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441021
摘要:目的:探讨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分析切口感染病原菌发生的因素,为预防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肛肠疾病手术患者143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43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28%。29例患者一共培养病原菌19株,阳性率为65.52%,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8.95%。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身体质量指标≥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的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临床调查分析
引言
肛肠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临床统计表明,人群肛肠疾病发病率可以达到50.00%以上,其中常见的为痔疮、肛瘘和肛周脓肿等。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大,这些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肛肠疾病发生部位特殊,常用手术方法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比较常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本文结合我院患者实际情况,探讨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病菌特点,希望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肛肠疾病手术患者143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143例患者中,男77例,女66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33.57±13.83)岁,痔疮、肛瘘、肛周脓肿分别为93例、29例、21例。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诊断遵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2细菌感染检测方法
对感染部位采样并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用phoenix100全自动菌种鉴定仪及配套试剂盒。真菌鉴定用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及试剂盒。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频率(率)表示,并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如表2所示,143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28%。其中,痔疮、肛瘘、肛周脓肿感染例数分别为19例、6例和5例,分别各占20.43%、20.69%、23.81%的比例。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
如表1所示,29例患者一共培养病原菌19株,阳性率为65.52%,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8.95%。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各占15例、3例和1例,分别占78.95%、15.79%、5.26%的比例。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3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
如表2所示,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身体质量指标≥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与性别和病变性质无明显相关性,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感染率(%)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科的常见并发症,约占医院感染的10.00%。而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科感染并发症发生最高的病症,由于肛肠结构特殊,生理解剖特殊,再加上菌群复杂,导致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本文研究显示,其感染率为20.28%,远高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10%。同时,主要致病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主要菌种类型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寄生菌种。这说明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属机会性感染,提示可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3.2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身体质量指标≥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年龄增加,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御能力降低,伤口愈合速度也会变缓。手术时间长,患者创面暴露时间长,对机体造成的创伤也大,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缩短手术时间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肥胖患者在手术后,皮下脂肪容易液化影响伤口愈合,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
4.结束语
总之,临床实践中,肛肠疾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的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其中,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为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便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2):270-272.
[2]朱锡元,郭景泉,蒋清平.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4):814-816.
[3]任易.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06):99-101.
[4]张杰,曹彩琴,吴静.肛肠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3):695-697.
论文作者:袁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切口论文; 肛肠论文; 手术论文; 疾病论文; 病原菌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