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旅游需求及其实现_消费文化论文

农民工的旅游需求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需求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被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的农民工,其物质诉求逐渐被政界和学界关注和重视,而其精神诉求却一直被忽视:他们文化生活匮乏,紧张工作和劳累后心灵孤独、精神空虚。他们非常希望在闲暇之余,能够和许多城里人一样走出工厂和工地,去放飞心情,体验不一样的景观和文化。农民工的旅游需求是其精神诉求的重要实现途径,理解、关注、把握并满足农民工的旅游需求,让每个农民工有尊严地参与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检验当今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视角。因此,研究我国农民工的旅游需求特征,探索影响农民工旅游出行的缘由,并找到农民工旅游实现的途径就显得特别迫切而必要了。

一、农民工旅游的主要特征

1.旅游活动稀少,旅游需求强烈

中国农民工的旅游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十几年来发展极其缓慢。[1]农民工的旅游频率比较低,参与旅游人次极少,他们在休息期间只是在工作地或住房附近进行一些简单的休憩活动,只是在有特别意义的时候才会选择去一些稍远的地方旅游。他们以小团体结伴短程游为主,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然而,由于农民工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受过程度较高的文化教育,再加上网络的兴起和大众传媒的普及,让他们的视野、信息、观念都有所开阔和变化,他们追求个性独立,追求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追求多元的价值观,而旅游作为一项时尚的消费项目,自然就成了他们趋之若鹜的体验目标。近几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农民工的消费构成中,用于食品类的比例越来越小,用于交通、通信、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其中旅游消费增加趋势尤其明显。[2]

2.旅游层次较低,上升空间大

由于农民工的旅游消费支出非常有限,价格障碍让他们主要追求低价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集中在以观光为主的低端层次。随着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层分化,不同群体的旅游诉求出现较大差异。根据流动程度的大小,农民工可划分为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和间歇性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三个群体。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是旅游层次上升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接近城市居民的旅游特征,除观光游外,正在开始尝试在节假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而常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是农民工的主体,也会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其中大部分将会融入城市,他们的旅游上升空间也相当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得调查,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举家外出(即已在城市稳定居住)的农民占到20%。[3]他们的旅游意愿逐渐提升,参与中高端旅游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强。

3.旅游消费结构失衡,旅游动机多元化

城区内和城市近郊是农民工旅游的首选之地,这些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类型相对丰富,农民工消费意愿的差别很大,旅游消费结构严重失衡。[4]一般而言,旅游消费结构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两类。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须的而又相对稳定的消费,如旅游景区门票、游览、住宿,农民工在这方面的意愿相对较强;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不是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购物、娱乐、疗养,农民工在这一块的消费意愿都较弱。由此看来,农民工享受性消费贫乏,简朴型消费明显,旅游消费层次差别悬殊。

虽然农民工的旅游刚性需求不高,但在旅游动机上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多种因素的驱动,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中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得旅游动机上出现体验动机、创业动机、学习动机、探亲动机、猎奇动机、从众动机、休闲动机等多种形式。

二、影响农民工旅游出行的因素分析

从农民工旅游出行的特征来看,农民工的旅游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形成这种反差的因素很多,客观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构成、内容和动向,是解决农民工旅游出行的关键途径。下面从旅游活动必备的资金、时间、空间、行业和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如图1)。

1.支付意愿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年收入达到400美元时就会产生国内旅游,当收入达到800美元就会产生国际旅游。从过去三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农民工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产生国际旅游意愿的底线(注:我国农民工人均年收入2008年2317美元,2009年2489美元,2010年2974美元),[5]农民工的旅游支付能力并不弱,但是这种支付能力没有成功地转化为旅游支付意愿。由此看来,影响我国农民工旅游出行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旅游支付意愿。通过对农民工的收入分布情况和消费特点进行分析,支付意愿不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工的收入总体偏低;二是农民工的收入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差别较大;三是农民工的消费构成中,旅游消费所占的比重非常少。[6]中国农民工的消费特点,显示出马斯洛需求层次规律被严重扭曲,许多实际可支配收入并非用于基本生活支出,而被用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由于这种脱离收入水平的众多“强制性”消费存在,中国农民工就很难有多余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用于旅游这种享受性的较高的服务消费了。

2.闲暇时间

有钱有闲是旅游活动的基础,闲暇时间的充裕与否也是影响农民工旅游出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8.9小时,其中,农民工每周工作7小时,没有休息日的占46.9%。另外,在法定假日(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由于工作性质限制或较高的加班费诱导等原因,许多农民工会选择留在岗位上加班,所以一年下来农民工的非工作时间所剩无几。而在这仅有的闲暇时间内,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出现严重的“问题化”倾向,闲暇活动单调且被动、闲暇空间封闭、闲暇心态无奈,在类型上基本上是消遣娱乐型和闲呆型。社交型和提高型几乎没有,即他们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更多的是为了恢复体力和打发时间。从本质上说,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基本上趋同于农民的闲暇生活。[7]所以,用于旅游活动的闲暇时间就少得可怜。不过,新时代的部分城市农民工已经有了一定的闲暇意识。他们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群体,表现出对农村传统闲暇观念的嬗变和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认同。他们逐渐像城市居民一样,积极主动地参与旅游活动,让自己的闲暇时间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8][9]

3.出行特征

所谓旅游,就是指离开惯常环境、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并且停留时间少于一年的一项出行活动。农民工旅游就是一项特殊的出行活动,农民工出行特征与旅游所需出行特征的相对错位,是影响农民工旅游出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工出行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其出行特征集中体现在交通方式、出行空间和出行时间三个方面。在交通方式选择上,农民工除选择包车回家之外,以铁路出行为主,所以铁路交通及铁路站点与旅游目的地的对接交通是农民工旅游出行的主要方式,这种交通方式制约了农民工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通达性;在出行空间方面,农民工呈现出明显的“两点一线”特征,两点是指农民工所在的农村和打工的城市,一线是指这两地之间的交通线,由于农民工鲜有以旅游为唯一目的的远距离旅游,所以农民工的旅游活动集中在“两点一线”周边,旅游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哑铃型”特征(如图2),“哑铃型”空间内旅游目的地的丰度和旅游产品的构成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旅游消费意愿;农民工的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而且是以探亲为主,在这个时间点上,农民工的旅游流很容易就与假日观光游撞车,在假日旅游的大军中,农民工是支付能力相对偏弱的群体,与其他旅游群体强烈的旅游消费反差会打击农民工的旅游积极性,而在其他时间农民工的出行意愿也不强烈,所以农民工的出行时间特点也不利于旅游的实现。

图2 农民工旅游出行空间特征图

4.旅游供给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满足农民工旅游需求的产品相对匮乏,旅游供给的指向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哑铃型”区域内旅游供给强度的大小影响着农民工的出行意愿。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原则同样适合于旅游经济。农民工旅游市场的供需矛盾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农民工相对集中的沿海城市,旅游发展一味地强调中高端旅游市场,使农民工想就近旅游的想法变成遥不可及的奢望。一般情况下,旅游需求与区域旅游供给强度呈正比关系,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工业园区或城郊结合部位,旅游供给强度不高,旅游消费意愿很难释放出来。

5.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否,日益成为影响农民工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农民工安全感普遍缺失,出于生存的理性思考,必然会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基本消费和保障性消费,如住房、预防疾病或衰老、子女教育,这无疑压缩了农民可自由支配的货币量,从而抑制了旅游消费意愿的产生。[10]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力主要体现在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医疗和养老政策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突出等等许多方面,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并且正在成为农民工旅游升温的强劲推手。

三、农民工旅游实现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民工旅游出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涉及到当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效的解决途径在于释放核心因素的内在动力,构建一个基础、核心、动力、保障“四位一体”的驱动机制(如图3)。

加大区域旅游供给力度,提高旅游产品对农民工的指向性 增长农民工的货币性收入 增强农民工的制度、法律和公共服务保障 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激发农民工的旅游文化需求 行业途径 经济途径 社会途径 文化途径 核心 基础 保障 动力 农民工旅游

图3 农民工旅游实现结构图

1.农民工旅游实现的基础——经济途径

经济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寡构成了旅游活动的经济瓶颈,我国农民工旅游市场常年萎靡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低下。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货币性收入是解决我国农民工旅游出行障碍的根本。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工的恩格尔系数就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加,其消费方式的选择就更趋多元化,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小,用于交通、通信、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就大幅度增加,这种溢出效应加强了农民工旅游的经济基础。[11]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左右,2004年~2007年外出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7%左右,增幅比同期城镇职工实际工资年增长率低3~4个百分点,两者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同时,农民工比城镇职工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使农民工本来就有限的收入满足更多地社会保障和家庭其他成员的需要。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困难重重,应当推进并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使得农民工像城市人那样旅游成为可能。另外,通过增加农民工收入释放农民工的旅游需求,将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12]

2.农民工旅游实现的核心——行业途径

农民工广泛地参与旅游活动,对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及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有深远意义。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农民工已超过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量的40%,达到22846万人,这个群体全面参与旅游势必会对现有的旅游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旅游业主动承接并开发农民工旅游市场,是实现农民工旅游活动的核心,把握农民工的旅游意愿、引导农民工的旅游决策、开发农民工的旅游产品、满足农民工的旅游需求是释放农民工旅游意愿的有效途径[13](如表2)。

3.农民工旅游实现的动力——文化途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形成旅游意愿的原始动力,人们猎奇、求知、休憩、感受异域景观和风情的旅游动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文化诉求。受城市消费文化的影响,农民工的精神诉求越来越强烈,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升级。随着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层次也发生变化,部分农民工不再持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消费层次明显提高,高档的、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比重增加,旅游意识越来越强烈。所以激发农民工的旅游意愿要从培育并增强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上下工夫。[14]

农民工旅游实现的文化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民工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化修养显然与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有关,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高有助于一个人克服对异乡环境的心理恐惧和思想偏见,也有助于提升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给农民工接受再教育创造平台和机会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激发农民工的旅游文化需求,研究农民工的旅游文化心理,在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嫁接融合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心理需要,让农民工的旅游需求成为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三是提高社会对农民工旅游的文化认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一直被城市文化排斥,认为农民工先天就是劳作的群体,他们的享受诉求得不到广泛认同。从文化上认同农民工旅游需要社会和农民工自身双方努力,一方面从农民工自身来看,要克服长期以来的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主动自信地融入城市生活,大胆地参与旅游活动;另一方面,社会要引导文化导向,给每一个国民无差别的、有尊严地参与旅游营造氛围。

4.农民工旅游实现的保障——社会途径

农民工旅游出行的直接保障体现在时间和经济两个方面,从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来看,时间保障和经济保障应该从社会途径来落实,而社会途径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公共服务保障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可以让农民工实现与社会其他群体同工同酬,同样享受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同等享受闲暇时间。

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当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制度保障是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根本。农民工是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要让农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尊严地参与旅游出行,必须从制度设计层面给他们以保障。

在法律保障方面,应当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农民工生产安全,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共同酬,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推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国家监督的加强和休假制度的完善,农民工出游就有了时间保障。如果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的休息休假制度,农民工就可以享受一年115天左右的假期,闲暇时间就会越来越宽裕。

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建立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制度,公共服务的提供要向弱势群体倾斜,农民工群体总体抗风险能力低于其他家庭,一方面承担着大部分苦、累、险、脏的工种;另一方面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权益保障弱,很容易形成弱势群体。

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农民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加消费需求。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大大增强人们的安全感,更有可能激发不同于一般有形商品的旅游消费意愿产生,毕竟旅游者花钱购买的是一次无法退货的无形经历。[15]

四、结语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旅游发展目前还处在一种无序的、自发的、零散的起步阶段,可以预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民工旅游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热门话题,其影响将会超出旅游业本身,波及城市问题、人口问题、文化问题、生态问题等等诸多方面。关注并研究农民工旅游需求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多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释放农民工旅游动力的一般途径:构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增长农民工货币性收入,加大区域旅游供给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的指向性,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激发旅游文化需求等等。虽然这些有益的尝试有望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在深层次探讨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例如,如何动态地把握农民工的旅游需求变化?对不同结构、层次、区域、行业的农民工的旅游需求如何区别面对等等,随着这样问题的解决,可以预见,我国农民工的旅游规模将会在数量井喷,在质量上飞跃,农民工的文化精神诉求将得到极大改善。

标签:;  ;  ;  ;  ;  

农民工旅游需求及其实现_消费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