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总复习与应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总复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今的高中毕业生语文学科要经历会考和高考两次考试,两次考试虽然在同一大纲指导下,但测试的要求却颇不相同。会考语文的测试内容以课本为主,高考语文以测试课外内容为主。前者重基础,后者重能力。学生感觉两者要求不同,似乎不好兼顾,教师感觉一学期内面临两次考试,时间太紧,课时不够,或则早早结束讲授课文,投身于题海之中,或则增加课外练习时间,加重师生负担。其实只要处理好教材与考试的关系,即课内文与课外文的关系,上述矛盾并不难解决。教材是基础,课文是范例,课外文是基础的扩展和延伸。不切切实实打好基础,就谈不到培养能力。基础是不变的,能力是灵活的,两者辅车相依。再说考教材也好,不考教材内容也好,都离不开考试的“宪法”——教学大纲,和依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考试说明。
文言文的测试体现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尤为明显,以1998年试题为例,在释词、译句的各题选项中词语多为课文中所出现过的。如“觐”(《谭嗣同》“乃扶病入觐”),“故事”(《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谭嗣同》“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有司”(《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遽”(《察今》“遽契其舟”,《促织》“遽扑之”),虚词“以”也是常见的介词(凭、用义)和连词(表顺承关系)的用法。又如“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刺史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这短短几句话中就有八个常用词见于教材。所以如果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理解常见的四种词的活用现象,理解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遇到浅易的课外文,基本上是可以看懂的,回答试卷中提出的问题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文言文的总复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第一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就可以联系其它课文中与之相同或不同的判断句。相同的如“亚父者,范增也”“子瑜者,亮兄瑾也”。不同的如:“陈涉,阳城人也”,“人为刀俎”“刘备天下枭雄”以及“所以……者……也”等。其后如“伐齐”的“伐”(攻伐义)与其相同的如:“大兴师伐秦”“举兵伐徐”等;不同的有“伐檀”“伐山取材”(砍伐义),“此五伯之伐也”(功业义),“平伐其功”(夸耀义)。“使人遗赵王书”的“遗(赠、送义)相同的有“先以书遗操”,“诸生岁有裘葛之遗”“留待作遗施”“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的“遗”等,不同音、义有“小学而大遗”(丢弃义),“吾遗恨也”(遗留)中的“遗”等。“赵惠文王十六年”从“赵惠文王”就可以联系其它课中国君、诸侯、大臣的谥号。这样通过几课书就可以复习常用实、虚词句式,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诸多方面的问题。用时少而见效快。
另一种方法是重点复习课本后面常用词表中的常用词。(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首先要积累词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也是如此)但是课本中文言常用实词表有三个缺点,一是所确定的词是否常用有的没有科学依据;二是既无例句,又无义项;三是本来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常用词,如上文所举的“遗”,在词表中却未列入。因此在复习时先要明确某个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再联系其它课文中的同样意义,然后回忆其它课文中出现这个词的不同义项。例如
书:①书信 使人遗赵王书(《廉蔺列传》)
先以书遗操(《赤壁之战》)
②书写、书法 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③书籍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积书满架(《项脊轩志》)
幸:①幸而 大王亦幸赦臣(《廉》)
故幸来告告良(《鸿门宴》)
②宠幸 如姬最幸(《信陵君窃符救赵》)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宠信 君幸于赵王(《廉》)
许:①答应 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谭记》)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词表中340个常用词如果学生每周整理20个,在一学期内即可整理完毕,既解决了会考中文言文的词语问题,也给高考作了一定的准备。我在1997《中学语文教学》第五—六期中归纳了这三百多个(应是340个,但有少量增减)常用词的义项及例句(注:见《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一文。),但我认为还是由学生自己归纳印象更深。
对常用虚词用法的复习,以《高考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为主(其实基本上就是统编教材常见虚词用法(一)至(四)所列的虚词),要联系句法,要看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它前后搭配的词来确定。例如“之”字常见用法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之歌者非常人也”“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逐之”“击之”“克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永州之野”“虎狼之国”“十室之邑”。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孤之有孔明”“秦之围邯郸”。又如“于”一般用作介词。如“于”前是动词,后是名词(地名、物名)这个“于”字往往是“从”“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生于毫末”“饮于酒肆”,如果后面的名词是人名、官名,“于”字又往往是“向”“对”的意思。“言于孙权”“请于朝”。“于”前是形容词后是名词,“于”又表示比较。“才高于世”“弱于秦”“美于徐公”。这种看位置,辨先后的方法,比生记条文例句容易掌握。
不同的虚词有的有相同的用法。“乎”用在一句之中前有动词,后有名词,其用法与“于”相同。“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这三个虚词都是形容词尾“地”“的样子”的意思。如:“硿硿焉”“恢恢乎”“恐恐然”。“以”和“而”作为连词,“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都有相同用法。
实、虚词的词义交义现象也是常见的。“之”“予”“若”“犹”等都是如此,复习时应涉及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试卷中设计过这类题目。至于文言文的句式、词类活用等,也同样可以用比较异同的方式进行归纳复习。
高考文言文应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998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科文言文阅读的几项具体要求,理解词语和句式也好,理解文句也好,分析文章也好,从这三方面的命题看,首先要把握关键性词语。然后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辨别词义,才能较准确的答题。
1.“此黠儿也,当有所成”。本句关键性词语是“黠”。“黠”既有褒义“聪慧”,又有贬义“狡黠”。依据后文“当有所成”,自然取褒义。
2.“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本句关键性词语是“理”和“犹”。前有动词“知”,“理”当为名词“道理”,答“治理”自然是错项。“犹”常见义项有“仍然”“如同”两义,据“未”字这里是“仍然”义。
3.“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疑”。本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既”和“逆”。“既”的选项是“既然”和“已经”,“逆”的选项是“预作”和“叛逆”。本句前文写李衡惩办瑯瑯王家人,后王即帝位,衡忧惧欲奔魏事。此处“既”当选“已经”义,“逆”应选“预作”义。(写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义相同)
4.“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右之制,可稍削之”。本句中关键词是“连”(兼有),“稍”(渐渐),“非”,这个词关系到句式问题,是否定判断句。
以下再谈谈高考文言文复习应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高考文言文测试内容及题型变化。高考试题稳中有变。1990年以来文言文试题全是标准化选项题。从易的角度说,正确答案就在四个选项之中,降低了难度,但增加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等。
2.要注意复习与文言文相关的知识。在复习文言文过程中,要兼顾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内容:审音、辨字、释义、成语运用、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如考题中“联袂”“恬不知耻”“羞赧”“怙恶不悛”“铤而走险”“乔妆打扮”“每下愈况”……上面的加点词均属文言范围,“令嫒”“江表”“关西”“朕”“孤”也是文言范围。
3.要注意不要单一练习标准化试题。
目前相当多的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两种反映,一曰“难懂”,二曰“易答”。“易答”指标准化试题,正确答案就在选项中,连蒙带诈也能得几分。“难懂”指离开了标准化,独立阅读一篇浅易文言文就多有不懂之处。这说明一味依靠标准化做题,是培养不出,提高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文言文测试采用标准化,不过是为了降低难度,适应电脑阅卷的权宜之计,因此在复习应试过程中还应在掌握实、虚词、独立白文断句,词义推断,翻译文字诸方面下点功夫,这不仅是为了应试(如前所说学生掌握试题中关键词语的义项,答题自然准确),也是为了给学生打下较坚实的阅读基础,着眼长远,放眼未来。
依据上文所持意见,试拟了几段文字作为练习。对历届高考题型不取亦步亦趋的态度,设计了主观题。在一些客观题的答案中也可能犯主观的毛病,这也是用标准化测试文言文所避免不了的。
一、鲁肃简公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咨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玡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薨。李咨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泉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王武恭公自枢密使谪知随州,孔道辅所论也。道辅死,或有告武恭:“害公者死矣。”武恭愀然出涕曰:“可惜朝廷又丧一直臣。”(《宋稗类钞》)
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和意义是:
①果襄悼谪随州 ②倔强不识好恶耳
A.zhé wù 前往 憎恶
B.biǎn wù 贬职 憎恶
C.zhé è 贬职 坏
D.biǎn è 前往 坏
答( )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寝前命(寝:停止)
B.进退大臣(进退:这里指贬职)
C.空令抱恨归泉壤(恨:仇恨)
D.素不学问(学问:学习、问难)
答( )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中“大不如意”指的是:
A.被排挤而得罪 B.朝廷又丧一直臣
C.曹襄悼谪随州 D.曹利用不识好恶
答( )
5.“空令抱恨归泉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中“抱恨”的是谁?
A.孔道辅 B.曹利用 C.鲁肃简 D.李咨
答( )
6.本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A.用李咨的气量狭隘,说明鲁肃简公的宽宏大度。
B.用王武恭公和鲁肃简公类比,说明鲁肃简公更为无私。
C.曹襄悼、孔道辅陷害别人都没有好结果。
D.鲁肃简公、王武恭公都是不记旧怨,公正无私的人。
答( )
二、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给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下面是对“言取璧者情也”和“归直于秦”两句中“情”和“直”的解释,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①情: A.情理 B.受璧之情 C.诈赵之情 D.意愿
答( )
②直: A.职责 B.理 C.正直 D.一直
答( )
2.在“既畏而复挑其怒”一句中“畏”指的是_____,“挑其怒”指的是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哪一个和其它三项不同
A.斋而受璧 B.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C.怀而逃之 D.诈赵而胁其璧
答( )
4.作者分析秦不会失信于赵的理由是(用原文答)____________
5.作者分析秦王不杀蔺相如的原因是(用原文答)____________
6.对“两无所曲直也”一句解释正确的是
A.不可能分清谁是谁非
B.没有谁是谁非的问题
C.没什么是非、争端
D.不应该有什么曲折
答( )
7.对“两言决耳”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
B.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C.得其情,不得其情
D.予,弗(予)
三、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昷,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礼记·檀弓》)
〔注〕丧:sàng 丢失(官位)。司寇:官名,主管司法刑狱的官。 反:失位返乡。
1.下列各句与“是非君子之言也”句式不同的是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栗者,民之所种
C.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D.夫战,勇气也
答( )
2.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①“夫子有为言之也”
A.夫子有时说过这样的话
B.夫子的话是要有所作为的
C.那是夫子有所指而说的
D.夫子有一次对我说的话
答( )
②“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A.南宫敬叔失位返乡,一定把收藏的宝物在市集上出卖
B.南宫敬叔失位返乡,一定带着宝物到朝廷上行贿
C.南宫敬叔失位后,一定带着宝物去朝拜皇帝
D.南宫敬叔要造反,一定到朝廷上夺取宝物
答( )
3.“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各指的人物是
A.曾子 桓司马
B.南宫敬叔 孔子
C.桓司马 南宫敬叔 D.南宫敬叔 桓司马
答( )
4.说明孔子“不欲速贫”的理由是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
5.说明孔子“不欲速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
6.统观全文,把符合文意的下列判断全都选出来。
A.对孔子说过的某些话,要联系他的一贯主张来理解。
B.对孔子说过的某些话,要联系他说话时所指的具体对象、所处的环境去理解。
C.对孔子说过的某些话,要一分为二,抓住其实质。
D.对孔子说过的某些话,只抓住他的片言只语去理解,就要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答( )
四、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①,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秦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②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③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⑤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节选《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剧狱:剧县监狱。 ②驺骑:骑士。 ③苍头:仆人。 ④白衣:平民。 ⑤敕:命令。
1.对“特原宣刑”中的“特”、“原”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 赦免
B.特地 追究原因
C.只是 追究原因 D.特地 赦免
答( )
2.在“青州以其多滥”一句中,“多滥”指的是:
A.丹宗族亲党 B.尽杀之
C.操兵诣府
D.交通海贼
答( )
3.和“杀臣活岑”中的“活”用法相同的是:
A.宣轻慢之 B.欲箠杀之
C.驻车叩马 D.寇乱郡境
答( )
4.本文中表示官职降职的一句是:
A.为司徒侯霸所辟 B.有诏左转宣怀令
C.后特征为洛阳令 D.累迁北海相
答( )
5.“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的正确解释是:
A.收容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到门前来
B.藏匿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前来搜捕
C.(文叔)逃避死罪,官吏不敢到门前来
D.(文叔)逃避死罪,官吏不敢前来搜捕
答( )
6.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宣考岑:
②及当出刑:
③以刀画地:
④宣悉以班诸吏:
7.光武帝称宣为“强项令”的原因是:
A.大言数主之失
B.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C.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D.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答( )
8.京师号为“卧虎”,“桴鼓不鸣董少平”,其隐含的意思是:
A.董宣被敕为强项令,告状者告不倒董宣
B.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
C.董宣被敕为强项令,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
D.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告状者告不倒董宣
答( )
五、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注〕①生禄,养生的俸禄。 ②骈胁,肋肌排得很密,像一块似的。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词义的异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①③都不相同 ②④相同
B.①②④相同
③不同
C.②③④都相同 ①不同
D.②③都相同
①④都相同
答(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①晋人伐诸蒲城
A.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B.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C.穆公访诸蹇叔
D.投诸渤海之尾
答( )
②吾其奔也
A.君其礼焉 B.吾其还也 C.尔其毋忘乃父之志 D.曹其首也
答( )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叔隗妻赵衰”中的“妻”字用法相同的是
A.以戈逐子犯 B.卫文公不礼焉
C.公子安之
D.乃馈盘飧,置璧焉。
答( )
4.在“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一句中的“之”指的是
A.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B.蚕妾
C.将行,谋于桑下
D.四方之志
答( )
5.下面四句话,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
B.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齐桓公把妻子嫁给他,并给他二十辆车)
C.浴,薄而观之〔(重耳)沐浴时,(曹恭公)走近了看〕
D.子盍蚤自贰焉〔你何不早点表示和(曹恭公)态度不同呢?〕
答( )
六、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治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改,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鸡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蹵:不安。 ②艴:愠怒。 ③镃基:锄头。 ④置邮:驿站传递。
1.下面三句话中的“当”字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子当路于齐 ②文王何可当也 ③当此之时
A.②③相同①不同 B.①②③都不同
C.①②相同③不同 D.①②③都相同
答( )
2.对下列各句中“犹”字的意义或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齐王由(犹)反手也 ②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③犹未洽于天下 ④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于掌 ⑤流风善改,犹有存者 ⑥文王犹方百里起 ⑦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A.①②③④⑦│⑤⑥ B.①④⑦│②③⑤⑥
C.①②⑥│③④⑤⑦ D.①│④⑥⑦│②③⑤
答( )
3.对于下列各句中“然”字的意义或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西蹵然曰 ②曾西艴然不悦 ③今言王者若易然 ④继之然后大行 ⑤今时则易然也 ⑥惟此时为然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③⑤│⑥
答( )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文王不足法与 B.武丁朝诸侯
C.行仁政而王
D.管仲以其君霸
答( )
5.与“未有疏于此时者也”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未治于天下
B.民之憔悴于虐政
C.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D.夫子当路于齐
答( )
6.“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的正确意思是
A.管仲、曾西都不做的,可是你让我去做吗?
B.管仲是曾西不能比的,你认为我能和管仲比吗?
C.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是愿意学他的吗?
D.管仲、曾西是我不愿意相比的人,你认为我愿意学他们吗?
答( )
7.(1)孟子引用齐人的话“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其意在于说明:
(2)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在说明:
8.不符合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有困难的一项是
A.天下归殷久矣
B.纣去武丁未久
C.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D.纣有贤人辅相
答( )
9.孟子认为齐国如行仁政,可以称王的条件是
A.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B.以齐王由(犹)反手也
C.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
D.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答( )
10.符合孟子在这段文字中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①管仲、晏子只能使齐成就霸业,不能成就王业。
②文王未能灭殷,不足为法
③曾西强于子路、管仲、晏子
④辅佐齐王成就功业不是很难的
⑤齐国成就王业,此时正是有利时机
⑥行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⑥
答( )
参考答案
一、1.C。2.C(“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古代“怨”“恨”不同义)。3.C(“素”均为“平素”义。D项“如此之遽”,“遽”是形容词“迅速”义;“遽觉气塞”,“遽”是副词“立即”义)。4.C。5.C。6.D。
二、①C。②B。2.“畏”指予秦壁,“挑其怒”指“使舍人怀(璧)而逃之。3.B。4.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5.是时秦意未欲赵绝也。6.B。7.D。(此句中“言”是“字”的意思)。
三、1.C(题干是否定判断句。A、B、D项也是判断句)2.①C。②B。3.D。4.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让子夏、冉有先后去楚国了解情况,准备到楚作官)。5.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棺槨木板极厚)。6.A、B、D。
四、1.D。2.B。3.C(均为使动用法)。4.B。5.B。6.①告发董宣,查究水丘岑。②等到临刑的时候。③用刀在地上画条线(不许公主的车越线前进)。④董宣把(赏赐的钱)全分给下属。7.C。8.B。
五、1.A。2.B。3.D(揣测义)。4.B。5.D(蚕妾是闻者)。6.B。
六、1.B。2.B。3.B。4.B。5.C。6.①行王道要掌握时机。②实行德政就能很快得到老百姓拥护。7.C。8.C。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