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能力论文,测试卷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综试题整体特点分析
1.时代特征鲜明,教育功能凸显
今年的文综试题时代气息浓厚,渗透了十六大精神,不回避热点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民族精神,WTO,上海合作组织等。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勤于读书、看报、思考的好习惯。
试题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制度创新、和平与发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问题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有科学精神;从西汉时期经济的发展看创新的重要性;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一种精神,要用先进的理论指导人生等。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2.立足基础,回归传统
以学科双基为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今年文综试卷的特点之一。试题内容没有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而且基本上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历史学科考查的土地问题、民族解放运动、对长城的思考、反法西斯战争和美国的移民等内容;地理学科考查的地方时、昼夜长短计算、自然带、能源、城市发展、人口流动、工业区位指向等内容;政治学科考查的经济常识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哲学中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外因关系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机构设置和活动原则、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党的作风建设等重点内容。试题强调了学科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如第7~9题的我国1980-2000年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图,第41题第(2)小题的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和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都是通过对图表的判读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提取来得出结论。文综试卷以能力立意命题,但能力的考核必定建立在学科双基之上,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今年文综试卷的知识点明显比往年增多,知识的覆盖面有所扩大。地理学科多年未涉及的自然带、能源、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内容今年都涉及到了,说明命题者对于过去试卷过“窄”的知识覆盖面不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现状作了积极务实的调整。今年文综试卷中回归书本、趋于传统的情况非常明显。政治学科试题设计不回避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热点,但与往年由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不同的是,试题的答案都能从课本上找到;地理学科更是直接取材于课本中的素材,如第5题的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第7~9题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图,这些都是传统高考命题的模式和手法,反映出命题者注意了全国不同地区中学教学水平的差异,有利于中学教学的稳步改革与调整。
3.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拼盘明显
从总体上看,文综综合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所占比重不大。综合的方式仍然是学科内进行较高层次的有机组合和跨学科进行较低层次的简单拼合。非选择题中比较明显的跨学科综合试题,仍是一题多问的拼合式综合。完全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学科界限的综合试题试卷中还没有出现。非选择题题型设计与去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动,过去是一个主题提供一个总材料各学科分别设问,现在改为一个主题(或一个主线索)下各学科提供材料分别设问,实际上这已变成了学科的大拼盘,学科的综合程度明显下降,与过去讲的逐年加强综合化程度有些出入,说明综合与拼盘之间的平衡点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发展趋势看,学科内的综合将是决定性的因素,学科之间的综合不再像前两年认为的那样,会对文综考试起决定性作用。跨学科的综合仅仅体现在一个主线索下的各自命题和“搭桥式”的问题设计。
4.强化变式,考核能力,鼓励创新
高考试卷的设计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今年的文综试卷的设计立意之高超、取材之新颖、图像设计之巧妙、设问之灵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断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对试题的切入形式、材料取舍和设问角度的变式创新在今年文综试卷中都有新的突破。其一,试卷摒弃了综合题以单纯地理图切入为主的陈式,呈现多角度、多学科切入的特点。如第36题地理学科内综合题是以古人游记的形式切入,第39题政治学科内综合题以气象经济的形式切入,这些切入形式的引用不仅使试卷更加图文并茂,而且还隐约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光芒。其二,试题设问角度不断变换,以崭新的视角出现。如第36题第(2)小题要求描述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它既不考查常见的夏、冬季的等温线,也不考查等温线的分布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非常规性,突出考核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
高考文综测试的目标是“准确地测量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这些新颖独特的试题设计无疑是区分学生真实水平的试金石。今年试题的“能力立意”非常到位,一方面体现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上,如第4题就是利用时空的跨度来设计中心问题,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引申迁移,灵活运用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跨学科的综合上,要求学生在了解问题背景之后,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合理的提取与建构,使之能有效地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如第40题,关于二战中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学生通过从自然、政治、军事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把能力综合地体现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同时,文综试题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想像的空间,要求学生能重新组织、整合、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开辟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如第40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回答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现有认知结构中没有出现过的知识,学生只知道在该位置上终年受西风控制,而不知道冬、夏季西风也会发生强弱变化,但如果学生能跳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这个表象,另辟蹊径,从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考虑,就能分析得出这是由于南北半球冬、夏季水平气压梯度大小不同造成的,再溯源而上,还可以得出是由于南北半球冬、夏季温度梯度不同而引起的。这种创新试题的出现为进一步推动中学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树立了一个旗帜鲜明的指向标。
二、几点启示
1.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络体系
从今年文综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大量失分之处并非以前教师所担心的能力题,而是在基础题上,基础不扎实的情况应当引起今后中学文综教学的高度重视。
综观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几乎所有的题目均以基础知识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文综试题尽管是能力立意,重视思维能力的考查,淡化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认的直接考查,但是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却不会因此而被否定。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为依据。越是基础性知识,其运用的范围和适应性越广,在考查综合能力时涉及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准确理解重点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要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把握,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的对比与联系,确定知识的层次和地位,搞清知识的适用范围;二是要建构知识网络体系,要对每个知识点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在按知识点自身逻辑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知识从更大范围、更广阔的角度来联系,建构新的联系线索。把一些孤立、零散的知识重新组合,使点、线、面、体相连,纳入新的体系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如运用和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把学习的过程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
2.强化图表使用技能,学会有效处理信息
各种图表是文综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地理学,作为第二语言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之所在。今年的文综试卷地理部分试题几乎都涉及到各种图表的应用与判读,突出体现了图形变换的考查。如第7~9题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就是教材中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的变式图。第36题中图的设计更是通过图中隐含的大量信息,考查学生对信息提取、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在跨学科综合题中,组题内容广泛取材于当代社会、经济、科技、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大量使用了图表和数据,阅读这些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说明问题,成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容之一。例如第41题,各学科分别提供各自有关人口和城市化的图表和数据,要求学生提取、分检、合成和转化有效的信息,结合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准确认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特征、意义、原因、后果,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分析。综观整份文综试卷,考核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有效处理信息能力的意图非常明显。
从阅卷情况来看,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学生难以取得高分的瓶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结构示意图、地理区域图的判读与绘制等,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要教会学生学会用地图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3.加强思维地图训练,建立“思维地图”
从这几年的文综试卷看,无论是地理学科内试题还是跨学科的综合题,以特定的地理区域出现的自然社会现象作为组题的背景条件已成为文综试卷命题的趋势。如今年有三幅区域图,涉及的选择题有4题、学科内综合题和跨学科综合题各1题,分值达64分之多。要对特定的自然、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阐释、判断和预测,首先要确定它的地理空间位置。这是因为,特定的自然、社会现象必然出现在特定区域环境之中,与该区域的自然要素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正确的区域空间位置的确定则是了解该区域自然要素、自然条件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解题时动用知识储备开展积极思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对区域空间位置的模糊认识,导致判断失误造成的失分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空间位置定位训练,是平时教学中亟待加强的一项教学常规。
对学生进行区域空间位置定位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思维地图。所谓思维地图就是地图在人脑中的表象,它主要通过学生长期有意识的训练而获得。思维地图的掌握通常有三个阶段:模糊期——明朗期——清晰期。模糊期是学生初学时对地理空间分布处于一种混沌印象阶段;明朗期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清晰期则是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以后,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思维地图”,并能根据已知条件迅速作出空间位置的正确判断的阶段。空间位置定位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训练。第一方面是地理坐标,主要通过重要的经纬线与地域轮廓的相关性进行训练,如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重要经纬线及主要地理位置。第二方面是地理轮廓位置,包括行政区轮廓和海陆轮廓,行政区轮廓侧重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美、俄、英、法、德、印度、巴西等)轮廓,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形状,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咸海等)也要加以关注。第三方面是地理要素的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相对位置的分布,如点状要素(山峰、城市、矿产等)相对位置的分布,线状要素(山脉、河流、地理界线、交通线、人口迁移方向等)分布走向,面状要素(地形区、气候类型区、自然带、农业区、工业区等)区位分布。
除了上述宏观空间位置定位训练外,教师还必须注意局部区域地图的识记与辨认。我们发现文综考试中区域地图的比例尺要比平时教学中使用的地图比例尺大,学生容易掌握了区域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忽视其中的具体细节,而这往往也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选图之处。因此,对“局部放大图”的训练也是应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4.注重变式教学,强化思维训练
文综考试“遵循大纲而不拘泥于大纲”,意在使命题的形式与设问的方式有创新。能力立意的核心是考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呼应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通过试题具体的创新变化反映出来,试题创新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因此,要提高文综考试的应试能力,必须加强平时的变式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强调的是非常规性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通过不同侧面进行“单维”表述,使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不断发生改变,在本质内容相当稳定的前提下,使外在的表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单维”的多向表述,呈现“两维”或“三维”的问题形态。常见的变式教学有:(1)切入变式,改变切入的情境,采用新材料搭桥的方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旨在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原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2)非典型性变式,以非典型的例子,由表及里,抓住事象的本质特征,训练分析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刻性;(3)角度变式,从不同角度出发,训练多种思维形式,如多方位辐合式训练聚合思维,循线追踪式训练纵横向的逻辑思维等,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4)层次变式,提供不同层次的范例,从具体到抽象,训练抽象思维;(5)矛盾变式,提供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训练创新思维,提高思维的独创性;(6)干扰变式,通过设置干扰因素,训练学生的判别能力,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值得注意的是,变式训练要适度,要联系实际。要充分明确变式的目的不是单纯训练知识本身,而是强调训练思维,做思维体操,否则会陷入偏、难、怪的误区。
5.规范答题要求,掌握答题技巧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非常痛惜学生由于答题不规范而导致的失分。其中典型的例子有:滥用错别字,篡改专业术语,如东京(经)、地型(形);书写不规范或漏写、错写,如N、E写在数字前面(N、E代表北纬、东经),东经、西经不写,角度符号不写或错写为角分;对专业术语(名词)异化,专业术语表示不当,导致概念“失真”。如北纬西风带、副热带西风带、西南风带、副极地西风带、高纬西风带。术语表述不当,造成词不达意、结论谬误。如回答第36题第(2)问时,存在以下问题:西南向东北突出(用词不当);由西南向北再向东,然后偏向东北(部位与走向分不清);由西南部向东北,再向北,再向东,然后偏向东,再向东北(不够完善,应确定具体的范围后再描述走向);由西南向东北,并且成弯曲状(特征没有表达出来);向西北凹陷;垂直向北;东北——西南走向,中间趋向相等;等温线大致成东西走向,但不平滑较弯曲(用词不规范)。还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题意,答非所问,导致功亏一篑,究其原因,是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或不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阅读和表述能力存在很大的缺陷。
表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培养,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特别是教师自身必须要过语言规范关,注意专业术语的正确表达和准确无误地表述问题。有专家提出在复习的不同阶段要确立不同的表述层次:第一阶段——最准确的表述;第二阶段——最完整的表述;第三阶段——最简洁的表述;第四阶段——有理有据、有正有反、科学简洁的表述。专家意见值得重视。
6.重视培养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综试题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不可预见的素材和灵活多变的命题方式,留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个陌生的情境。考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厚实的人文基础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支撑。文综三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是构成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对政、史、地三门学科不能有偏科现象,要全面均衡发展,同时要多读课外书,多看报纸、电视,关注国家、世界大事,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并学会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冷静、从容地面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