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像舞蹈研究的两种形式_舞蹈论文

汉画像舞蹈研究的两种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舞蹈论文,形式论文,汉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5-0116-04

      一、汉画像舞蹈研究的史学研究形式

      1.汉画像舞蹈的分类研究。

      汉画像舞蹈,从属于汉画像艺术大系,是汉画像艺术的一部分,对于汉画像舞蹈的分类,不能仅仅将汉画像舞蹈造型与历史文献简单匹配,因为这种分类方式只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汉画像造型上,而没有去关注其本源性的史学思想和面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自己在思想和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会很容易将研究的结果导向研究者的主观思维,从而产生类似看图说画式的研究结果,而这种研究结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信立祥对汉画像的分类有过专门的论述,他针对李发林、蒋英炬和吴文祺、土居淑子对汉画像的分类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然后从史学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完全是按照这种宇宙观念进行设计和配置的。正因如此,汉画像石题材内容的分类,只能遵循这种宇宙观念,分为天上世界的内容、仙人世界的内容、人间世界的内容、地下鬼魂世界的内容等四大类。”[1](p62)由此可见,对于汉画像题材的分类,要基于汉代人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即汉代人的宇宙观为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更加接近于汉画像艺术本来的原始面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汉画像舞蹈,从属于四大汉画像题材中的“人间世界”大类,而对于汉画像舞蹈更细致的分类,也就是以舞蹈造型为研究对象的分类,就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

      

      图1:许阿瞿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汉画像造型分类,还是要依据中国舞蹈史中汉代舞蹈史部分的内容来进行,其结果,与目前的分类结果相同,大致分为(1)长袖舞(2)踏跗舞(3)建鼓舞(4)盘鼓舞等,但是以汉代人宇宙观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可以将这些分类限定在“人间世界”的范围内,在这个前提下,对于汉画像舞蹈艺术特点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学者对汉画像图像的主观臆断,使得研究的成果更具史学性,更加客观,可靠。

      2.汉画像舞蹈的艺术特点研究。

      对于汉画像舞蹈的分类研究要以汉代人的宇宙观为基础,对于汉画像舞蹈的艺术特点的研究,同样要以汉画像艺术总的艺术特点为基础来探讨。“深沉雄大”是鲁迅先生对于汉画像石艺术的整体评价,而汉画像舞蹈的艺术特点,自然是在“深沉雄大”的背景之下存在。而不同地区的汉画像舞蹈造型,又体现出了不尽相同的艺术特点,如南阳地区显得轻灵、飘逸,山东地区的质朴、写实等等,除了这些概括性的特点之外,还有很多学者,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评价和解读。

      

      图2:长袖舞

      有学者认为汉画像艺术具有“升腾缭绕的飞翔之美,”[2]对于汉画像舞蹈,他给出了这样的解读:“画面中的细腰女子已经不是在跳舞,而是在腾空翱翔飞舞。这种飞腾的舞蹈美学特征正是汉代人不拘形式、外向征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性格展现。汉代舞蹈飞腾的审美特征,体现了汉代人渴望征服天上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所能做的便只有依赖自己强大的征服力量,去向神秘不可知的天上世界延伸,向神话传说中的神人仙境延伸。”[2]诚然,从汉画像舞蹈轻灵的动态、夸张的造型上,确实能够隐约感受到这位学者所描述的,关于汉画像舞蹈造型体现出的“向外征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性格展现。”但前文我们说到信立祥对于汉画的分类,他之所以把汉画像题材分为“天上世界”、“神仙世界”、“人类世界”、“鬼魂世界”四类,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绝天地通”的历史变革,[3]而信立祥认为“春秋时期的普通民众心目中,绝对没有‘升天’或‘死后升天’的想法。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升天’是巫觋才有的思想特权和现实特权。这种状况,到佛教传入中土成为主要社会宗教以前的两汉时期一直没有变化。”而这也正是汉画像艺术形成时期的社会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认为汉画像舞蹈带有“汉代人渴望征服天上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的艺术特点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臆断的嫌疑,而类似于这种非常主观的对于汉画像舞蹈艺术特点的臆断性的研究,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3.汉画像舞蹈的研究主体。

      虽然现在的汉画像舞蹈研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现有的研究成果,因为汉画像艺术是汉代视觉艺术的典型代表,在汉画像中反映出的舞蹈造型,也只是用静态画面来表现动态意象,而汉代舞蹈艺术的真正面貌如何,这并不是凭有限的汉画像舞蹈造型就能够彻底定论的,对于汉代舞蹈艺术的研究,还是要以中国舞蹈史以及汉代艺术的本质精神为基础来进行。

      虽然“汉画”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学科而存在,但很明显,汉画像中表现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内容包括现代学科分类中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大学科,而仅仅在艺术领域就囊括了舞蹈、音乐、美术这三大学科,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学科,可以完全概括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全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汉画像舞蹈研究主体的定位就十分必要了。

      

      图3:舞乐百戏

      笔者认为,对于汉画像舞蹈研究主体的定位,不应该是汉画像本身,而应该是中国舞蹈史之汉代舞蹈史,以及汉代艺术的本质精神,因为这些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础之上,是以整体的眼光去把握我国舞蹈发展历史的整体脉络,是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国舞蹈艺术从原始走向现代,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而汉画像舞蹈作为汉代舞蹈艺术的历史图像佐证,能够很好地印证文字史料中对于汉代舞蹈的描述和记载。而如果把研究的主体放在汉画像图像本身上,则很容易因为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局限性,盲目的陷入“看图说画”式的主观臆断误区。

      因此,汉画像舞蹈的研究主体,应当是汉代舞蹈史与汉代艺术精神。

      通过对汉画像舞蹈的分类、艺术特点以及研究主体的浅析,可以看出,汉画像舞蹈的史学研究形式,应当注重汉画像、汉代舞蹈、汉代艺术精神的基础性,相关的研究,都要基于这三点来展开,汉画像本身,也是在这三者基础之上的图像参考资料,在这种方式下获得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史学研究性,较耐得住推敲,这样的成果才更利于应用。

      二、汉画像舞蹈研究的应用研究形式

      1.保守型应用。

      所谓保守型应用,其根本在于汉画像舞蹈形式美的再现,以及通过对汉画像舞蹈的研究,去还原、再现汉代舞蹈,这两个方面都非常注重汉画像舞蹈的史学研究结果,对于汉画像舞蹈的应用形式也相对保守,但这种保守的应用型探究形式,却是汉画像舞蹈应用研究的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开放性的社会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接收的信息量,空前的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或地区的人们,也正是纷繁复杂信息的交织,绘制出我们现在绚烂多彩的生活。

      但是在这种生活中,每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认知,往往因为个人主观意识,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每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的国家或者社会走过的历史,因为自身学识及阅历上的局限性,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非常片面,在解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注重于历史发展的结果,却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线性结构,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我们会将不同时代的信息混为一谈。

      或许有人会说,汉画像艺术本来就是造型艺术,现代社会与汉代相隔甚远,我们完全可以仅仅借鉴汉画像的造型来进行新时代的创作,而不用去关注其本意。而这种应用也相当常见,例如南阳市的一些市政建筑上,就运用上了南阳汉画中的一些图案来进行建筑的装饰。

      

      图4:舞乐百戏

      但是这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汉画像艺术的本意,例如,河南省南阳市七一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有一部大型电子显示屏,其下方利用了汉画像中“青龙”、“白虎”争璧的造型来进行装饰,青龙居左靠西,白虎居右靠东,虽然这幅装饰画凸显了南阳汉画的灵秀之风,且在“青龙”、“白虎”造型上遵循了俗语中“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但是,在汉画像艺术当中,说到“左青龙、右白虎”的左右,是图像本身的左右,并不是图像观者的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汉画像艺术作为墓葬艺术,其在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原则的同时,还能够实现“青龙”于东方,“白虎”于西方的方位概念。而这种简单的,欠缺考究的应用,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汉画像艺术所表现的本意,是一种曲解,这样的应用,显然缺乏厚重的历史思想,是耐不住推敲的。而这种误读,在前文讨论汉画像舞蹈的史学研究特点时,我们已经做过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对于汉画像舞蹈的保守型应用研究,依然要严格遵循汉画像舞蹈研究的史学研究形式,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研究汉画像舞蹈造型的应用性,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的史学价值,是对汉代社会、艺术、文化精神的高度还原,对于这种研究成果的应用,是建立在厚重的史学研究基础上,这样的应用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是耐得住推敲的。

      2.开放型应用。

      前面讨论了汉画像舞蹈的保守型应用,这些应用主要适用于较为成熟的、应用型的范围,例如汉画像舞蹈的再现性表演,汉画像舞蹈的服装、道具研究等方面,但是社会在前进,艺术在发展,纵然保守型的应用能够为汉画像艺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史学基础,使汉画像艺术的应用耐得住推敲,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但是过分的强调保守型的应用,会使汉画像舞蹈艺术处在一种故步自封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社会及艺术对这种传统艺术的感知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汉画像舞蹈艺术的研究,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图5:舞乐百戏

      汉画像舞蹈的应用,现在呈现出开放性的态势,这些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汉画像造型艺术或者汉画像舞蹈艺术的范畴之内,特别是当今发展飞快的数字媒体专业,对于汉画像舞蹈的表现,使得当今的汉画像舞蹈的应用研究,呈现出巨大的开放性。不同于汉画像舞蹈的保守型应用,开放型的应用旨在将汉画像舞蹈图像进行广泛的尝试性的应用,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进行结合,从增加现代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推动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而这种应用难免会出现史学观不严谨,缺乏文化艺术应有的厚重感,以及耐不住推敲的缺点,但是开放型的应用是尝试性的,而艺术的发展也允许错误及臆想的存在,通过汉画像舞蹈艺术来激发现代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才是推动汉画像舞蹈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动力,这种应用不仅仅体现在舞蹈领域,它一定是开放性的,多元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电脑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现代艺术,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演化,人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最初是绝对的大众传播(即完全不考虑信息接收的对象,直接把信息洒向最广泛大众的传播),后来演变为分众传播(将信息接收对象按其特征和喜好等进行一定的划分,再进行相应信息的传播)。一方面传播媒体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读者,其传播的辐射面变得更为宽广,而另一方面,针对特定读者群的传播又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专。随着媒介和受众的共同发展,分众传播开始进入到一个极致阶段,即精确化传播阶段。就是传播由面向特定的群体发展到面向特定的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阶段。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相对应,即是精确化传播阶段,也是现代传播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比较明显而且多样;传播技术非常先进,且具有“一对一传播”、“交互性传播”的传播特性;媒介组织能和它的受众(客户)保持一对一互动,受众能较易获得个性化信息,并能通过先进的媒体及传播技术经济地、方便地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新的媒体传播形势下,汉画像舞蹈艺术的研究,可以在数字媒体这一载体上进行更为开放性的传播,使得其受众人群不单单集中在少数进行汉画像或者舞蹈研究学者当中,而是更为广泛的所有能够接触到数字媒体的人群,这无论对于汉画像艺术、汉画像舞蹈艺术,都具有极大的推广力,而更多人的参与,对于汉画像艺术、汉画像舞蹈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更能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对于汉画像艺术数字化的设计,也有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学者们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汉画像艺术的可视化处理,并列举了一些软件来进行说明,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三维建模软件3DsMAX、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等,[5]并对于这些软件的功能,以及对汉画像艺术的应用和表现提供了一些思路。

      汉画像艺术作为我国汉代视觉艺术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汉代艺术的精神。汉画像舞蹈艺术是汉画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汉代舞蹈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汉画像舞蹈的研究要遵循严格的史学研究方式,以还原和再现汉代舞蹈和汉代艺术的本来面貌为研究方向,在这种研究方式下得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与当今开放型的社会相结核,制作出具有史学特点,耐推敲的具有现代性的艺术作品。

标签:;  ;  ;  ;  ;  

汉人像舞蹈研究的两种形式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