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论文_崔海燕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论文_崔海燕

在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用“发现法”指导学生学习起到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能迅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发现”中学习。

一、动手操作,体验“发现”之趣

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亲身感受、亲自发现。学生的这种发现,对知识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法则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去发现新问题,探讨新知识。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在课堂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那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他们对面积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对不同的面积单位大小有较明确的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学时可让每一个学生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摸一摸书的表面和边,通过触摸物体表面,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学生尝试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物体表面面积时,会感到麻烦,这时可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条发给每一位学生,再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这一结论是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得到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确切可信的知识,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思考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现潜能”。

二、运用迁移,体验“发现”之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讨论、评价、小结、总结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具有联系性和可比性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或存在的可比性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几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题,如654÷6,360÷3,486÷8,408÷4等,通过计算,发现这几题的商中间或末尾有0,小结时强调“0”在商中起着占位作用。那么在学习新知识;2835÷27和7820÷23时就不用过去的先给出思路再计算的教学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它们与复习题的联系,去积极探讨并进行比较。当学生试算后,可要求他们将复习题和新知识题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会奇妙地发现两种类型题在计算时的相同之处,不同的只是除数的位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只要分别让几位学生说出这些异同点,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便随手可破了。

学生按照计算——小结——再计算——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可比性,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种类型题的共同点,找准了共同点,知识的重点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自如,课堂效率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特佳。

三、情景设疑,体验“发现”之奇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所在,能否处理好这一教学过程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和效益,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以往教学中,当出现学生不能马上作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往往急于引导学生进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圈”里,长此下去,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过分依赖老师的狭隘的思维定势,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心中原有的疑团化作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些三位数,如123、256、642、371、539等,此时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数马上判断出哪个数是3的倍数,哪个数不是3的倍数,学生就会感到奇怪: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说出来的,原因在哪里?接下来,老师又要求学生把刚才所说的那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互换,再问学生所得的新三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能被3整除,这些数的特点在哪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存在的疑问成为一种求知的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紧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内讨论,然后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从个位上看不出数的特征:有的说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后如果能被3整除,这个数是3的倍数;还有的说这一判断方法与以前学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方法完全不同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回答,再引导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本次教学是按照课堂提问——启发引导——发现规律的步骤进行概念教学的,学生从学习中取乐,从乐中学习,这就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质疑解难,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动手,去小结,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深刻体会到“发现”的奇、妙、趣,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使他们充满激情地主动参与学习,就要给学生一个民主、生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新时代有效课堂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论文作者:崔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论文_崔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