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兴荣抑耻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机制论文,兴荣抑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7)03—0065—04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 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形态中,每个阶级和社会集团都有其特定的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全面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所作出的重要论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它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从历史跨度上看,他们处于新世纪的开端,处于历史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从空间上看,他们生活在东方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而中国的发展正在对世界的进步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将承担改革创新和建设中华、振兴中华的重任。所有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要求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却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重任有较大的反差,突出表现在荣辱观上存在着道德失范与价值错位现象。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内含着社会主义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规范。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诚信、欺骗欺诈等不健康的社会道德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2] 为当代大学生明荣辨耻、尊荣贬耻、求荣避耻、扬荣抑耻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把“八荣八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现实着力点,这就抓住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矛盾,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次,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构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这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不仅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一致,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道德支持。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以“八荣八耻”教育为核心,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还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一是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倡导与禁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八荣”风尚,做当荣之事,努力塑造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境界,做到爱国、益群、尚义、奋进;另一方面要大力抵制和反对“八耻”行为,拒为辱之行,努力构筑拒贪反腐的心理防线,夯实抑耻防辱的精神堤坝,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扬荣”,才能“抑耻”,只有“抑耻”,才能更好地“扬荣”。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历来重视并强调荣辱观的重要价值,对于这一民族优良传统,我们无疑应继承并发扬光大。二是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扬内因和外因协调一致的作用。荣辱观具有评价功能、教育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三种功能以人的道德感为中介,既彰显着社会评价的他律作用,又内含着自我评价的自律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发挥他律的外因作用,又要启动自律的内因作用,使“内在的道德律令”同“外在的行为准则”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既营造“知理守法,诚实守信,是非分明”的道德环境,又调动学生明荣知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做到知行合一、重在践行。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公共利益相协调,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集体的事业当中去,热心参与校园公共事务,在维护公共利益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契机,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启迪的思路和方法,就必将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二、健全兴荣抑耻心理机制,注重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道德教育本质上在于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人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全体学生为本位、为核心,致力于提高学生群体的素质,但这是通过引导每个学生的自我修养,提高辨别荣耻、善恶、美丑、真伪的能力来实现的。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紧紧抓住“知、情、意、信”四个环节,使大学生在不断的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品格、接受锻炼。
第一个环节是“知”,就是在道德认知上明荣知耻。使大学生能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倡导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反对的。增强自我识别、自我判断的能力,时时事事具有明荣知耻的道德良知,这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淳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这里讲的“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激励人为善去恶、积极向上,这是一个道德生活最内在、最深刻的积极性源泉,是一个人健康成长、趋于完善的心理保证;另一方面是要具有“知耻心”,这种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自责与羞愧心理,作为一种鞭策,也是一个人道德进步的契机与动力。在进行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和保护人的荣誉心,也要培养人的知耻心,以发挥其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这种培养和保护,可以通过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也可以通过反面教育,加以警示,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一事一议,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渗透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情”,就是在道德情感上尊荣贬耻。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深化道德认知,不断培育尊荣贬耻、褒荣弃耻的道德情操,能够在道德精神生活中保持正义感和荣辱感。情感是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一种认知,尽管它仍属于人的感性认识范畴,但在道德思维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认知的选择性,而且影响着认知的过程和结果。在这种意义上讲,道德修养在本质上属于精神和心灵的共鸣,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才能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如果说追求真理需要感情,那么追求善则更需要感情,没有强烈的道德情感,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善的热烈追求。道德情感的养成,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努力修养的过程,由于人们的个人经历、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善恶道德观念的差异,其道德接受能力、坚持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出发,通过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尊荣贬耻的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自我领悟,亲受感染,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尊荣贬耻的道德情感。
第三个环节是“意”,就是在道德意志上趋荣避耻。使大学生逐渐把基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志,坚守道德底线,追求正确的道德价值目标,增强趋荣避耻、争荣弃耻的自觉性和意志力。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战胜邪恶和私欲,把善和正义发扬光大,也就无从形成理想的道德人格和品质。道德意志作为人们的行为意向,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起着引领作用。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扬荣抑耻的文化精神,使之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的新型道德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信”,就是在道德信念上兴荣弃耻。使大学生在把握道德标准,深化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的基础上,确立兴荣弃耻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只有识深、情笃、意坚,才能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一经确立,就会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自觉做到知行统一,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凝结成为道德品质,再由一系列良好的道德品质升华为高尚的道德人格。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道德信念的精神支柱作用。毛泽东同志讲:“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3] 邓小平同志讲:“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体现了优秀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深入开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了新的价值标杆。
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上述四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道德认知提高的同时,也总伴随着好恶情感的加深,履行道德义务时以坚强的道德意志克服困难和障碍,会同时加深道德认识和感情,坚定道德信念。因而,应从多方面努力,对青年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化育,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良好效果。
三、完善兴荣抑耻教育机制,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重在建设,重在教育,重在落实。具体到高校来说,就是要完善兴荣抑耻的教育机制,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要健全教育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把“八荣八耻”教育作为现实着力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还要通过开设形势政策教育课,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报告,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第二,要健全示范机制,提高师德建设水平。教师要积极践行“八荣八耻”。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广大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带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典范。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育大学生。同时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校内校外的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见贤思齐。
第三,要健全环境机制,努力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文化氛围。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要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好专题讨论,开好主题班会,开展知识竞赛,搞好主题实践活动,让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从而逐渐形成文明诚信、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进步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营造起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第四,要健全实践机制,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还必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而付出行动,必须从具体的一事一物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否则,理想就会变成空想,志向就会落空。”[6] 荣与辱的抉择,不仅表现在事关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重大问题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把道德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让他们在孝亲敬长、尊师爱友、刻苦学习和为班集体增荣誉、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的“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加强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第五,要健全评价机制。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善恶、荣辱标准对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现象进行评价。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与道德评价功能,通过板报、广播、有线电视网络、校刊、校报等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鞭笞耻辱现象,在高等院校筑牢基本道德规范的长堤,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从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渗透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过程中,渗透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渗透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重内容、重形式、重方法、重实践,必须抓住各个有效环节和有利时机,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伦理道德教育去滋养大学生的心田,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古人云:“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我们要以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努力工作,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契机,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大学生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