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创新探索——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群众论文,理论论文,方式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13)05-0053-05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是党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新媒体环境在给党的群众工作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运用新媒体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的传统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对党的自上而下的群众工作方式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快速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性(信息是在多方交流中形成)、虚拟性(任何人借助一个虚拟的名称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个性化(个人可凭借自己的爱好选择信息)、信息传播的海量性等特点。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虽然在各个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正是由于新媒体传播具备的这些新特点使得党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面临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庞大,内容更新迅速,给广大群众提供了自由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信息化之前,党和政府依靠自上而下发布信息的途径来让群众获取信息。而新媒体环境下却与之不同,群众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手机、电脑等工具自主获取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党自上而下开展群众工作必然面临挑战。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个性化、交互性的特征,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信息。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是依赖发出的一方而是可以互动的,也即是对于不同的事件人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党作为信息的发表方无法要求群众对其传播的信息都感兴趣并愿意接受。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可能无法达到党的群众工作目的。
最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虚拟性。以往通过党自上而下传播信息都有明确的信息传递对象,而且都会具体到个人,关于群众的具体情况都是可控的。但是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任何人只要具备必要的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就都可以用一个虚拟的名称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1]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无法确认每一位网络信息接受者的具体情况,因此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挑战。
(二)新媒体对党的群众工作主体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方式主要依靠党“谈心”、“家访”等形式来实现。由此可见,群众工作的主体即是党。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更愿意通过新媒体表达自身的观点和诉求,因此在党和民众之间增生了一些中介——媒体。媒体单位的出现使得党的群众工作无法单一依靠党自身的力量来完成。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都拥有独立的话语权。这就使得在发生信息危机事件之后,信息会迅速传播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这样党和政府就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当突发一些公共事件后,如果党和政府处理不当不但会加重事情的态势更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网络群众运动层出不穷,广大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以某个共同目标为中心发起运动,对现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时单靠党的单一力量是无法迅速消除危机的,需要党和政府联合其他的媒体及第三方机构一起合作,一起调查清楚事件原委并由媒体及时发布信息以消除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
其次,网络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与传统的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杂志等相距甚远。传统上党依靠报纸这类的传播工具在群众工作上取得良好成效。报纸等传播媒介有较大的地域限制,一般都只会在当地发行,因此信息只会在国内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可以跨越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网络工具来阅读并发布有关中国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利用电脑软件、书报画刊等网络成品来扭曲中国形象,散播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党来开展群众教育工作无法阻止他国的恶意行为,需要发动社会一切力量来揭穿这些国家的阴谋,从而让人民群众自觉抵制这种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党通过运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引导人民群众从而密切党群关系。
(三)新媒体使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面临挑战
新媒体有其自身的技术操作要求,这就对广大党员干部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首先,新媒体在给人民群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虚假和不良的信息。如何区别对待信息,发挥其有效性限制其负面影响是广大党员干部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对其素质能力的要求。
其次,传统媒体环境下出现突发危机事件可以通过控制封锁消息的途径来稳定局面。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和独立发言权。一些新闻事件的发生很快就被各种媒体广为传播,再也无法实现封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如果还保留传统的危机处理方法必然是不能实现目的的,甚至会危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对信息危机的处理技术,结合新媒体的特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最后,新媒体的公开、公正、透明的特点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处于群众的监督中。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人民群众关注和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判断其执政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根据。[2]比如近期的薄熙来案在审理的过程中各大媒体都跟踪报道,法院还主动将相关信息通过微博公布出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价值取向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治理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及公众之间的合作、协商。公众参与是治理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这种治理与善治理论为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式。詹姆斯·Z·罗西瑙认为,所谓治理意为一系列活动领域的管理机制,他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3]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认为,所谓治理就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它既不同于现代性政治对国家或政府治理主体的垄断性确立,也不同于自主治理理论对国家或政府的拒斥,而是在承认国家或政府和公民社会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上,主张二者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通过张扬自身的优点以弥补对方的不足。[4]治理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行为,因此很快被运用于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
由此可见,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理念。治理理论主张民众在国家制度框架内自主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公众通过自愿选择、组合来规避个人投机行为,从而达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民众通过对自身利用的判断从而自愿组合,结合成不同的团体组织,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管理好这个组织,从而使组织能满足自己的利用诉求。
其次,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中心化。党的群众工作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这不仅依赖党的力量更依赖于组织。党从成立以来借助群众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大批党员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工会、共青团、妇联、农协、学联等群众性组织,借此来团结工农大众,形成了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5]新形势下我国出现了许多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组织。其民主性、自主性、参与性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因此,党要充分利用这些组织来扩大群众工作的覆盖面,从而实现党群的良好互动。
最后,善治是治理理论的最终目标。善治顾名思义就是良好的治理。它寻求的是政府和公民的和谐共生。善治其实就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强调了社会管理的开放和民主。利用新媒体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目的也是为了密切党群关系,增加社会的和谐和开放民主建设。因此,党的群众工作理应以善治为其价值追求。这种善治就表现在党要做好社会各个阶层的工作,发挥群众组织的力量来推进群众工作并做好自身的建设来创建良好的群众工作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创新
(一)公众协商理念引导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民主化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媒体。人们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用户的崛起使从前党的群众工作的一些旧方法无法适用。比如传统上依靠党自上而下发布信息的方式已经改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信息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更注重个人权利的实现,民主和法制理念逐渐深入民心。因此,运用新媒体来加强党与群众的沟通协商、互动交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势在必行。
公众参与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从而缓解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党群关系紧张。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接收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但有的是虚假炒作的,这些恶意煽动的信息就会影响公众的情绪从而使党群关系复杂化;另外一方面,媒体网络的发展使得国外某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人民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从而给党群关系带来了风险。通过建立民众参与平台来加强党群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党要积极构建网络表达渠道,比如建立政府官网的微博,领导信箱、与公众在线交流互动等来引导群众在国家制度框架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另一方面党要在确保民间网络交流平台不偏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扶持并引导各类的民间网络交流平台的发展。按照治理理论的参与理念,党要改变过去那种视民众为被管理者的思想,树立平等协商、尊重理解的理念来做好服务工作。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网络平台负责人的公共精神的塑造,让他们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此外,党要做好和各大类媒介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媒介关系是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类媒介在舆论引导中起着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网络媒介,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达5.64亿。因此,党除了要加强传统媒体的公关工作之外还要注重互联网的公关工作。党要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合作平台同网络媒介协商沟通,共同做好网民的思想工作。比如举办政府新闻发布会、邀请各大媒体负责人参加政府举办的聚会、与网络媒体人进行联谊等。
(二)多中心治理理念引导党的群众工作主体多元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超工业社会的巨锤将把一体化的社会砸得粉碎,小型组织的发展以及复杂的社会状况决定了国家再也不可能对社会进行一种集中化的管理。[6]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一现象。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都拥有话语的引导权。因此,新形势下做好的党的群众工作单靠党和政府无法胜任,需要运用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引入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共同努力。
多中心治理理念在治理主体上提倡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合作,建立一个以政府行政机制为主导同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和第三部门自治机制并存的供给机制。在治理的方式上,多中心反对政府垄断公共事务,要求政府转变角色,以达到更有成效的治理。因此既要有正式的强制管理,也得有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谈判;既要遵循正式的法规条文,同时也接受所有行为参与主体都认可的非正式约定的约束。[7]
目前我国存在三类的社会组织:一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这类组织的政治性比较浓厚,主要包括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二是一些协会、学会等,主要是由某一领域有共同兴趣或者利用关系的人群组成;三是民间的“草根组织”。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主体存在多元化倾向,传统的党委和政府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在网络领域,党的信息主导权日益被一些网络组织所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党通过让渡部分权力给这些社会组织,并同他们协商合作共同做好网民的工作必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根据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20-40岁年龄段的网民占了总数的55.7%,占据了网民的大多数。在我国国家统计局将15-34岁的人定义为青年,而共青团组织将14-28岁的人定义为青年。无论从哪个年龄标准段来划分,可以肯定的是青年群体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党可以针对青年这一特定群体和共青团开展合作共同做好青年群众的工作。服务和凝聚青年一直是共青团的核心工作,这也是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目标。运用共青团长期做青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共同探索一条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的路。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逐渐成长。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也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因此,党要时刻关心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入了解各个阶层的情况,针对社会新出现的阶层肯定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困难。通过加大他们在人大政协中的比例来提高他们政治参与机会,引导他们在政治上团结在党的周围,在经济上保护他们的财产,为他们创业提供更多的关怀性政策。
此外,各种民间自发的社会团体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载体。社会团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体系中来,他们的参与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纽带。党可以定期和这些社会团体的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各种社团组织在国家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引导他们通过协商、谈判、听证、游说、监督等理性化、程序化的活动来参与党的群众工作,并在国家制度法律框架下,将部分群众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进行。
(三)善治理念引导党自身管理的规范化
党要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善治就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如此党的群众工作才有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新时期党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问题。这种作风不利于团结群众。因此,要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来教育广大党员。要通过完善党的管理制度来解决党的作风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是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它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使得党群关系疏远,加大了开展群众工作的难度。从有利于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方面来看,一是积极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民主权利;二是认真研究新型腐败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发展的办法加大对“边缘腐败”、“官商结合”等新型腐败的斗争力度;三是切实注意并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腐败和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私有化等问题,防止垄断行为和“执法产业”形成;四是改进反腐败成果宣传方式,正面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腐败现象,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8]
最后,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路径方法。一些党员的思想问题仅靠一次教育难以解决,需要将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制定长期的学习计划,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机制,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那些新入党的党员要根据他们不同的职业特点,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