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7月,筛选济南市优抚医院及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采用随即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42例,均给与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心理社会康复治疗,包括治疗性沟通心理治疗、团体认知干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持续6个月。结果:治疗后,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BPRS、SDSS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内对比两组GA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减轻社会功能缺陷。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心理康复;社会功能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有报道显示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高达18~19%[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终身发病率约为1%,多见于中青年人,是中青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病因之一,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料负担。精神分裂症复发率较高,治愈率不足20%,治疗以用药为主,经典、非典型的抗精神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广,疗效肯定[2]。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是一种生理病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采用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遏制病机。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社会功能减退,心理、社会环境成为应激源,反过来可能加重精神病性,诱发急性发作,不利于疾病的管理。为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制定了新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策略。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2月~2016年7月,济南市优抚医院及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纳入标准:①参照CCMD-3中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内容诊断;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非急性期,缓解期,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可参与康复治疗;②先天性的认知精神障碍。入选对象84例,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46.1±6.1)岁。偏执型51例,其他33例。病程5个月~5年,平均(30.4±6.1)岁。采用随即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42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药物治疗为主,以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为主,首选氯氮平,口服,初始剂量50mg/d,根据耐受、症状、疗效,调整剂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mg/d,最大剂量不超过6mg/d。部分患者联合喹硫平,口服,初始剂量为100mg/d,根据耐受、症状、疗效,调整剂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0mg/d,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d,所有患者都持续用药,根据症状表现,联合其他抗精神、抗抑郁药物,持续6个月。
1.2.2 对照组
在用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团体认知治疗、家庭环境管理。
(1)心理治疗:以一对一沟通治疗为主,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现状,情绪控制与疾病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心理问题越重越不利于精神分裂症的控制治疗。对于患者关心治疗费用、复发等问题,耐心解释,邀请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让患者感受到疾病治愈的效果,增强自身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每周2-4次,每次1h左右。
(2)进行团体认知干预治疗:①邀请患者形成5人以上团体,鼓励相互介绍,持续1周;②逐步形成相互信任的团队关系,叙述自己的病情、分享经历,如情绪控制有关的典型事件,找出不合理的信念,进行相互辩驳,以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让患者通过对方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状态,提高对自身病情的认识水平,持续2-4周;③最后,总结自身收获,将情绪控制方面能知识应用于生活管理之中。
(3)家庭干预系统: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科学认识的精神分裂症,该病不适恶性肿瘤,也无传染性,与其他形形色色的疾病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家属不应畏之如虎,调整心态,以一个平常的心态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不要刺激患者,鼓励参与团体活动,不要必要的束缚患者活动,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6个月后,两组对象的治疗前、后,两组对象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量表评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BPRS、SDSS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内对比两组GA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PRS、GAS、SDSS评分变化对比(±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表现过于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普遍心理障碍、社会功能缺陷,如激越、孤独、寂寞、孤立、无助、郁闷,这与患者发病后自身社会地位特殊、低水平心理防卫机能有关,心理功能恢复较慢,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即使未处于急性发病期,患者也会出现社交、人际交往障碍,不容易获得外界支持,部分患者还面临如何维持婚姻、如何安排未来的职业、如何处理社会不公正待遇等问题,随着疾病的加重,这些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新的疾病应激源,反复刺激患者,加重精神负担[3]。对患者开展社会、心理康复,旨在患者正确的认识自己,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属、病友之间的支持,提高自身情绪管理水平,恢复一定程度社交活动。结果显示,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组BPRS、SDS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G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社会康复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5-78
[2]姚贵忠,刘丽娟,杨磊,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关代谢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29(3):210-215.
[3]胡荣,曾佳凤.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2(4):502-505.
论文作者:秦巍1,汲小颖1,孙丽丽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社会论文; 心理论文; 高于论文; 济南市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