中国旅游业的技术效率与区域差异:2001-2007年_dea论文

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区域差异:2001-2007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产业论文,差异论文,效率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显著。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总量上不断递增。从国内旅游情况来看,2005年旅游人数为1212百万人次,旅游收入为5285.86亿元;2006年旅游人数为1394百万人次,旅游收入为6229.74亿元;2007年旅游人数为1610百万人次,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从国际旅游情况来看,2005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20.29百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292.96亿美元;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24.94百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339.49亿美元;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31.87百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419.19亿美元。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将继续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云南、海南等省,旅游业已经成为该省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国已有29个省、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如山西、陕西、浙江、江苏、新疆等。在我国旅游业总量不断发展事实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技术效率的分析框架和测算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旅游业的经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研究该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针对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地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对提高旅游业管理与技术水平,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关于我国旅游产业效率分析的研究较为少见。仅有的研究文献如下:田喜洲、王渤(2003)认为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企业的效益和整体市场效率却较低,旅游供需处在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点上,并且以旅行社产品为例,从旅游市场低效率的原因入手,通过对旅游市场博弈及其均衡结果的分析,指出目前只有政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才是提高旅游市场效率的最佳策略选择。[1]虽然此项研究没有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效率进行具体量化分析,但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之后研究重点更多的是关于旅游产业效率的量化。张根水(2005)利用DEA方法对江西、陕西、广东三省1998-2002年旅游业效率现状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进而为江西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2]朱顺林(2005)运用DEA方法对我国2003年旅游产业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旅游产业综合技术效率低下的结论,并且认为综合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各区域纯技术效率低下。[3]张根水、熊伯坚、程理民(2006)运用DEA方法对我国2001年各地区旅游业进行了效率与规模收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的效率差距明显,各地区旅游业的规模效益是递增的,旅游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落后,资源配置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等。[4]林源源、季斌(2008)运用DEA方法对我国2005年23个主要城市的旅游企业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城市旅游企业综合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低下。[5]杨荣海、曾伟(2008)运用DEA方法对云南省自1995-2006年以来的旅游业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导致效率出现差异的原因。[6]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仅仅把某一年的截面数据作为考察时间进行旅游产业效率量化分析(朱顺林,2005;张根水、熊伯坚、程理民,2006;林源源、季斌,2008),这样不能反映我国旅游产业效率发展变化的全貌,且研究结论可信度较低;另一方面,仅仅把某一个省份作为评价对象进行旅游产业效率量化分析(张根水,2005;杨荣海、曾伟,2008),这样不能反映我国旅游业整体的效率状况及其区域差异。我国区域辽阔,各地区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因而从全国整体上来分析旅游产业效率状况,进而分析区域差异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本文将技术效率引入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分析,针对现有文献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扩展:一是选择把2001-2007年作为研究阶段,以面板数据考察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状况。二是把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来探讨我国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并且分析旅游产业存在的区域差异。

二、技术效率的定义及其测度

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是由Farrell(1957)提出来的。[7]他从投入角度给出了技术效率的定义,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产出下生产单元理想的最小可能性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Leibenstein(1966)从产出角度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生产单元实际产出与理想的最大可能性产出的比率。吴诣民(2004)从产出角度对技术效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者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表示生产者生产活动接近其前沿边界的程度,也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8]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单元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者的产出能否达到其前沿边界依赖于技术效率水平的高低。若技术效率为1,则表明现有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产出量将处在前沿边界上,此时要想继续提高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则要考虑从提高技术进步角度出发使前沿边界上移;若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产出量不在前沿边界上,其差额是由于现有技术未充分得到发挥而引起的损失,此时应当采取措施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技术效率得到提高,使现有技术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是从产出角度对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度量的。

目前,测量技术效率通常有SFA(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技术)两种方法。其中,SFA需要对生产函数的形式和分布给出明确的假设(已有研究中大多是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且对于样本量较少的经验研究而言会存在较大的问题(Gong & Sickles,1992[9])。与SFA相比,DEA虽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但是不需要假设一种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而是根据投入—产出数据集直接利用线性规划来获得一个包络所有数据的最小凸锥,其中的上边界就代表最佳的实践生产前沿。虽然,从现有文献来看,SFA在实证研究中运用的较多(何枫等,2004;[10]吴诣民,2004;[8]于君博,2006[11]),但是,SFA通过先验的给出生产前沿的生产函数形式也未必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产函数的形式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而且不同经济体的生产函数也未必相同,从而通过先验的假定生产函数来确定的生产前沿也未必合理。相比之下,DEA摒弃了对生产前沿可能具有的函数形式的先验假定,而直接根据投入—产出数据集来确定最佳实践生产前沿,这样得到的生产前沿和技术效率更加接近于经济现实(杨文举,2006[12])。基于DEA方法的上述优点,加之本文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本文选择DEA方法来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二)变量的选择及模型结果

文中投入指标分别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单位:人)和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单位:万元),产出指标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单位:万元)。具体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主编的《中国旅游年鉴》(2002-2008)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08)。所指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采用DEAP Version 2.1软件,运用DEA方法①计算出2001-2007年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值,见表1。

四、分析与讨论

(一)全国整体水平分析

从表1的效率均值来看,2001-2007年期间我国各省市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值均小于1,说明我国各省市区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技术效率均没有达到最大值,也即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水平,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效率,向现有生产前沿面靠拢。从全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整体水平来看,2001-2007年期间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均值为0.571,这表明在不增加投入要素的条件下,如果各地区同时提高技术效率,则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全国旅游产业可以提高42.9%的营业收入。可见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在总量上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整体技术效率偏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2001-2007年期间全国旅游产业平均技术效率变动趋势,笔者根据全国平均技术效率值作出了其变化的折线图(图1)。由于受到“非典”影响,2003年技术效率达到最低值,使得此期间全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大致呈“U”型变化,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最高值低于0.65。

(二)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分析

为了分析全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的整体水平及其区域差异,根据各省市区技术效率均值将我国31个省市区的技术效率划分为高(TE≥0.9)、中(0.6≤TE<0.9)、低(TE<0.6)三个层次(表2)。从归类结果来看,2001-2007年期间我国旅游产业高效率的省市区仅有3个,均分布在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仅为9.68%。中等效率的省市区仍然较少,仅6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所占比率为19.35%。而低效率的省市区占绝大多数,共22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为70.97%。这表明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偏低,竞争力较弱且区域差异明显。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根据表1计算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值,见表3。2001-2007年期间东部地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均值为0.692,中部地区为0.479,西部地区为0.541,而全国均值为0.571。可见东部地区技术效率在全国均值之上,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均值之下,且中部地区技术效率均值在西部地区之下,见图2。从区域技术效率变异系数来看,此期间变异系数大致呈倒“U”型变化,近年来区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从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均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又高于中部地区(图2)。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东部地区凭借其经济实力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与历史条件,使得西部地区汇聚了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来自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地区旅游投资增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以及相关旅游优惠政策和法律出台等。中部地区旅游业落后,这与国家大政策引导的误区、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宣传投入少等因素有关。[16]如何促使中部地区旅游业的崛起,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五、对策研究

由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区域差异。以下发展对策可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整体水平。[17]

第一,改变产业增长方式,促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避免本位主义思想,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产业整合政策。

各个省市区的旅游业主管部门要摈弃本位主义思想,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产业整合政策,发挥各自区域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跨越行政区域界限,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第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创新体系。

在现行环境下,旅游业想要单纯地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和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所提供的粗加工产品作为其竞争优势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技术、规划技术、旅游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应大力倡导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应由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转变,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其国际竞争力。[18~20]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

我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是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旅游企业具有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但在科研方面却处于劣势,而各类旅游院校和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是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如果三者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合作,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另外要通过体制创新,不断优化整个产业和经营企业的要素配置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注释:

①在通过DEA来确定生产前沿和技术效率水平的具体分析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产出导向法,也可以采用投入导向法,本文采用的是产出导向法。Coelli(1996)指出当假定投入要素服从规模报酬不变时,两种导向法所确定的生产前沿是没有差异的。[15]

标签:;  ;  ;  ;  

中国旅游业的技术效率与区域差异:2001-2007年_de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