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跃华[1]2003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探究》文中提出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日益迫切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本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 首先从总体上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的概念,通过对其内涵、实质和特点的分析,把握其特殊性;然后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实际的深入了解,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发展与应用、加强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及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着重阐明其经济功能的主要表现;同时,从主体的素质和结构、客体的参与和接受、载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等方面对其经济功能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作用机理上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的实现机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充分将我国我党这一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为此,从选准定位、加强领导和推进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彭舸珺[2]200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功能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和合理构想,也是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毫无疑问,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在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作何种定位?因此,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本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及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体现。具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涵义及在现实中的表现,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要素出发,探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制约因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载体和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找到对策。第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从理论上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来。为此需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对策。本文从现实的角度提出一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从加强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和推进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还很不成熟,有待将来作更进一步的探究。
苗琰[3]2006年在《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文中指出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是当今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随之对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法制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延伸,其功能的研究成为其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制教育功能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法制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从而使人们树立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最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功能,简单地讲,是一个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范畴。功能是指属于总体活动一部分的某种活动对总体活动所做的贡献。一种活动之所以持续下来,是因为它对整体生存是必要的。功能不是事实产生的原因,而是事实得以存在的依靠。社会事实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们以某种方式维持着社会的存在,或者说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具有功能。功能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法制教育进行功能分析就是对于法制教育所产生的行动后果在社会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认识和评价。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若进一步细分,它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政治素质,具有阶级性、强制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手段。仅从增长法律知识这一层面来开展法制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将其上升为公民法治观念、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功能是指法制教育作为体系或部分,在一定立法目的的指引下,基于其内在结构属性而与社会单位发生的,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称之为运行造成一定客观后果,并有利于实现法制教育的价值,从而体现自身在社会中的实际特殊地位。法制教育的功能不同于法制教育的目的、结构、价值。法制教育的功能有正、反、非功能和隐性、显形功能之分。 在阐明法制教育功能的概念、特征、目的等基本问题之后,笔者对法制教育功能的形态和作用领域做了深入阐述。功能是因一事物的存在而存在的,某事物存在那么其功能也存在。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功能,一事物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即它的功能形态有哪些是由此事物的内在结构决定的。法制教育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形态。法制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重要功能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事业中,通过法律规范的传输,法制教育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层面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发挥着规范市场秩序和引导经济行为不可缺少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法制教育能够倡导主文化、引导亚文化、抑制反文化;在政治方面,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 法制教育的生命在于其功能的实现。法制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在外在政治力量的保证下,
任丽涛[4]2016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正式拉开了政治现代化的改革帷幕。从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场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蕴含着以制度框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秩序现代化,以及以个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为主要面向的人的现代化的双重意蕴。有籍于此,教育,特别是政治理念培育为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政治改革的进程中承载起了重要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担负起上述职责,真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其自身对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易言之,只有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才能够通过人的现代化发展这一维度推动社会秩序的现代转型,这也是我们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内在关联的逻辑起点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视为结果与过程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实践性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指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适合当前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存续型状态。本文我们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应审视的要旨总结为以下叁点:第一,从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中蕴含着怎样的发展变迁;第二,从发展现状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含的现代性诉求是否真正契合;第叁,从发展趋势看,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现实语境,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怎样的策略来真正地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本文试以"发展"一词对上述叁个方面的内容加以涵盖,希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转型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系统化学理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是本文的叁个关键词,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研究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论域,发展是研究的具体面向。本文正文部分的五个章节即围绕以上叁个关键词次第展开。第一章,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解读。本章的研究目标是为后续研究工作厘清相关基本概念,并对核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明。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叁部分:首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所涉理论进行解析;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加以确证;最后,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展开探讨与申明。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推演。此章的研究目标是在申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从现代性流转变迁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解读,进而从中探寻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所应秉承发扬的现代性内涵。此章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九十余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呈现出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征。第叁章,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本章的研究目标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最新现代化图景加以理论透视,进而确定在这场宏大叙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功能定位。本章共分两部分:首先,从理念厘定和历史回溯方面着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前提性思考;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着眼,申明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承载的现实功能。第四章,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诉求。本章的研究目标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为现实背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予以审视。本章共分为叁部分:首先,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领的核心诉求进行探究;其次,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体诉求;再次,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等具体面向发轫,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的衔接要求进行总结。第五章,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本章的研究目标是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诉求,渐进式地进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本章共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以"系统思维方式"为指导思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完善;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再次,以"正视主体间差异"为指导思想,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现代发展的具体策略。
封莎[5]2016年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环境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以其特有的虚拟性与现实性、丰富性与开放性、多样性与即时性等独特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中国在“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正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网络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引起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步精进。网络环境的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的影响是全面又深刻的,如何认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要求亦或是教育途径在其存在、作用以及运行中所发生的数字化、虚拟化拓展;如何能以网络环境为发生前提调动教育者在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提升自身教育素质、提高其工作成就感、提升挑战性以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能效;如何能为教育对象创造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体验与实践机制,促使其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政治意识,激发其提升自觉学习J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人的发展需求的关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地丰富与系统升级。基于此,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在网络新环境下的新样态、新作用与新运行,对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与发展需求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围绕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进行研究,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网络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内涵。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内涵;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社会性与实践性、复杂性与反复性、交互性与阶段性的特征;总结出要素的历史作用样态、亚控制作用样态以及规范作用样态等。网络环境的阐释始于网络的概述,包括互联网的功能、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这是决定网络环境承载力与包容度的基础。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的意蕴。交代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第二章主要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网络环境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包括对要索的形态、要素的性能和要素的运行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得以丰富与拓展的动力系统,既包括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国家政策的规范指导以及社会舆论的目标导向等诸多外部因素的推动,也包括教育对象的存在方式与发展需求、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拓展诉求以及学科理论更新的内部内驱力,是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叁章具体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存在关系理论。阐明了要素的存在形态,具体包括显性与隐性共存的教育者、客体性与主体性共生的教育对象、宏观和微观共济的教育要求以及单一与立体共融的教育途径;在要素的存在基础方面,则阐述了教育者需要具有专业素养与网络素养、教育对象需要具有发展述求与网络意愿、教育要求具有现实发展和网络兼容、教育途径则具有现实生活与网络运用等。对于要素的存在属性方面,以对比的形式展现了现实性与虚拟性兼容、直接性与间接性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等双重属性。这一章主要从要素存在最基本部分进行辨析,探寻网络环境下要素的具体存在维度。第四章阐释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作用相关理论。首先从要素作用的纵向、横向以及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等角度进行时空维度的审视;分析出要素之问所结成的是教育者主导与渗透并举、教育对象主动与自主并持、教育途径纽带连接与能动吸引并济等作用关系。最后,对网络环境下的要素作用结构方式进行了时代化的描绘。第五章针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运行理论进行了阐析。首先对要素运行的前提条件做了阐述,包括要素运行的原则、矛盾以及机理等。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运行程序做了明晰,包括要素运行的阶段与环节。最后,对要素的运行机制做了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包括要素的跨界运行机制、交互运行机制和协调运行机制等。
韩彪[6]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要求,从此“叁个自信”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阐释。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在“叁个自信”基础上“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由此就形成了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自信不能自发形成,尤其是坚定自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和教育。本文的立足点就在于探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教育问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如何培养,思考采用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对党员和民众进行自信教育,从中找出符合实际的宣传教育路径。研究本论题的目的在于,掌握或了解目前社会中相关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现状,人们自信力的现实,进而为寻找自信的宣传教育的对策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理论研究,达到宣传的目的,为提升理论宣传的社会效力,增强理论研究的感召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做出贡献。全文由六章和结论构成。第1章绪论。阐明了研究该论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对研究论题的学术前沿,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出现有的研究程度和水平,在对现有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述评,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所需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掌握就奠定了深入研究的逻辑基础。第2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深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做出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做出阐述,分析缘何而自信。提出由“叁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中。所以,一方面对自信四要素做分门别类的阐述,研讨它们各自的基本内涵。理论自信的先导性、道路自信的方向性、制度自信的物质基础性、文化自信的内生凝聚性。另一方面,研究四个自信的关系,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解读,阐明各要素在自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共生体,不是单独存在。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在自信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中,主要叁个板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即凝聚共识、深化教育、巩固基础、消除自信疲软、回应国际斗争五个要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传承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自信历史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展示教育。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主体的自觉性、教育功能的恒常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教育价值的传承性。这些构建了自信教育的理论框架。第4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存在优势和薄弱环节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优势在于,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在增强,党和国家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自信教育的梗阻性因素逐渐被消解。另一方面,自信教育存在不利因素。自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不自信分析的缺失,对不自信理论回应的不力。自信教育两重性的客观存在,为思考自信教育的对策提供了依据。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思考。根据对自信教育基本现状的分析,进行整体性思考,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要完成四个转变: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由“它信”向自信转变、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转变、由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实现自信教育要素的四个结合:即自信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阐教育的结合;自信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第6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实现路径。着重从四个方面设计。一是加强理论正能量的阐释和解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力度和实效性;二是社会舆情引导和意识形态的掌控,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叁是加大社会正能量宣传的力度,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党员干部中的正能量、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展示;四是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性研究,用统计数字和调研按材料论证。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是整体性思考,寻找的是有实效性、长效性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问题。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足够的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是我们坚持自信的资本,是我们坚持自信的“底气”,也是人们接受自信教育的社会基础。所以,本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为基本内容,比较全面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自信心,引导人们自觉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定力,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思考,力争找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可行路径,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付出微薄之力。在社会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上加大投入,采用更加有效的、民众喜闻乐见的、与中国社会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在历史和现实的空间中,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宣传教育做的有声有色,真正入脑入心。
葛梦薇[7]2017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中发生了悄然改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产生了改变,而且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改变,使其定位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此类问题不仅会削弱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细致探究,以此找寻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究"分析,就具有极大现实意义。
杨文燮[8]2016年在《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制度创业是指个人或组织在识别到改良已有制度或创建新制度为自身带来发展及获利的机会后,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制度变革基础,以规则认知建构、价值信念引导、行为模式养成等为手段,使其目标制度获得组织场域内多数成员的认同支持并最终获取合法性地位,进而开创新的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处于深刻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必将形成由于旧有制度与新发展要求之间的不相适应所造成的矛盾,同时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也势必将触及到一些制度空白的领域。对旧制度的调整完善和对新制度的创建的迫切需求,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孕育了大量的制度创业机会。在国家需求与时代呼唤下,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制度创业意识、培育制度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制度创业教育应运而生。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重要补充,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领域的拓展与延伸。与此同时,相对于当前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是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创新领域的深化与延展。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推广与运行,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制度创业过程、树立制度创业意识、培养制度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充分认识并积极主导或参与各个领域的制度创业,更将推动高等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实现更为有效、更为深入地服务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本文以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为研究中心,首先对与研究紧密相关的制度、创业、制度创业、制度创业教育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并逐一分析了各个概念的内涵;并对高等教育有关理论和制度变迁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阐述了高等教育理论中关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及运行机制等相关理论基础和制度变迁主体、制度变迁动因、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有关思想等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业过程及制度创业者能力结构研究为突破口,对制度创业者的行为特征、制度创业过程中的应对策略以及其所具备的能力结构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分析解读,通过多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和探析制度创业者能力结构,探究了制度创业者以价值理念层面、管理运作层面、社会工作层面叁个层面的专项能力和包含信息获取、创新变革、专业技术、团队合作等在内的通用能力。在研究高校制度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校制度创业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结合制度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深入分析探讨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宏观目标,依托对制度创业者能力结构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微观目标,最终描绘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整体目标体系。围绕这一目标体系,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从价值理念、管理运作、社会工作、综合素质四个内容维度提出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课程的建构方式,并详细分析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逐一探讨了各类课程的设计思路、原则及重点内容,同时也结合课程内容详细分析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及其特点。此外,本文还从师资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环境保障体系等叁个层面研究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提出确保制度创业相关教学活动顺利实施且真正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基于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模式的详细分析与研究,本文以高校制度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依次对高校制度创业教育决策、动力、调控等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在决策机制中,本文重点研究了高校制度创业教育决策机制的运作程序及建构原则;在动力机制中,本文重点分析了制度创业教育在高校推广和运行的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动力源,并探讨了其动力机制的建构原则;在调控机制中,本文重点探讨了调控机制的调查评估环节和协调完善环节,并对调控机制的目标及任务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本文的研究旨在阐述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分析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的价值及意义,研究并构建高校制度创业教育在高校推广和运行的模式,并探讨高校制度创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种内外部机制。就创新点而言,本文一是提出了全新的研究问题,充分把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制度创业行为的实际诉求,探讨了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推广和实施制度创业教育的模式及机制,开启这样一个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研究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二是进行了独特的视角切入,为确保对高校制度创业教育研究的全面性,本文从制度创业过程及制度创业者能力结构视角切入,结合制度创业的实际案例和国内外学者对制度创业的研究成果,梳理并提炼出制度创业的关键环节和制度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开启了制度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的研究,为在高校推广和运行制度创业教育构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模式;叁是采用了多样的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概念分析法、观察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制度创业教育的目标、教学、保障等体系;四是注重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的研究始终强调成果对于高校推广和运行制度创业教育的理论服务与实践指导作用,着眼于制度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运行机制等实操性问题的研究,致力于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统一。
侯春[9]2017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是其若干功能价值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但这些经济功能与价值同时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其他实体要素所不同的是,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并不会对生产过程产生直接的作用,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先依靠作为主导者的劳动者通过发挥中介作用来实现。简而言之,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发挥其先进意识整合和建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发挥其思想影响人们行为等方面,从而实现促进经济更好发展的最终目的。
张立平[10]2014年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通识教育作为大学阶段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从以往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通识教育研究对时代特征关注不够,通识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因此,本文立足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对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价值导向、理念创新、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实施的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主要阐述了文化多样化、科技工具化、教育终身化、人才国际化交织的时代境遇中,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面临了哪些挑战和机遇。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视野,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通识教育的理论借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识教育的价值旨趣。因此,立足全球化研究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基础。西方通识教育理论不仅揭示了西方如何开展通识教育,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以坚持主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为根本,促进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到个性教育理念,从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理念发展到关爱地球家园的理念,从培养本土化人的理念发展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总体上体现了人本观发展、服务观的深化、任务观的拓展。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主导,主要是分析通识教育如何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正面临着“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的分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疏离、多元价值与一元价值的博弈等价值冲突问题,加强正确价值导向意义重大,因此,面对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带给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迷茫,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通过发挥解决价值冲突、达成价值共识、引领核心价值等方面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拓展,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及依据时代条件发展着的新目标。笔者认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知识的教育以及科学素养的培育,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增强国际理解能力、达成国际宽容精神、养成世界和谐理念、促成全球交往行为。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对现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根据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实施状况,重在完善正式通识课程,补充非正式通识课程。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途径方法,主要包括实施路径以及实施方法。笔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寻求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实施途径、运用互动教学法、启发教育法、游学活动法、实践参与法等新的方法,才能有效传递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内容、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探究[D]. 鲍跃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功能探究[D]. 彭舸珺.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3]. 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D]. 苗琰.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4].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任丽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D]. 封莎.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D]. 韩彪. 吉林大学. 2016
[7].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J]. 葛梦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7
[8]. 高校制度创业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 杨文燮. 东南大学. 2016
[9].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探究[J]. 侯春. 经济研究导刊. 2017
[10].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 张立平. 武汉大学. 2014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创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