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阻力论文,对策论文,当代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奋发进取、催人向上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一批又一批骄子在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中大显身手。时代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青年依托着社会成长成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成才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青年成才的客观环境还待进一步优化。本文试图就当代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作一粗浅分析,并研究探讨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才干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青年成才更不例外。青年成才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制度青年成才的氛围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谈及青年成才,必然涉及到民族、历史、社会形态等多种因素。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青年成才的内涵不应该是狭隘的,仅仅指少数拔尖者。而应该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指青年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是指在科技界、经济界、文艺界、体育卫生界、领导阶层、管理阶层诸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英才。简言之,社会主义制度下青年成才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化栋梁之才,就是要选拔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不仅是青年自身成长进步的积极愿望,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但是,面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我们无法否认,当代中国青年成才的道路并不是处处一帆风顺的,其社会阻力,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传统民族心理中落后的青年观、某些制度的不健全和过去工作上失误的后遗症、成才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等。
一、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分析
1、传统民族心理中落后的青年观。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国。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经济生产是相对封闭和静止的。农业生产的稼穑耕耘,长期沿袭世代相传千年不易的操作方法;家庭手工业工艺更是师徒相授。相对狭隘和封闭的民族心理,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崇尚的是小农经济式的老者经济。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认为人们的“习惯、风俗、观点、意图和理想必然应该适合人们的生活式样,适合他们获取食料的方式。社会心理永远顺从他的经济目的,永远适合于它,永远为它所决定。”(《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一卷,第715 页)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尚老轻青的传统,实际根植于小农经济。与这种民族心理相适应,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也形成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青年人不但人身被钳固在家庭中,即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而且应绝对服从尊长,奉行“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一个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几代人中间的“权力形象”、“代言人”皆为老者、长者。自己不成为长辈,则永无出头说话之日。因此,青年的灵性被窒息,不能有任何自由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里,满车的“祖传”、“国粹”都堆积在前进的道路上,把所有的人活埋下去。毋庸置疑,受害最深的是青年。
这种落后的民族心理传统,虽几经近、现代进步思潮的洗涮。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而有所削弱,但其残留仍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一是它产生的经济土壤还未根除。小作坊、庭院式的生产方式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二是社会心理的相对独立性和传濡性。社会意识滞后于社会存在,小农经济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仍占有一定市场;三是我们这几十年来对封建主义的批判缺乏足够的力度。我们有时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又继承、发展了封建主义劣根性的某些方面,诸如个人迷信、盲目崇拜等等。因此,在当今中国,尚老轻青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们爱以“小青年”统指青年人,把30岁作为青年人走向成熟的起点,即所谓的“三十而立”;一旦青年人提出有悖于长者的主张,时常会得到如此的反驳: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倘若青年人有什么功名成就,又会招来“小青年好出风头”的议论;无论贡献大小,青年人的待遇总要比中、老年人低些……
当然,我们无意去否定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要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必须十分重视青年的作用。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反映的灵敏程度,而不能单凭小农经济式的老者经验。一般说来,青年人精力充沛,接受信息的能力要胜过中、老年人。只有在凭借中、老年人丰富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的优势,让老、中、青三代互取他人之长,组成最优人才结构,才能对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某些制度的不健全和过去工作上失误的后遗症。 制度的不健全最突出的莫过于事实上的职务、职称终身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在用人制度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终身制,但由于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逐渐传播的早期阶段,能够较快觉悟并勇于投身革命的大多是较年轻的人。所以,青年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得到锻炼。人所共知,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在党的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的陈独秀也不过41岁。在以后的战争年代,20多岁担任军事要职的亦很常见。建国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用人制度未健全,造成了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使青年的领导才干未能得到正常培养和发挥,以致于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在恢复正常的经济建设时,干部队伍的年龄老化,思想保守,管理人才青黄不接等成为巨大障碍。为此,党中央及时指出培养人才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培养和选拔青年人才起到的积极作用。然而,毕竟历史沉淀太深,加上用人制度目前尚未完全健全,青年人才仍处于不同程度的压抑状态。
与此同时,制度的不健全,还表现为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比如,技术职称评定,不看水平看文凭,不看贡献看年限;在学术界,青年人的著作常常要以与某某资深名高的权威合著的名义才得以出版、发表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青年创造的积极性,扼制了青年人才的成长。至于谈到过去工作上的失误,必当追溯到“文革”。十年“文革”,是非颠倒,人心混乱,教育界更是一片荒凉景象:教师不敢认真教书,学生不思勤奋学习;一些学校甚至热衷成年累月形式上的“学工”、“学农”、“学军”,却不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的学业几乎被荒废。特别是在“白卷英雄”的影响下,在一部分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年轻学生心目中,“不学无术”已不再被视为可耻……如今,“文革”期间的年轻学生,已成为当今的一代“大龄”青年,他们中虽不乏在那个时代排除外界干扰刻苦钻研知识,从而在现今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者。但他们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却因知识的贫乏,能力的欠缺,往往不能胜任各自的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此外,“文革”期间片面追求“根红苗正”的用人标准,也使许多大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才子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受到摧残和打击,以致于在党中央拔乱反正以后,社会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国家需要他们施展才干时,他们的才华都早已被扼杀在摇蓝之中,而这部分人也成为当代青年中较为消沉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失误,这主要表现在宣传舆论导向的不稳定上。比如一度提倡雷锋的艰苦朴素精神,抨击奢侈浪费行为;一度又大肆宣传“能挣会花”的高消费生活观念。不几日风向骤转,弄得青年们不知所措,感到茫然、困惑,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3、成才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的共识。我们也不难看到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也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受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意识所影响,一部分人对求知、成才的渴望往往被追逐金钱私利的贪欲所替代。一度时期,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尽合理,社会上竟出现了脑体严重倒挂。在那些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按党性原则办事的地方,一些有真才实学、埋头苦干的人受到排挤,而那些惯于投机取巧,擅长于抗、蒙、拐、骗的人却大为受宠。正如有人指出的:“这几年在我们社会确实形成了一种气候,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片面贬低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追逐一已私利者成了英雄,默默作贡献者成了傻子;无德而发财者昂首阔步,有德而清贫者受人嘲弄”。与社会上这种腐败现象相适应,在用人制度和培养、选拔青年人才的问题上,往往不是任人唯能、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大搞“裙带”关系,崇尚“礼尚往来”,致使一些有能力、有水平、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人遭受排挤和打击。正如某对联所描绘的:“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由此可见,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确已成为阻碍青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我国经济落后,国力贫乏,也是制约人才成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农业国,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解放以来,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底子较薄,国力贫乏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十年“文革”也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造成了目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师资、科研设备严重缺乏等尖锐矛盾。在这诸多矛盾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教育问题。由于国力限制,在我国,初等教育至今尚未能完全真正普及,青少年文盲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的还占相当比例。教学、科研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限制,还使一些已经具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人才,无法正常发挥其才能,以致于有的被埋没,有的则加入“出国”的行列……经济的落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成长,而人才的匮乏势必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应引起全社会的极大重视。
再次,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对青年成才的指导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一部分人的“先富起来”,“孔方兄”这一充满诱惑力的“无位而尊、无势而然”的神物似乎变得更为神秘。在物欲的诱惑下,蔑视知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有所蔓延。侵蚀着意志薄弱的青年的灵魂。部分青年把“诚实劳动”这一致富前提,置于脑后,企望着不劳而获,腰缠万贯,甚至一些高等学府的高材生也不思进取,中途弃学经商,为一己私利不能自拔,从立志成才的正道滑向贪婪发财的邪路。
4、青年自身的弱点。分析阻碍青年成才的客观因素, 当然也无法回避存在于青年自身的某些弱点。青年大多是刚刚进入或准备进入社会,他们自身确有诸多不足,如实践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等等,这就使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伤害感,更不易经受住风浪和挫折。不少青年在学生时代往往都有匡时济世的宏大抱负,进入社会生活以后,对官僚主义、走后门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绝。然而,一旦碰上几次钉子,便不得不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不得不听之任之。从此小心谨慎、息事宁人为处世哲学,不敢说,不敢做,一蹶不起,甘为平庸。特别是因锋芒毕露而使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后,更是自暴自弃,甚至亦步亦趋,同流合污。还有那些潜伏在青年人身上的那种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不良习性,以及青年人之间相互嫉妒、相互拆台的心理和行为,自然也成为青年人自身成长的桎梏。
二、对策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和优秀人才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致的,人才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青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劳动者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最革命的因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抓紧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正迎着国内外风浪的严峻考验走向21世纪的时候,发现、鼓励、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青年人才,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命运的大事,是关系到国盛民安这一伟大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的大事。我们分析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正是为了研究、探求与之相适应而又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共同为青年成才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要清除青年成才道路上的障碍,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全社会应从观念上根除尚老轻青、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 树立进步的青年观。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遗产,应该进行辩证的分析,批判、扬弃那种压抑青年的落后的民族心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青年人才对“四化”大业举足轻重的社会共识。此外,认真检讨并修正过去和现在妨碍青年成才的有关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舆论和风气,努力创造适宜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真正把选拔培养青年人才作为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来抓。
2、大力宣传青年典型, 积极介绍青年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新闻宣传媒介,及时准确地宣传青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先进事迹,尤其要多报道逆境成才、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典型事例。对青年人才既要严格要求,更要热情鼓励。要把树立青年典型、培养各类青年人才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依据,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年成才的良好风气。
3、在制度和政策上,严格执行干部选举制、职称聘任制。 提倡竞争和冒尖,反对近亲繁殖和大锅饭,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大胆启用一代新人。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上,要有完整的体制保障和科学的政策,反对论资排辈。要善于在实践中全面考察、识别人才。在竞争中挑选人才。可吸收青年人参加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工作;科研单位应注意提拔业务水平高、思想素质好、具有开拓精神的青年人担任科研课题负责人。还可设置一些全部或主要由青年人组成的研究机构,让其充分自由地施展才华等等。通过采取诸如此类的措施,在政策上为青年成才提供便利,把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人才选拔到恰当的岗位上来。
4、加强人才培养,建立“跨世纪后备人才库”。现在二、 三十岁的青年,到下个世纪初正值中年。那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天下将由这一代人支撑。因此,从现在起,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准人才”、“潜人才”的识别和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任何人才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由准人才、潜人才到人才的发展过程。各级党政部门应开拓视野,善于识别和发现准人才、潜人才,在实践中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实践,参加竞争。
5、改革现行人事制度,实行人才档案统一管理,真正允许、 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给青年以施展抱负的便利,建立有计划的人才市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逐步使合同契约成为双方关系的法律依据。通过调集人才档案,统一掌握管理,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地区性、全国性人才市场网络。使人才流动和人才合理配置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保证人才队伍的结构在动态变化中不断优化,使人才本身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促进其在竞争环境中主动激发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6、建立青少年保护法,用法律手段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 帮助青年顺利成长。充分发挥共青团等组织维护青年权益的功能。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的权力应得到保护,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青年因为资历浅,又处于事业、前途的关键时刻,故而在受压制和损害时,自卫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建议建立有关青少年保护法、人才保护法,以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帮助青少年顺利成长。共青团组织更要担当起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在青年招工、升学、入党、提干、评定职称等问题上,为青年呼吁、呐喊,尽力扫清青年成才道路上的障碍。
鼓励、促进青年成才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关心重视,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培养和选拔青年人才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选拔几个领导干部,或者物色一批后备人选,而必须着眼于整个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着眼于千万青年干部、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和青年知识分子。每个青年都应从自己做起,克服成长道路上的种种不利因素,努力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每一个公民都应从身边做起,为青年成长铺平道路,呐喊助威;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应确立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克尽其职,担负起培养和选拔青年人才的使命,为青年的茁壮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