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思考论文_向小兰

广州城市建设咨询服务公司 510060

摘要:在我国及广州市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了广州市养老方式及需求,阐述了目前养老模式并提出“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新趋势。以广州市第二老人院、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核心区为例,提出从硬件设施配套、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实践。“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应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 广州市第二老人院 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2

一、 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2l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出生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明显提高,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比预期提前一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关于老龄化,国际上的定义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说明我国已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数量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给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广州市老年人口现状及趋势

近30年来,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其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广州市民政局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2016年广州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126.43万增至154.6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5.42%增至17.7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增加至185万,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20%。

二、养老方式及需求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养老需求,广州市老龄委、广州老年学会和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在 2008年 10月出版了《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总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广州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市老年人中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养老方式最好,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建立老年人公寓或养老院有75.1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与1998年相比,2008年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观念正在趋于弱化。

三、现有养老模式的分析及发展新趋势

(一)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是我国目前两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1. 家庭养老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但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2.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广州2016年全市有养老机构179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65个,民办养老机构114个;养老机构床位5.9万张。根据统计和测算,2016年广州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54.61万人,预计2020年达185万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含街镇等集体办养老机构)床位十分有限,以广州市老人院为例,床位利用率已达到98%,可等候入院的老人仍需要排队,要入院还要等待一两年时间。

(二)养老模式发展新趋势

老年人口基数增大导致全市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不断扩大,老年人口结构性特征及其带来的差异化养老服务需求对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等政策文件发布以来,“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备受关注。传统养老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助于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的“硬伤”。

2014年以来,广州市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为老龄事业特别是养老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探讨

(一)“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特征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类型

1、“医院+养老机构”模式

一般由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演变而来,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模式,分为医疗区和养护区两大功能。老年患者在疾病的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医疗区接受治疗,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进入养护区休养,享受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该模式能够有效依托现有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场地的用地条件和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合城市中心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用地紧张的地区。

2、“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模式

医疗机构与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在功能结构上,以综合医院为中心,环绕形成若干养老型社区,每个社区设养护站,专业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查,视老年人健康状况为老年人确定居家养老、社区中心养老或医院养老类型。该模式充分照顾了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的心理需求,根据老年人健康情况确定医养级别,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合老城区等老年人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3、“养老产业城”模式

选取大城市郊区,交通环境便捷、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城。健康产业城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除具备养老功能外,还可加载医药生产研发、医药金融保险、养老地产、运动休闲、医疗特色旅游等多种功能,是对医养融合模式和中心辐射模式的整合提升。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对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多层级、多模式的医养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活动选择,使老年人形成自己的社会群体,实现自身价值。在服务老人的同时,还可构建以医疗服务和老年服务的健康产业,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五、 广州市养老机构规划建设创新的思考

(一)传统养老机构的规划思考

2012年11月1日,广州市召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广州正启动养老床位倍增计划,到2016年,全市养老床位增加到5.9万张。为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加大对老年福利机构的投入,积极新建、扩建老年福利机构。为此,广州市第一老人院、第二老人院、天河区第一老人院、第二老人院等迎来了新建、扩建的契机。以广州市第二老人院为例,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引入了“组团、归属感、医+养”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及需求出发,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医疗化形式,逐渐向更加居住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项目选址在萝岗区九龙镇镇龙村,总用地面积245163平方米。

1、“组团”概念

目前“组团”概念是许多国家都提倡的布局模式,为打破医院制度化的护理模式,形成“组团”设计:将7~8个老人居室和1个小型公共起居厅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居住组团,每个组团内配置固定的服务管理人员,几个居住组团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联结成为较大的组团。各组团内均设有公共活动空间,并同时设有护理站及一些配套服务空间。

2、“居家感、归属感”

规划方案充分结合现状,保留现状水塘以及山体,打造成景观湖泊以及山体公园,为老人提供了优越丰富的环境景观。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社区环境,从景观、空间、户型等多方面优化设计,充分利用基地内外各种资源,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塑造出一个人性化有一定品位的现代化新型老年社区,努力营造社区的“家园感”和“归属感”。

3、“医+养”规划理念的创新思考

规划方案初次提出适当提高医疗建筑面积的配比,在《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增设一栋医疗大楼,包含了传统的老年康复区和综合医院区,配置了用于老年人康复、治疗和活动的设施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治疗、康复训练和指导,为专业的康复技术服务提供技术载体。

(二)健康产业城的规划思考

1、规划设计理念

2013年3月,广州市政府提出根据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和实施“123”城市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发展平台建设的主攻方向,集中资源,全力推进“2+3+11”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属于“11”大功能平台之一,位于广州市北部,核心区位于健康城中部,规划范围10.59平方公里,以医养结合方式为主导,提供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服务。

规划按照“核心—衍生—外延”的三圈层结构设置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人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第一圈层距离综合医院300米,为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和肿瘤专科医院;第二圈层距离综合医院800米,布局生殖医学中心以及临床辅助诊断中心、脑和神经医学中心;第三圈层距离综合医院1000米,布局临床辅助诊断中心及医学模拟中心、癌症预防中心、疗养运动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及体检预防中心等医疗机构。其他社区级医疗服务设施则按照60岁以上养老人口的活动特点,在养老社区每个街区中设置养老康复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社区诊所、NPO志愿者之家等设施,实现45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习惯,在医疗圈层外围规划老年公寓、介助社区、介护社区、康复社区四大养老组团。老年公寓承担年龄65岁以下,身体基本健康能完全自理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享受社会医疗福利的居家养老型社区;介助养老是以提供器械及专项介助为主,适合具有部分功能性障碍、日常生活需要外部介助的半自理老年人居住;介护养老是从介护护理到临终关怀的养老社区,为有功能性障碍或身心衰弱、需要高度依赖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介护设施的社区;康复养老是配套型养老社区类型,包括提供特护、一级、二级和三级四种等级康复服务。

2、运营模式

在运营模式方面,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营模式,政府通过用地划拨、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入优秀三甲综合医院,以综合医院为核心面向社会资本引入专科医院、养老公寓、商业娱乐等营利性设施,对接市场。在养老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为民间资本提供绿色通道及优惠措施,进行高标准建设。

结语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家庭小型化、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老人大幅增加,养老保障服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广州市政府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广州市第二老人院项目的建设及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核心区规划理念的提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了探索,创新性提出多层级的养老体系、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人性化的规划设计等规划理念,未来将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健康养老中心,成为构建幸福广州、健康广州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13.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3-36. [3]广州老年学会.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总报告[R].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5:35-42.

论文作者:向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广州市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思考论文_向小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