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的本质、支点和关键--兼论对发展的认识_环境经济论文

论发展的本质、支点和关键--兼论对发展的认识_环境经济论文

论发展的本质、支点及关键——浅谈对发展的一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点论文,浅谈论文,本质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试图从“发展是人自身的发展”这一观点出发,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支点及发展的关键等阐述了粗浅的看法,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支点在教育;发展的关键在领导。

[关键词] 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支点 发展的关键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及人类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自然界的境遇,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发展首先应该理解为“人”的发展,即人自身的发展。这是我们对发展最基本的认识。人类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可避免地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能谈论人的发展。人类要生存与发展下去,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发展的本质”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发展是什么”,我们想从以下几点来认识:“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支点”,以及“发展的关键”等。下面我们就从“发展是人自身的发展”这一观点出发,谈谈对以上问题的认识。

一、发展的本质

发展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异化现象。如自然灾害愈来愈频繁,飓风、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洪灾、旱灾……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等,这一切对人类而言无疑是一种异化。如果人类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异化现象对自己的极大危害性,并正确地解决它,那么,人类就等于在毁灭自己,或者说,使自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如果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人,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机会,那么,自然界将成为一个死寂的世界,对这样的世界,有什么发展可谈。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我们谈发展,就首先必须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开始,我们既要谈人机体的发展,也要谈人生存的环境的发展。我们把这种发展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广义的全面发展)。

首先,从人自身上来谈发展,是说人类体质与智力的进化。人类在自然界中不断进化,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进化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且,只有当人获得了全面发展,人才真正能改变自己在自然界的境遇,才说得上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所以,发展首先应理解为人机体的进化和智力的进化,是包括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

其次,从人自身上来谈发展,是说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进化。人类无论是生活在地球上,还是将来生活在其他星球,自然要与自然界相依为命,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人类至关重要。所以,从与人有关的环境的角度来谈发展,我们把发展理解为与人有关的环境的进化。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前提。即发展必须保证不破坏自己生存环境。

因此,发展不论是从人身进化的角度看,还是从与人有关的环境的进化的角度看,都是有关人类自身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广义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发展的本质。这种发展,决不可用单纯的数字上的增长来表示。如果发展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话,那么这样的发展对人类来讲有什么意义呢?它无非是使人类增加了一场数字游戏。所以,我们应从人自身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本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本质。

既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环境的进化,那么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包括人在内的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的过程。因而,用经济指标甚至用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其意义都不大。虽然用社会指标来衡量发展,有质的意义:如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大学生人数比重、科技工程技术人员数比重等;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有量的意义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但用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发展也仍没有全面反映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因为社会指标与经济指标并没有直接反映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发展状况。所以,发展的问题就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不单单是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主要应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

发展的本质之所以是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从下面关于经济与科技的关系的论述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经济进步不是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事情”。〔1〕它表明, 经济发展必须由经济之外的力量来推动。这个外在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点已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实: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取代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且西方发达国家约有60%的经济发展成果是随技术进步而来的。〔2〕由此,我们可以断言: 如果经济发展的外在决定力量是科学技术进步,那么,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最后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其道理很简单。因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当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时,科学技术才可能取得进步。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教育能否使人取得全面发展(这是狭义的全面发展)。而如果没有教育的全面发展与适当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技术的熟练劳动者,就不可能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可能最后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最终的意义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受教育发展的水平、规模的制约与影响。

二、发展的支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如果决定人类前途的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我们有理由认为,发展的支点在教育。只有教育全面健康地发展了,才谈得上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解决发展问题。

教育与经济表面看来是没有直接联系的,甚至看起来是相悖的。但是根据上面我们的讨论,我们不能不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它们看成是实现发展本质的互相联系与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虽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但是,如果教育看作是整个发展问题的支点,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发展的问题首先是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教育发展的问题。

从系统的角度看,我们要想全面地认识发展的问题,就必须把发展的问题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去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得住经济的发展方式。如果我们不把教育当作发展的支点,而把教育当成是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就会忽视教育发展的问题,把它置于无关发展大局的地位,也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实中,这样想的大有人在。因为表面上看,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直接联系,而且有些人的头脑中存在着只重视物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作用,而常常忽视人这个更重要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作用的观念,因而,把教育置于发展的问题之外,就理所当然了。在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中,我们明确地指出这一点,对澄清我们认识中的模糊观念是大有裨益的:教育,也只有教育才是发展的支点与基础。没有教育的发展,我们谈的发展是表面的东西。这正是我们从系统的角度、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问题所得的一个重要结论。

结合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再看看我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关于经济方面的数据在此我们不准备一一罗列),我们可能对教育,发展的支点这一结论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一些。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当时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有1.8亿。1992 年扫盲班毕业人数为523.31万人〔3〕,约为应扫盲人数的3%。据此,我们推算1991年至1993年三年累计不过应扫盲人数的10%,即已扫盲人数约为1800万人。因此,我国至少还有1.5—1.6亿人需要扫盲。可见我国教育还没有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状态,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也难保证了。

另外,按照现行的普通教育体制,每年约有1000万的高、初中毕业生没有受到应有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就回到城乡去了。这些未来的劳动者年轻能够很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却未能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黄金时代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未能在进入生产领域之前就成为熟练的技术劳动人口。 如果我国早些时候每年造就1000万〔4〕具有某种技术熟练程度的劳动大军,那么, 我国现在至少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水平就提高了不知多少倍。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曾说过一句话,即“没有对其劳动力进行大量投资而实现了持续经济发展的国家,即使有的话也是极少的”。〔5〕从这句话里, 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我国,尤其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不想发展教育,就想迅速解决贫穷落后的面貌,即发展问题,是没有任何支点和基础的。

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才匮乏的问题(也包括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相对而言,似乎要好解决一些。优惠政策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地区教育落后,没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与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的话,即使它有优惠得不能再优惠的政策,最终也是难于真正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的。因为“获得熟练劳动力的机会可能是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 〔6〕当然,一个地区要经济迅速发展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可以首先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一些本地区所需的科技人才,获得一定的人力资本的存量,暂时缓解一时的人才短缺的问题。但这终究是一个权宜之计。本地区现在和今后发展所需要的较高素质的劳动人口绝大部分只有靠本地区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即使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都落后的地区引进不少爱因斯坦式的人物,甚至一大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不能解决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解决一些重大的发展的决策问题,但其后的许多技术性工作得靠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完成。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才是发展的基础。

教育作为发展的支点,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科学技术对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出来的,这已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也得到了亚洲“四小龙”发展的事实所支持。(当然,这是否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还有待于我们联系我国的实际加以进一步的考虑。)人们说亚洲的“四小龙”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全得益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的转移:把夕阳工业转移到这里来了,这似乎一点也不假。但是,如果社会机体不能接受这种转移,那么,这种转移会成功吗?有人在谈到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时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亚洲‘四小龙’经济所以得到高速发展,同它们较好的人口素质和较高的积累率是分不开的。”并且还指出,“在亚洲除经济发达的日本拥有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与熟练技术的劳动人口外,就数‘四小龙’的劳动人口有较高的识字率,这是它们重视中等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结果”。〔7 〕这就进一步使我们确信: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支点在教育。

三、发展的关键

发展的关键在领导。发展的关键之所以在领导,其原因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是由这个国家的物质资本的存量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领导者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决策水平、文化程度决定的。尤其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建设,这里就有一个如何使用这有限的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这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这不是一般素质的领导所能做好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没有可供照搬的模式,领导者的素质决定了领导者能不能制定出既符合本地实际,又能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发展战略。

发展的关键之所以在领导,其原因还在于一个地区只有领导者才能有权决定怎样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如处理优先发展作为发展支点的教育,与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系问题。如果领导者只注意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而不注意教育的发展,那么经济就不能长稳定健康地发展。领导者只有首先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适当地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让教育优先发展起来,才能奠定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当然,片面地强调发展教育,也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我国发展教育的收益很难达到西方发展教育那样的收益。因而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教育发展度的问题:鉴于各地的情况大不相同,或许目前我国大力发展中、初级水平的教育收益会最大。由此我国才能获得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熟练技术程度的劳动者,才能克服发展的瓶颈,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就越来越复杂。领导者如何解决好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领导者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必须首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更显示出发展的关键在领导者。

第一,我们选择何种产业结构和技术,必须以本地区的经济机体能够接纳吸收为前提。同时,也必须参照当前国际国内的产业结构及技术水平以及国际国内未来产业结构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在选择产业结构与关键技术时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最先进的技术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是最好的,最适合的;但对于另一个地区而言未必如此。所以,我们在选择产业结构与技术时,应选择最适合本国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产业结构与技术。为此,做好本地的人口素质、原来的经济条件、优势及不足之处的调查工作以及产业结构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以说,这项工作更为重要。我国虽然搞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但并未真正把预测工作做好,并使之成为一切计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8〕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 强调做好产业结构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才能避免选择产业结构与技术工作中的盲目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为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我们盲目地紧跟发达国家或地区,亦步亦趋,那势必失去自己原有的优势和良好机遇。

第二,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我国某个地区的发展能否首先使用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先进的新技术,使这个地区获得超越性的发展呢?从开放系统非平衡的观点看,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这种可能性只可能在一个地区的某一个产业,比如主导产业,甚至只可能在一个企业内实现。要想使该地区的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一跃成为全国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的问题并不光是一个技术装备的问题,它还是该地区人员的素质能否吸收的问题。有人曾指出,“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地区的确有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的趋势”〔9〕换句话说,一个地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由该地区的人口素质决定的。如果没有与最先进的技术相适应的人员素质,那么,最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发挥最先进的技术的作用。所以,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教育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第三,既然发展是人及其与人有关的环境的全面的发展,那么发展就必须沿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进行。否则,再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应成为人类的现实选择。技术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能否使人类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并且使人类生存的环境由于使用新技术得到改善。其次,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并由此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即是说,技术的选择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否则,如果对一项技术的选择虽然使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但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即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受阻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污染加剧,生态严重失衡,结果使人类受害大于受益,那么,这样技术的选择,显然是与发展的本质相背离的。

所以,产业结构与技术的选择问题不单是一个高级与先进的问题。它也是一个生态经济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考虑产业结构转换与技术的选择问题。因此,领导者在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在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信息化、技术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光凭领导者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是不可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决策的。因此,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取得怎样的水平、速度,在于领导者有没有决策的科学意识与民主意识,能不能充分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和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见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发展的关键在于领导。发展取决于领导的决策水平的高低。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它也不能从经济发展而要从自然——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角度来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必须把发展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要从科学技术、教育与领导者的素质等角度来考虑发展的问题。

注释:

〔1〕转引自杰拉尔德·迈耶等编:《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10版,第15页。

〔2〕〔6〕〔9〕金峰等编译:《区域经济与政策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20、124页。

〔3〕该数据来自《一九九二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

〔4〕该数据是根据《一九九二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推算的。

〔5〕[美]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2页。

〔7〕《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年12月版,第14页。

〔8〕这一点是根据石川滋的指责作出的。 石川滋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一书中第285页上说:“中国缺乏具有完备专业知识的计划人才,甚至连在物资平衡法之类的集权性计划化之下的基础性计划方式,也只是被不彻底地运用。”

标签:;  ;  ;  ;  ;  ;  ;  

论发展的本质、支点和关键--兼论对发展的认识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