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农村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衢州市是个农业城市,全市农村劳动力占全市人口的47.6%,其中,在外务工者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4.3%,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群体。为此,衢州市委宣传部、衢州市文明办从2006年初起对所属6个县(市、区)部分中小学采取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谈话、实地考察、调阅资料等方法,进行专题调研。

一、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大致存在以下情况:

1、群体数量与经济水平成反比。此次抽样调查的13152名学生中,有3030名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3.04%。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未成年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成反比,即经济好的乡镇,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留守率低,经济相对差的乡镇,留守率高。

2、母亲监护、隔代监护比例较高。农村留守末成年人监护类型共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单亲监护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情感发育不全,往往显得缺乏自信;隔代监护更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惰、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惯;亲朋监护对未成年人的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精神上需要关注不够,留守学生常常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监护的留守未成年人大部分为初中生,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

3、过早承担家庭、社会责任。调查显示,留守未成年人一般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认识,常常会主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思想上也处于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已经能够独立的朦胧状态。

4、情感交流、人格发展现状堪忧。父母长期外出,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调查显示,70%的在外打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30%的留守学生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其中8.7%的留守学生甚至长期与父母没有联系,许多孩子认为自己“孤单尤助被遗弃”。

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同龄青少年相比,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学习习惯差,成绩两极分化。一部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成绩较好。而多数留守未成年人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习惯差,学业成绩总体偏下。

2、情绪消极,性格缺陷明显。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其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孩子心灵孤独,经常产生不明原因的消极情绪和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不良心理。

3、交往封闭,集体观念淡薄。多数留守未成年人缺乏情感沟通的基本技能,比较胆怯、封闭和孤独,不愿与同伴、长辈及老师沟通。

4、行为障碍,逆反心理严重。留守未成年人常常把自己放在教师和监护人的对立面上,经常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未成年人会对如讲脏话、打架、攀爬危险物等的行为屡屡犯禁,认为这是自己能力的表现。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群体存在的问题,与其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一是管理能力弱,隔代监护存在“盲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主要监护人,教育观念和方法相对滞后,或娇生惯养,或放任自流,造成留守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是补偿心理重,亲情教育存在“误区”。家长出外打工,亲情只能用金钱补偿,客观上促使未成年人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而他们往往对子女期望值过低,“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的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未成年人 “读书无用”的思想。

三是师资力量缺,学校教育存在“弱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人数多、比例高的地区,基础教育往往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乏。调查发现, 目前一个1000多名学生的中等小学,往往只有40余名教师,其中班主任仅有20余名,没有精力对班级内的留守学生群体特别关注。

四是合力未形成,社会教育存在“困区”。农村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体系,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合力。适合留守未成年人的公益性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几乎没有,仅有的文化活动室往往被赌博、六合彩以及封建迷信活动所占领,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较大。节假日期间和放学回家时间段,留守未成年人或沉溺于电子游戏室、网吧,成为社会教育的困区。

三、加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形成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

1、进一步增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一是深化农村荣辱观教育。在农村深入开展“知八荣八耻、建和谐社会”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二是加强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成长和教育的研究。围绕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推出一批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三是深化传统文化和少儿文化的培育。积极帮助农村基层组建文艺团体,积极推行农村文化指导员制度,注重培养少儿文艺骨干力量,促进少儿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进一步发挥家长的指导、引导、督导作用。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指导能力。家长要树立“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经常主动给未成年人提供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学业、人生等方面的理念指导。

二是加强亲子沟通,发挥引导作用。家长要改变亲子沟通方式,增加交流频率,尽量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1次,每个学期面对面交流2次以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情感良性发展。

三是提高监护水平,完善督导职能。家长应了解未成年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系统的监护知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

3、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

一是建档备案,形成管理主阵地。学校要实行动态管理。由班主任按照一人一户一卡制度建立档案,重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家庭和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发生在留守学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例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因类施教,因势利导。

二是以人为本,建设教育主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努力扩展教育途径,多组织富有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监管人沟通、定期与村(居)委会沟通。积极开设“第二家长”培训课程。

三是灵活方式,构筑交流主渠道。学校要积极开通亲情热线、师长热线,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健全心理咨询室、咨询台,培养一批有一定水准的心理教育咨询队伍。推行寄宿制管理,采取老师与学生共度双休、节假日等手段。

4、进一步发挥社会的共管、共建、共享作用。

一是凝聚合力,建立共管网络。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农村管护网、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以群团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五网并行”的共管网络。

二是积极探索,创新共建模式。乡镇基层要组织社会力量,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未成年人托管中心,成为留守未成年人的代理家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未成年人“心有人爱、身人有护、难有人帮”。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常规的留守未成年人监测制度,确定具体的监测办法。

三是完善服务,共享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构筑面向留守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阵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深入开展“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文化下乡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