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问题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中国洪涝灾害和旱灾自古就有,主要体现是一种自然灾害。而目前,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过去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水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它不仅仅是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类自身活动带来的不少新问题需要很好地去解决。
中国的水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水多,即多洪水和涝灾发生;水少,即许多地区十年九旱和城市供水不足;水脏,即水污染严重和部分地区水质本底较差,影响饮用水安全;水环境问题,即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产生的环境问题,例如地下水超采、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产生的上游淹没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重要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宏观看,除了自然界带来的自然灾害之外,有一些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例如黄河断流、水污染等等。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找出同自然相协调的较好方法,也要纠正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态度。
资源短缺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中国既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又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在第六位,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m[3]/年,在有统计的150多个国家中排在第121位,从人均水资源看,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人口增至16亿左右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60m[3]/年,那时我国将属于用水较紧张的国家。
中国的缺水问题引起人们注意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京津两市出现缺水影响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当时有关部门对官厅和密云两水库的水量进行重新分配,决定两水库主要对北京市供水,而且大量减少对农业的供水,主要供水对象是城市的生活和工业。天津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出现城市缺水,两次紧急从黄河调水,以至后来兴建了引滦工程,即从河北滦河的潘家口水库引水到天津,以解决天津市的缺水问题。改革开放后,沿海许多城市也出现较大的缺水问题,以后发展至全国。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400多个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水问题。
造成缺水的原因:由于城市的急剧扩大,人口大量增长,供水设施和供水水源不能满足这种发展的需求;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用水大量增加,一些工厂在枯水期,出现因缺水而停产的问题。总之,水资源短缺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用水急剧增长带来环境问题
在70年代和80年代,京津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城市用水首先是大量超采地下水,继而将原供水对象主要是农业的大中型水库转向城市。80年代以后,农业灌溉只能靠大量开采地下水来维持自身的生产,华北平原地下水大量超采,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沉降漏斗。改革开放后,沿海开放城市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国内400多个缺水城市,大部分都有超采地下水和挤占农业用水的过程。这阶段产生三大问题:第一,由于地下水大量超采,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沉降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的严重环境问题;第二,由于用水量急剧增加,而污水处理远远跟不上,废、污水到处排放,河流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第三,大量开发利用地表水,使北方大量河流断流,许多大河成为间歇性河流,对河流自身环境和相关环境带来破坏。
重视节水,带来好的效果
国家及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呼吁全社会应重视水问题,提出“开源节流”的新主张。从节水方面看,京津地区工业节水发展很快,90年代初,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5%以上,目前已经达到80%以上;农业通过各项节水措施,农业实际灌溉面积由1980年的约6.14亿亩增加到2004年的约7.17 亿亩, 总用水量则由1980年的3755.6亿m[3]减少到3585.7亿m[3]。
1980年以来,全国总的用水量增长幅度较大,由1980年的4439亿m[3]增加到1997年的5566亿m[3],近几年总用水量略有下降,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约为5547亿m[3]。总体上说,20多年来总用水量增加了约1100多亿m[3]。这比许多专家在80年代初期预测的2000年总用水量将达到7000亿m[3]减少了1400多亿m[3]。这说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用水的增长,但是各级政府和全国上下对节水的重视,会使这种需水的增长减缓。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水利部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其核心是进行初始水权分配,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在适度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将各流域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分到各省市,继而分解到各用水单位,将可使用的总用水量量化和控制。对其用水的合理性通过用水的定额进行监督管理。这种理念是使人们过去只会伸手要水,即“以需定供”转向共同管理水,即“以供定需”。这是一种在提高用水效率,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观念上进行重大改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水利措施。
跨流域调水应慎之又慎
开源往往是许多人推崇的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措施,90年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开源措施是南水北调。开源,例如建设水库,虽然会增加供水量,满足社会经济对水的需要。但是,它会带来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例如大量的淹没损失以及对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此外还会由于淹没产生大量的移民问题等等。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会有水库的问题,还会有其他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人们目前可以预见,也有一些问题人们不一定能预见到。调水是一项慎之又慎的事情。客观上说,调水是牺牲一些地方的利益来保护受益方的利益,本身就有不合理的因素。这种项目是会有较大风险的。例如南水北调中线,是从丹江口水库调出水,沿着我国第二阶地与第一阶地的交界处即伏牛山、太行山山麓向北调水到北京,而伏牛山和太行山是我国著名的暴雨重点区,那里发生过“76.8”和“63.8”特大暴雨,范围之大,强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76.8”暴雨造成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等大大小小60余座水库垮坝,河南省有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被淹,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亡,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千米,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令人记忆犹新的。而南水北调中线横穿这样的地区,风险会小吗?更何况还有其他重要的问题。所以,调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能认为是聪明和明智之举,更不应热衷。
现在有人提出搞“大西线调水,再造中国”,要从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西藏将2000亿m[3]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要把西北的沙漠变成我国的江南。且不说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水,其后果不但沙漠没变成绿洲,恐怕西藏还会有一些地方变成沙漠?人的愿望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否则会产生恶果。
提高水价要适度
目前,节水是大部分人赞同的事情。提高水价对节水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它的使用要合理,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去在计划经济下水价是不合理的,供水是一种“福利”措施。改革开放后,水价做了很大的调整,许多地方的水价已经很高了。如果一味地提高水价,强调它对节水的作用,而忽视居民的承受能力,那么就会本末倒置,引起人们的不满。就居民生活用水而言,广大百姓在承受目前的水价下不会轻易浪费水的,只有不花钱用水的单位和个人会有浪费。另外,居民生活用水方面的节水,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出来解决,例如节水的自来水龙头、节水的冲便器、节水的洗衣机、中水回用设施等等都不是百姓自己想解决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有节水意识的生产厂家来实现,这需要政府提出宏观调控政策。
一些自来水公司总说目前的水价低于成本,也许少数的水自来水公司水价调整不到位,但是,就绝大多数而言,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我们应看到一些自来水公司管理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自来水公司,供水的损失率高达50%以上;有的自来水公司人浮于事,管理费用很大;有的自来水公司一天只能供水2 小时,略高一点的楼层供不上水;甚至有的自来水公司供水的水质很差。在这种情况下,自来水水价还要提高,居民当然会要意见。合理制定水价,监督水价很重要,这关系到民生。目前,水价听证会的形式很好,能增加水价的透明度,但还应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
污水急剧增长问题严重,饮用水安全亟待关注
我国的用水总量在增长,用水组成也发生较大的变化。1980年,全国工业用水量约457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3%;城镇生活用水约67.7亿m[3], 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5%。而1997年工业用水1121亿m[3](城镇工业占81%),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2%;生活用水525亿m[3](城镇生活占47%),占全国总用水量的9.4%。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工业用水约1128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2.2%,城镇生活用水36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1.7%。这说明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量逐年在递增,与1980年相比,2004年工业用水增加了671亿m[3],城镇生活用水增加了293亿m[3]。所有这些告诉我们,20多年来,用水绝大部分增加在工业和城镇生活方面,正是反映了这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展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从水量上讲,增加的近1000亿m[3]用水是发生在城镇,也就是说随着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废污水量也在急剧增长,其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目前官方数字表明,2004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约693亿m[3],其中工业污水占总量的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占总量的1/3。目前全国的废污水处理水平较低,尤其是大部分县级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没有处理的废水、污水流入广袤的国土、江河,其污染的状况可想而知。
对于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污染相对更严重。废水和污水不仅对地表水体,即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水造成污染,而且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使水资源已经很紧张的地区雪上加霜,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严重。
我国很多城镇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更得不到保障。饮用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增加构成了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威胁,重金属则会使人迅速中毒、得病,水污染也大大增加了饮用水源中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其严重性直接威胁百姓的身体健康,因此保障饮用水安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心江河湖泊的健康
当前中国面临的水问题是: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迅速扩展,已到极为严重的程度。对以上四方面的问题应综合考虑来解决。此外,水电开发,尤其是“跑马圈水”等等涉及水的问题,应有整体的部署。这就需要对江河治理和开发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整合的合理措施,既可以使江河为人类造福,又使江河湖泊健康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中,不仅要依傍河流而生,而且还要利用和开发河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河流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对河流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河流自身和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到河流的基本功能和永续利用。我国不少河流已经发生各种演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日益形成威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平衡,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其他省、自治区的一些地方,水资源的开发已呈现过度。一些河流由于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河湖干涸,不仅影响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地区的内陆河,下游河湖干涸不但使当地人民失去生存条件,而且由于下游生态系统的衰亡,造成沙漠扩大,危及全区的生态安全。
此外,大量建设水库、大坝也使许多大江大河改变了模样,梯级开发的江河差不多都变成了水库搭起来的台阶,彻底改变了河流自然的季节流量模式,引起河水的温度和化学成分变化;使水的活动性变化,对水质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改变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质作用过程,有些地方会引起河岸滑塌,而且诱发水库地震;拦住了淤积洪泛平原与入海的沉积物,改变盐沙平衡,使河道形态发生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我国现在已经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有近8.5万多座,这些水库虽然在防洪抗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产生了不少不可忽视的上述问题。河流湖泊要维持基本生命,需要一定的水量和水面面积。而人类开发利用这些水资源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的水文规律,干扰它的自然功能。河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从总体上必须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是:一方面,人类为了本身的发展,必须开发、利用和改造河流;另一方面,利用要有限度,改造必须适当,必须从总体上不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保持河流的永续利用。对一些河流来说,需要恢复或基本恢复其原有状态与原有的自然功能,这虽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我们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放弃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传统观念(包括水利、水电等工程),用明智的治水策略而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