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伴随着近代图书馆运动而萌发,世纪末数字图书馆则正从理论初步实践走向现实,而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则正在萎缩,回顾20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脚步,展望其新世纪的发展就很有必要。
1 20世纪初中期的初步发展
1910年清廷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1913年金陵大学文科开设图书馆课程,1920年3月武昌文华大学设立了图书科,1929年发展成为独立的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中设图书馆学系,这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随着近代图书馆运动的兴起,1925年以后全国陆续办了一批图书馆学专业,如金陵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但不久就停办了。北京高等师范、南京东南大学、中华图书馆学会、上海商务印书馆等陆续开设了暑假讲习班。1929年广州市第一职业学校图书管理科开办,这是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中等教育机构,1937年停办。北京大学中文系于1947年附设图书馆学专修科,1949年秋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独立,实行公开招生。这时期基本形成了以图书馆管理、目录学、分类、编目、参考为主干的课程体系。[1]
新中国建立后,1951~54年,西南师范学院设立了图书馆学博物学专修科。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调整到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6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改为四年本科。1958年以后,在北京文化学院设立图书馆学研究班,在吉林师范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这阶段图书馆学教育开始走上正规教育的轨道,课程体系也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进一步形成发展。但上述这些图书馆学系、专修科,除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以外,都在1962年停办了。
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发展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走向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55个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有3/5改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系。
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大发展,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初步形成其宏观结构。
2.1 地区分布结构
地区分布结构是一个国家信息管理学专业教育点的设置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信息事业、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功能需求相适应的结构。
据1990年有关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全日制教育已有24个省、市(指北京、上海、天津),共设55个教学点;成人教育已有25个省、市共50个教学点;中等教育已有17个省、市共23个教学点。台湾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开设5个系。
2.2 管理体制结构
管理体制结构是指信息管理学专业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机构的隶属关系、管理权限、投资与计划管理等管理系统的结构。
我国八十年代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形成四类管理体制结构,如图:
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图
主管部门 全日制教育点数
成人教育点数 中专教育点数
国家教委 23 15 2
中央部、委、院11 9 1
省、市教委、厅局 21 17 10
省、市文化厅局9 10
2.3 教育形式结构
教育形式结构是指信息管理学专业教育的办学形式、经费来源、学校类型、学习形式的类型样式结构。
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不但已有全日制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还有成人教育点50个,进行函授、职大、夜大、电大、短期培训等业余教育;全日制教学点还进行在职进修、代培、自费走读等形式教育。湖北省还开展了图书馆学大专自学考试。
2.4 水平层次结构
水平层次结构是指信息管理学教育依学历层次划分而形成的不同水平层次学历人才的功能结构。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情报学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国防科委情报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硕士授予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学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本科办学点有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档案学专业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硕士授予点,有双学位招生,还有本科、大专、中专,累计至1990年底已培养上述不同学历水平层次档案专业人员近8万。初步形成了我国信息管理学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四层次水平结构。
2.5 科类结构
科类结构是图书情报学细分化的产物,是图书情报学的专门化人才横向功能结构。它体现的是信息管理细分结构的比例关系,以及图书情报学细分与科技、经济、就业结构——信息事业信息产业细分化结构的关系。在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中,全日制办学点不仅有综合大学点24个,师范院校点9个,也有工科院校点9个,医学院校点4个,科技大学点4个,文科(社科)院校点2个,农业大学点、外语学院点(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图书馆情报学)各1个。
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图书馆学教育地区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水平层次、科类结构体系。[2]
然而,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专业教育院系改名热潮。1998年教育部颁布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并据此调整了本科专业设置,图书馆学专业点下降为20个。
这是什么原因?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新世纪将如何发展?
3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新世纪的展望
3.1 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趋向
西方60年代兴起了图书馆学专业热,至70年代则演变为图书馆情报学,情报学专业热,到80年代又进一步发展成图书情报学专业热。然而,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自1979年以来就有俄勒冈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14所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系)被关闭,此外还有不少大学的图书馆学院被合并。这种现象给西方乃至全世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进而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行改革。
综观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向:
3.1.1 图书、档案、信息一体化
各国的图书馆学,档案学教育纷纷改变形象,更改院系名,增加“情报学”一词,如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德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英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日本的图书馆情报学院系;前苏联的档案、信息一体的院校等。很多国家都有图书、档案一体,或图书馆学、情报学一体,或是档案、信息一体的院系。
3.1.2 图书馆学、档案学分开教育但走向信息化。即大量的图书馆学、档案学院系都实行教学改革,增加信息科学技术课程的比重,采用模块式教学,实施专业化教学计划,以信息化改造传统的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
3.1.3 增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图书、档案、信息一体化,还是专业分开设置,各院系都纷纷增设各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1.4 图书馆学教育向学校专业化教育方向发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电子信息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理工科、文科相结合,培养基础宽厚的学科专门信息管理人才。[2]
3.2 九十年代以来图书馆学教育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图书馆学教育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3.2.1 电子信息网络环境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
九十年代,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电脑开始大量地涌入家庭,国际互联网发展,使我们面临着新的电子信息环境。1994年以来我国国家投资数十亿元重点建设了四大互联网络,并已经相继实现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站点接入网络。1999年是“政府上网年”,60%以上的部委和省级政府都上了网。
以往以手工为主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机构、信息服务业——传统的信息产业部门,正在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1978年,南京大学开始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NDTS-78)的研制——试验阶段,1983——87年则进入单项业务系统阶段,1988年后进入集成系统阶段,数十种集成管理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一些系统进入商品化。
面对着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3]
为此,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针对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写进与改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3.2.2 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经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必然引进竞争机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了新的竞争与机遇。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才市场日益发展,使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着竞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个性化走向也影响着人才市场的走向,意味着人才市场走向世界,走向个性化。这就要求专业教育不仅面向地域、一国,也面向世界,也要走向特色化个性化。
3.2.3 数字图书馆实践进展
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Icweb2.Icc.gov/ammem)项目,美国国会提供1500万美元。选择并复制了一部分对研究美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馆藏,以数字化形式发布;后来还展开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将上百万具有史料价值的馆藏转换为数字化形式。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日本国会图书馆牵头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日本国会下拨50亿日元,已完成的数字化数据就包括许多日本的国宝和文化遗产的国会图书馆馆藏。美国科学基金会1994年9月开始的为期4年的DLI计划就选择6项投资2400万美元,而DL12计划将持续5年提供4000—5000万美元。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就给“电子图书馆”计划投资1500万英镑作为启动资金,并由出资单位的代表——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管理。[4]
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1997年度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1年6月通过鉴定。该工程已初步建成了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系统。上海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启动工程组织丰富的馆藏文献,按照读者需求和文献特征形成九大系列,免费提供用户使用。在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和策划下,建立以提供信息资源内容为核心的中国数字图书馆网上展示体系——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网上数字资源达到600万页,相当于17.67万册图书。并且以每天20万页的速度递增,建成五个多媒体资源库。自2001年4月2日运行起,该网站中文图书馆对用户实行会员制管理,提供有偿阅读数字化图书服务。
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于1999年6月开始实施,建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采用光盘、镜像站点、上网包库三种基本服务模式。CALIS项目1998年11月由国家计委批复启动,2001年7月通过验收。项目建成4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性的文献信息中心。1118所高校图书馆构成三级保障网络环境,建成联合目录数据库,引进多种外文文献数据库,自建高校特色文献数据库和重点学科导航库,建成中文现刊目次库、高校的学位论文库与学术会议论文库。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
超星公司数字图书馆形成了数字图书馆的整套解决方案,并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500多家单位,网上由各大图书馆采用超星格式制作的数字图书馆超过25万册,超星读书卡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监制,向读者发行[6]。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由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年12月21日发布,2000年17270种图书,2001年1月份3000多种图书的数字化加工也已经完成。书生之家会员制分为金卡会员和银卡会员,分成单机光盘版、光盘版、镜像站点和包库用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2000年3月起,组建了由中宣部出版局、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等二十一个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宏观规划、协调和领导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同时,组建由胡启恒、李国杰院士为首席专家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专家顾问委员会”,对工程提供咨询与指导。专家顾问委员会下设专家工作组,作为该委员会的工作班子。2001年11月27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正式立项。本着“资源共享、联合建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成立了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单位的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联盟伙伴主要有公共图书馆41所、高校图书馆29所、科研机构图书馆8所、其他图书馆7所、非图书馆机构(公司、网站)12所。
综上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在争攀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图书馆高峰,均由国家投资建立了规模数字图书馆试验基地。同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版权问题处理也各有不同方案,既有基本数字化资源,也有特色化数字资源;既有国家、基金投资,也有专业机构投资,还有企业投资;既有免费资源存取运营,也有市场化运营。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热潮,为世界图书馆事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也为新世纪图书馆学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4 新世纪图书馆学教育的展望
4.1 关于人才的信息结构
教育,究其实质,是个体不断继承社会遗传,根据个体生存发展需要构建信息(包括信息、知识、智能及非智力因素等)结构,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分工体系社会角色的活动。从社会学看,这是个体不断接受信息发展个性成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进程。从信息科学来说,这是个体不断形成发展适应其生存发展需要的个体信息结构(实质是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个性)的进程。
可以认为,人才的信息结构是各种学科专业信息知识智能在人脑中的组织方式,包括各种学科专业信息知识智能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各种学科专业信息知识智能的配置比例是一种量的构成,有核心支柱性学科专业、相关学科专业、外围学科专业量的构成。相关程度是指各学科专业信息知识智能内容之间亲疏远近的结构性质,决定其配置合理程度。协同关系则是其结构方式,即是否纵向成系统、横向有层次的合理布局。
大学生应形成的信息结构应是专业科学知识和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智能结构→外向型创造型知识和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智能结构。它包括大学生应掌握的广博知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工具知识,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与辩证思维力,还包括普通才能(信息输入能力、信息组织和自组织能力、信息输出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科学运筹时间的能力等),特殊才能(指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组织管理能力等)和创造才能。
4.2 图书馆学教育的对策
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信息社会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否靠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把它们列入核心课程,就能改变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现状?它凭什么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之林中立足?它应该给所培养的人才什么信息(知识智能)结构?
4.2.1 图书馆学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
专业是一种社会分工行业,专业教育应该为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知识智能结构。如果专业教育开设的课程不能传授给学生从事有关职业有用的知识技能,它将被淘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除了注意国际专业教育发展动向外,主要应针对我国历史和现实中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偏向,提出对策。它应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培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管理知识为背景、广博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基础、宽厚横向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门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的人才,办出各专业特色。
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所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知识智能。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得以自立于大学教育之林的根本所在,是形成专业知识基础、支撑专业教育的主体结构的核心,是专业教育学科定位之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必修课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专业教育所无法开设的课程,是专业的优势特色,也是专业教育强大生命力的所在。
国家教委批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经确定了十二门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是以图书馆工作业务环节为主的应用原理方法课和基础理论课。专业教育课程的总体结构,内涵结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构成专业必修课的主干课程的核心课程,也必须随着发展。
我们认为,如《图书馆学概论》,就应把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图书馆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理论和实践新进展,图书馆新的职能、地位、作用等写进去。又如《目录学》就应把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网络信息的目录、索引、文摘、元数据等理论与实践新进展写进去。如《文献编目》就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技术,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应成为课程重点,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重视“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使用方法、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等等。
4.2.2 办出专业特色
专业化既是学科与专业实践分化专深发展之路,也是专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特色所在。它包括学科背景专业化和业务专业化方向,它应是打破“千专业一面”的局面,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专门化专业。经济界有识人士指出:新世纪的信息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能生存的多是有特色、专业化的服务。而专业化则是信息业成熟的标志。同样,人才专门化培养是信息业与图书馆学学科、专业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实践证明,“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信息的收集、组织、利用,是一种筛选加工、思考研究活动。不是内行,由于专业语言障碍,就没有那种见微知著的信息敏感性,缺乏信息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能力,对有效用信息无法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无法在大千信息世界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专业教育的专业化学科背景,是指掌握图书馆学以外的某一、二门学科专业的基础课,如医药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医药科学基础课等。它提供学生毕业以后向专门化人才发展的学科背景知识,为学生毕业后向某一专业图书馆学专门化方向发展,克服专业语言障碍、培养见微知著的有效用信息的敏感与截取、信息价值的判断与提炼能力,从而能在信息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专业教育的专业化方向是指图书馆业务流程各环节的专门化,如文献信息组织的专门化、资源建设专门化、图书馆自动化专门化、用户服务专门化等。
4.2.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31日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教育信息报》2001年6月20日《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点》指出的关键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问题意识和问题知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学会学习与教会学习。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原理技能方法的特点,充分注意与中等教育的信息技术技能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接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真正做到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
新世纪世界一体化、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促使人们科学文化经济需求个性化的增长发展,促使人才市场的网络化个性化。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求,就必须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为此,必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加大选修课的投入,采取切实得力的措施改进选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去选修,并真正从选修课中学到知识技能,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的专业教育院系应充分利用本院系条件,提供专业教育的专业化学科背景,打破“千专业一面”的局面,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专门化专业,采取切实得力的措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对复合型创造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使我们的专业成为多种类、多层次的新世纪普遍适用的信息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