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地理的决策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因此,可以认为决策即“做出决定”“做出选择”的过程。所谓决策教学,即用决策过程或步骤作为教学过程或步骤,采用一种或几种决策方法以达成培养决策意识、提高决策能力等教学目标的教学。
一、地理决策教学的重要性
1.地理决策是社会的紧迫需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可持续发展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靠什么来体现?表面来看主要是靠人的行为,如果深层次分析,实际上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决策意识、决策能力所制约。“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在实际行动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行为方式的增多,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和广泛,未来的发展呼唤人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所具备的正确且恰当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离不开决策。
2.地理决策是人类的必备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什么?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是什么?学生的地理生存能力又是什么?现代公民具有很多的社会角色,但是与地理环境发生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产。地理知识和观念的独特作用在于可以使现代公民在生活生产决策中考虑地理环境的因素,这里面既包括生活决策、又包括生产决策。地理决策能力和意识就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地理素养、地理生存能力和地理知识。
3.地理决策是知识的模拟应用
一般来讲,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属于客观存在,其变化、演化都需要较长的过程和时间,而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的人文地理环境,则主要是人类创造、建设的结果。人类的建设成果都是地理决策的结果,人文地理知识就是关于人类建设成果的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包括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环境、文化等许多方面。在进行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时,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难以面对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生产生活实际,降低了人文地理的教育功能。人文地理知识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人文地理决策教学可以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人文地理与地理决策教学
人文地理与决策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许多人文地理现象都是自然选择和地理决策的结果,这就使得在学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分布的过程中,有必要以地理决策的视角,回归到这些人文地理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进而加深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中最初的选择、存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地理决策的结果,由此形成了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作为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其主要的价值在于增强人们决策的科学性。
1.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广义的地理决策,也是自发的地理决策。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不存在人文地理现象。人类出现后,生产生活历经了采集、渔猎、畜牧、农耕、工业等发展阶段,每种生产生活方式都需要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展开,这些地理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位置。换句话说,某种生产生活方式之所以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其中包括了自然选择、自发决策的因素。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越落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就越明显,自然选择和自发决策的痕迹也就越明显。例如,亚洲中部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温带草原,由此而形成了发达的游牧文明。匈奴、回鹘、突厥、蒙古族等民族纵横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成为不同历史时期草原的霸主。再如,工业的发展最初都集中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英国中部地区、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形成,都建立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之上。
自然选择只是客观地提供了决策的条件,最终的选择还是由“人”来做出的,所以,自然选择与人的地理决策意识、决策能力密切相关。例如,2012年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一起,放假时间达到8天,加上高速免费,致使各大景区人满为患,垃圾生产量令人瞠目结舌。我们在反思国人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日常生活中随手扔垃圾、肆意破坏植被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地理素养缺乏、地理决策缺失的具体体现。不能小看这种个人的地理决策意识和行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人的地理决策意识和能力,总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地理决策中去。当一个人参与到社会建设中,由于职位的不同、职业的差别,可能会参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地理决策,这时候个人的地理决策意识、地理决策能力将会对整个地理决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素养的缺失导致地理决策意识、决策能力的缺位,应该引起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基础地理教学中,一定要进行地理决策意识渗透,重视地理决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到地理决策就在身边。地理决策教育决不是人文地理教学的“补丁”和“点缀”。从地理决策的高度和视角,审视和处理人文地理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让地理决策教育常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地理决策教育缺失的问题。
2.规划决策
规划决策是狭义的地理决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历史发展阶段,集中体现在社会的组织和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从事的行业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地理决策行为影响力开始急剧下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对人类地理决策的影响力显著上升。例如,在以色列严重缺水的地区,由于技术的改进,发展了现代化的农业;在严重缺乏煤、铁、石油的地区,借助于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基地;当产业外部的条件发生变化之后,一个企业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由此引发了产业转移。规划决策从行为主体上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部门决策。主要指各行各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例如,2008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对影响国计民生的16个品种进行了优势地区的规划。①保留的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生猪、奶牛等11个品种。这些品种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是确保国内基本供给或具备较强出口优势的主要农产品。②调整的品种。包括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3个品种。③新增的品种。包括马铃薯、天然橡胶两个品种。马铃薯既是增粮作物,又是增收作物,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供需缺口逐年增大。
(2)区域决策。根据区域的大小和层次,可以有村、乡镇、县市、地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家战略等不同层次的地理决策。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都属于国家层面的地理决策行为,这些地理决策对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中,有许多规划决策的教学内容。例如,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农业的发展、工业区的建设、交通线的选址、商业区的建设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规划决策教学。特别值得尝试的是,教师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确定地理调查主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决策教育,进一步促进中学地理决策教学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课堂策略
1.地理决策的影响因素
地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就是各种区位理论。尽管每种区位理论内容不尽相同,而且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不管是哪种人类活动形式,都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相对来讲,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一些。
(2)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意识对人类决策的影响。例如,工业惯性、劳动力素质、厂商偏好、工业基础等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3)经济因素。各行各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再发展。例如,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重新决策。
(4)技术因素。技术创新可以改变人们的决策。例如,冻土技术的解决,促成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在交通建设中,技术因素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地理决策影响因素的教学,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利用“决策模拟型地理教学软件”展开教学。例如,“工业区位”软件是一个决策模拟型教学软件的雏形,其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学生的活动结构、软件的技术结构和反馈调节结构。
软件虚拟了一个地理区域,提供了一张地图,其中包括一个虚拟的城市、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一条主要公路、一条铁路、一个码头、一个煤矿、山脉等自然背景。这个简化的地图及其要素包容了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学习活动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查询资料和模拟实验。查询资料部分提供了三个可查询部门,其中,“气象局”提供本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风向资料;“工业局”提供本地区主要工厂所需原材料、交通状况、市场需求资料;“环保局”提供本地区主要工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污染的资料。使用方法是:在选定所要查询的部门后,先出现测试题,回答过关后方可具备查询资格。在这三个部门中,除“气象局”只有一道测试题外,“工业局”与“环保局”各有三道题(三次回答机会)。模拟实验部分的使用方法是:操作者点击鼠标,将给出的代表不同类型工厂的图标拖到地图上的某一位置,完成工厂的一次布局,同时,计算机显示对本次布局的评价指标。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选择的布局结果,可以重新开始。如果满意,则可以进行新工厂的布局。
在使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先查询资料,了解不同类型工厂的特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工厂布局;先尝试布局工厂,再去查询资料,以思考自己的布局是否恰当。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进行合作,也可以进行竞赛。学习结束后,师生可以一起讨论计算机记录下的布局结果,从而理解有关工厂生产和工业布局的概念原理,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和环境意识。
2.地理决策的理论基础
在漫长的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指导人们建设的经典地理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等,这些人文地理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决策思想,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些理论的学习。从对理论的理解开始,到对理论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理论的价值,从而增强应用科学理论指导地理决策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3.地理决策的结果分析
地理决策的结果主要指人文地理现象的地理分布。例如,农业区域类型及其地区分布、工业地域类型及其地区分布等。从决策的角度看,人文地理要素的地理分布不能仅仅停留在空间分布的记忆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形成主要受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劳动力、饮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4.地理决策的阶段界定
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一个历史过程。对于地理决策的教学,还应该注意历史阶段,注意决策因素的不断变化。例如,在城市形成的教学中,教师以北京市的发展为案例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开始的选择。给出资料,论证北京最初的选址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水源、交通影响了人们的决策。
(2)现状的评价。北京市的现状是发展的结果。这个结果怎么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进而培养其决策意识。教材中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内容,就是学生对城市现状评价的突破口。城市功能分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结合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图,让学生找出这些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并进行评价。
(3)未来的发展。北京市未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北京市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城市发展新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昌平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等。这些不同功能区确定的理由是什么?怎样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做出贡献?教师可以结合这些问题展开决策教学。
5.地理决策的教学过程
决策教学的教学过程因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例如,在解决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教学中,围绕地区的社会经济热点,开展实际模拟决策教学,是地理决策教学的重要渠道。这些教学过程的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提出决策问题;分组合作,搜集整合材料;交流讨论,制定决策方案;分析比较,选择决策方案;评价决策,总结升华经验。地理实际模拟决策教学还要注意:精选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结合问题实际,整合多种方法;淡化结果呈现,体验决策过程;引导学生协作,培养团队意识;评价决策,总结升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