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论文_韩万刚

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论文_韩万刚

韩万刚

身份证号:3213211982****501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纺织产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背景下纺织品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面临着升级和优化的要求。如今的纺织行业不仅需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人才,更期望具有创新思维、个人魅力、能够独立进行设计研发的专业人才。同时,纺织品人才培养需要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境外的纺织品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纺织类专业;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及研究四个维度,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尤为重要,也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可以反映出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和规模。因此,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已成为各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1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目前我国40余所高校设有纺织类专业,为我国纺织工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确保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纺织行业供应链系统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延伸,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通晓国际规则,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纺织类人才成为纺织类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发展,高校不但为国际社会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而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但是与其他专业领域相比,纺织类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在2010年以前,我国纺织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受教育者的个体诉求和自我发展为主导,仅有少数纺织类院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质教材等,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2能够拓宽纺织类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纺织类院校均认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纺织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探索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国纺织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声望。纺织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局限在两种:一是国家或省级政府部门主导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二是我国纺织类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之间的国际合作办学。第一种模式是通过联合培养或短期访问的方式,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派遣到国际一流大学或专业学习,可以快速提高优秀人才的国际化素质。这种模式的“选优”特征虽然确保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却限制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数量。第二种模式是教育机构或组织针对有接受国际化教育诉求的群体进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大程度上考虑了国际化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体系更加灵活,有利于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业化特征,其高额费用支出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候选人必须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候选人的选拔质量。因此,对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一个既能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的新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纺织类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供应链系统在全球范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2.1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

建设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是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执业机构认可的专业品牌,以满足国家和地区、行业和产业等国际人才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特点,调整专业定位,改造、更新传统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设置特色明显、社会急需、交叉综合的专业,形成体现学校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同时,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同社会和国际人才市场的联系,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认可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实现专业建设的国际化。

2.2构建纺织类专业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改革课程结构,开发国际化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际关系”“世界文明”“国际经济”“外国文学与艺术”“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国际性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开展双语教学,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语言过程与思维过程逐步融合起来,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在教学层面与教育发达国家接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分享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师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各国学术资料,拓宽知识面;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学生可以接受网络课程教学,从而达到与出国留学相似的效果。学校要积极动员和激励教师适当选用国外同领域的优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及图书资料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国际化的要求。

2.3搭建纺织类专业国际化社会实践平台

对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来说,对中外文化的熟悉和理解以及对国际知识的基本掌握是必须的,为此应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学校应举办多种国际文化节和外语竞赛,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练语言、习交流、长见识的平台;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性外语学科竞赛,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公益性志愿活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以扎实的外语功底、广博的国际知识、出色的交流才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结语

总之,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代表,在新的产业格局下,人才培养将不断适应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纺织服装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为培养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顺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

参考文献:

[1]刘陈姣.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探索[J].林区教学,2016(2):107-109.

[2]孙莹莹,张怀刚,王恩泽.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课程与工程学院团委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22-23.

[3]李馨雨,祁鸣鸣,陈雪仪,等.“互联网+”模式下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2):244-245.

论文作者:韩万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  ;  ;  ;  ;  ;  ;  ;  

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论文_韩万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