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视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伦理论文,新视点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试验,不仅使已有的道德问题得到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道德与科技发展现实的诸多冲突,为道德教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因子,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新视点。伦理学向来是道德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伦理学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向,道德教育也要实现整体的转型。科技伦理教育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突出地运用道德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科技伦理教育正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道德教育需要到科技伦理那里挖掘资源,并以积极的姿态去主动摄取;科技伦理对道德教育目的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科技伦理问题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等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科技道德。道德教育应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种种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科技伦理教育中要注意科技观的培育、科技道德教育与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的预见等。
一、科技伦理教育目标是形成正确的科技观
科技伦理要求形成学生正确的科技观。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日益深刻,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科技与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天,伴随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促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新的科技观已势在必行。科学伦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伦理本质,并以怀疑、批判、理性和实证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揭示客观规律,以达到对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理解。
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对道德与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道德,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由此形成了二种对立的科学观——“乐观论”与“悲观论”。前者认为科技决定了一切,科技发展可以克服社会和科技进步造成的任何问题。后者认为科技发展是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的罪魁祸首,把全球性的众多问题都归结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上。这两种观念都犯了绝对化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这种错误的观点会对学生科技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科技“乐观论”影响下,道德教育将运行于一个科学不断发展,其影响无限膨胀的社会之中,使科学超出自身的疆域,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因素,其结果势必造成人们用科学世界的逻辑去取代生活世界、教育领域、思想领域的逻辑,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把教育看成是培养高智能、高技术、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片面地追求教育内容的形式化,而淡化了教育的本质内容是育人。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把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作为制定和衡量教育决策、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因强调和追求教育的科学性,而疏忽和淡忘了人性的力量,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标准化、固定化、程序化、技术化的工作。教育中活生生的人被作为产品来设计和规定。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系统中,科技因素在很多方面起有重要作用,在有些方面起决定作用。但必须明确:科技不是一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科技进行全面、理性地判断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科技“悲观论”的影响下,学生的科学观常表现为夸大科技发展中的伦理与社会问题,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持一种怀疑与拒绝的态度,这在实际学习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是非常有害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必须摒弃将罪恶归于科技的观点。
在科技发展大背景下,学生既需要辩证的思维方法,而且也需要正确的科技观的指导。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观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然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整体化趋势是今天科技发展的明显特点,这要求学生既要对科学规律了解,也要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也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与前提。教育内容中如果不融入科技观的教育,是满足不了学生活跃的道德发展要求的。学生作为科学技术各学科领域的未来的潜在人才,应该具有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的双重素质,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结构,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知识的获得需要正确的科技观的支配。现代科技观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影响、支配着学生,科技观教育要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结合,科技观的培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的新科技观,把分离出的科技重新放回到整体中,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将科技观教育的内容补充到相应的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中体现科技观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视角看待不同的科技活动。另外,教育者在实际教育中要突出科技观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强化实践的教育功能,不断地拓展科技观教育的途径,将科学的方法、思想、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科技伦理教育的重点是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技认知,体现了一种价值的观念,表现为科技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及科技观。道德规范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逐渐形成同行认可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科技道德规范已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实际上,科技道德不仅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适于处理科技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心态,能使科技工作者正确地对待各种科技活动,而且这种教育也能为科技活动顺利地进行起到精神保证作用。
科技道德具有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及评价——命令功能等多重功能。调节功能表明道德结构不仅调节科技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也调节着科学共同体内各成员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使科技工作者逐渐达到道德的完善。教育功能说明科技工作者不但从自己的前辈那儿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学会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是后辈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爱因斯坦曾预言:“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居里夫人的道德榜样就发挥了道德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表征道德的认识功能并不是指对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而是指在价值中反映出来的或者能阐明道理选择条件的那种知识。沟通功能要求群体成员之间必须是心理相容的。而群体成员间遵循一定的道德关系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要前提。每个科技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研究的不足,只要事实证明自己是错误的,就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在道德沟通中,处处注意尊重对方的科技活动,尊重对方的人格,必须把学术上的不同见解与个人之间的善恶感情区别开来。在当今的大科技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个人品格、道德意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技的本质决定了在科技社会中,不可能是法本位和伦理本位,它只能是道德本位,而且这种道德本位可能要一直延续下去。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具有的科技道德是未来科学技术事业得以发展的保证。科技道德所追求的真、善、美与道德教育中的知、情、意是完美统一的。学生的科技道德是学生良好认知能力、健全个性和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大学生只有具有科技道德,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造福人类的宽广胸怀,也才有人格的升华。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道德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科技道德不仅科技工作人员要遵循,社会全体成员也应遵守。学校是教人求真,引人创新的地方,这就要求学生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更应加强自己的科技道德素质的培养,科技道德教育应该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良好的科技道德不能忽视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过程的价值考量,道德教育要凸显学生良好的科技道德品质。学生在从事的一些科技研究活动包括选题,研制、实验、提交科研成果,交流和讨论阶段,科研选题既考虑技术本身可行性,还要考虑为此引起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否则,科研选题很难推广和运用;科学实验需要道德约束,特别是有些实验对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威胁性,这更能体现出实验者的科技道德素质与科技道德修养。科研成就发展的署名和荣誉分配问题,也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而这里科学研究过程是由从事科研的学生本身的道德素质决定的,由此,培养具有科技道德规范的学生,就必须加强科技道德教育,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要凸显出对学生科技道德生成的关怀。
三、科技伦理教育要及时应对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科技伦理问题成为21世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应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对科技时代道德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求应对之策,更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类实实在在地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也恐慌地看到了相伴而来的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武器等等。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道德提出了新挑战,而科学前沿的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则更是对人类的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类不止一次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网络技术——便捷与犯罪;转基因技术——改良与污染;克隆——福音与祸水;核技术——能源与武器。这些大抵可以窥见一斑。而当代西方兴起的反科学思潮对科技以批判者自居,这是对科技的道德难题的畸形回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亦日益显现,新的教育内容也凸显出来: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深化、网络道德教育日显重要、生命伦理教育深度拓展、全球伦理教育势在必行等。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学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通过系统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牢固地树立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协调、服务于自然的观念,并形成自觉的行动。科技视野与道德教育视野需要很好的对接,理论上就要把科技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道德教育要及时应对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难题。
就生态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深化,网络道德教育日显重要。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和规范。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内容: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道德知识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等。生态道德观教育是塑造新的生态价值观和对待生态环境的新态度,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环境平等观、绿色消费观、新人口价值观等;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包括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自然生态的客观价值、本质和特征等的教育,把生态问题上的国际公正等一系列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人道主义教育是教育人们以人道主义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施以人道主义的保护。此外,还有资源价值观教育、生态生产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等等。
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人带来苦恼也如影如随。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也形成了高度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社会认可的性格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在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中,个体显得微不足道,无法感知自己是否有能力对任何行为负责,或者不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网络伦理教育通过价值观、道德判断力与意志力、网络道德意识及责任感的培植,提高学生辨真伪、求真理、慎判断、善选择的能力,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消除网上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