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与保险增长--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与保增长——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研究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经济增长困难明显加大。中国政府开始以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回升到7.1%,全年增长8%的目标可望实现。但保增长目标实现的同时是否达成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尚有待观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保增长就是保民生,保民生就是保就业。本文通过考察浙江省2007年至2009年8月的就业变化,揭示出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保增长举措与就业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以此来考量保增长举措的民生效应。

一、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及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于1962年提出了“奥肯定律”,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规律,也即伴随着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会上升3个百分点,反之亦然[1]98-103。然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无就业的增长”甚至“负就业的增长”现象的出现已经突破了基于美国经验的“奥肯定律”[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与就业尽管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却越来越小。据统计,从1979年至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76%,但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1.84%[3],就业压力未能得到根本性缓解,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时期,一些经济刺激政策可能促成“无就业的复苏”。蔡昉基于西方国家的研究认为,出现“无就业的复苏”的可能性来自两个方面,即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集体行为造成产业的转移,中国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现象[4-5]。因此,中国的保增长宏观经济政策要把就业放在首位,在引导政府和社会投资时,参照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顺序[6]。事实上,中国出现“无就业的增长”或“负就业的增长”的可能性,不仅在于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就业弹性系数逐渐下降,而且在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虽然相同,但两者的工业化过程与途径却有着巨大差别,中国在传统产业劳动力转移尚未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析出现象。因此,除了就业弹性系数,我们需要考察经济增长结构与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影响。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增长结构与居民收入等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①,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居民收入等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带来恶性循环。如图1所示,产业结构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又通过就业结构和资本回报率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会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影响,同时又通过两者影响GDP的增长结构,进而又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另外,失业率的上升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对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保障领域等社会保险方面的福利享受资格开始从“身份”转变为“契约”,社会成员就业与否至关重要,失去就业岗位会对社会保险的享受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就业群体中,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化对于个人缴费制的医疗保障等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并不完全建立在公民资格基础上,还建立在个人贡献(缴费)基础上。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其中劳动就业更是民生之本[7]。可见,产业结构与就业对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非常重要,合理的产业政策应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以及可持续发展效应[8]214。

图1 经济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联

长期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民营经济发达、外向型经济活跃和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等重要特征。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需求的急剧下降对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构成了直接挑战。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差开始陷入困境,企业倒闭、停产、裁员等现象比较严重,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就业严峻。为应对危机,浙江省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方针,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出口、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突出强调“保增长就是保民生,保民生就是保就业”。在这些政策和举措的推动下,浙江省经济运行形势逐渐好转,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GDP增速逐月企稳回升,上半年GDP增长率达6.3%。虽然出口贸易未出现大幅度回升,但由于投资和消费的扩大,全年保增长的目标有望实现。另一方面,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内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但我国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由于统计方法、统计标准、年龄界限、统计口径等问题,并不能全面、详细地反映就业状况。因而,在2009年保增长目标可望实现的情况下,要判断保就业进而保民生的目标是否也能够实现,还需要考察就业总体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等是否发生了变化。

政府部门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仅只能反映部分失业人群的情况,而且具有静态性特征,无法体现就业的动态变化。为全面、具体了解浙江省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就业变化,本研究课题组在收集政府公报、网上数据外,还于2009年7-8月对浙江省99个县(市、区)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获得2007年至2009年8月间的大量第一手数据,本文如无特别说明,所用数据和案例均为此次调研所获得。本文主要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考察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之间的关系,对部分无法直接获得数据支撑的内容采用案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基于研究需要和获得数据的性质,采用宏观数据的面上分析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数据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浙江省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然后,通过对就业总体情况和就业结构变化的分析,考察金融危机对浙江省就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经济增长结构、产业结构的分析,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联系;最后,重点考察保增长目标的可望实现是否能够同时产生保就业、保民生的效应,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省就业的冲击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及在2009年上半年经济逐渐企稳回升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就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就业增长有所回升,但就业负增长和隐性失业问题突出。

表1显示,2007年以来浙江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呈总体下降趋势。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0.28%,但相比2007年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降幅较大。2009年则出现了负增长,尤其在2月末达到了-6.81%,尽管在4月和5月有所回升,但在6—8月又出现同比下降态势,负增长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另外,隐性失业问题严重,平均劳动报酬增速趋缓。杭州市劳动力工作时间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杭州市劳动力周人均工作时间基本保持稳定,但到2009年3月劳动力周人均工作时间下降为45.46小时,与2008年5月相比,劳动力周人均工作时间缩短了3.46小时。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企业处在半停产状态,由于对未来的预期并不明确,因此企业并没有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常常处于放长假、等订单的状态,属于隐性失业状态。伴随着新增就业增速负增长和隐性失业问题的凸显,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明显趋缓,2009年第一季度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为8 804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3%,这是自1999年以来增幅最小的一年,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约6个百分点。

第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人口出现分化。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从业人员出现减员状况,其中装备制造业减员幅度较大。2009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浙江省以出口为导向、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35%左右的6个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从业人数同比减少3.3%(8.9万人)。从业人员占近40%的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4.9%(17万人)。在此影响下,轻工业从业人数减少2.9%,但仍低于重工业4.5%的水平。而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行业从业人数有所增长,增幅为1.5%。这一类型的主要行业中,饮料(9.3%)、医药(4.2%)、化学原料(1.7%)、化纤(0.6%)和农副食品(0.5%)从业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②。

三次产业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分化。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总体劳动力需求呈下降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全省GDP增长3.4%,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回落8.4和6.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分别回落15.5和12.4个百分点,但服务业回落幅度仅为0.6和0.4个百分点,表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6.3%,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4.2和5.3个百分点③。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带来各部门劳动力需求状况的改变(见表3)。以杭州市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岗位需求为33.8万个,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一方面,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去年同期和上季上升8.22和1.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岗位需求则较去年同期和上季比重下降7.86和1.28个百分点,绝对数值下降了6.5万个和4.7万个。可见,在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与劳动力需求的比重同时出现上升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绝对数值却在下降。此外,2008年下半年全省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举行的招聘会虽然没有减少,但是入场企业明显减少,提供岗位数量明显下降。金融危机对浙江省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劳动力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未能填补需求的空缺。表4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杭州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劳动力市场需求较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13和0.7个百分点,但2.25的需求比相对于全国的0.86来说仍高出很多。可见,目前就业仍不明朗与劳动力存在着巨大缺口之间的矛盾突出。“用工荒”的出现主要是一种回补性招工,是对危机时期流失员工的填补。从表5和表6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享受人数以及新增人数等数据可知,2008年底以来浙江省农民工数量呈现持续减少态势。这些农民工回到流出地后,一部分在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下找到了工作,而不愿回到浙江。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圣诞节临近等假日经济的带动,浙江省的7—8月份外贸出口订单回升,出现了企业不缺订单而缺人的情形。

第三,大部分农民工未纳入统计口径,但间接数据显示其就业状况严峻。

据2009年6月数据显示,浙江省农民工总数约为1 800万,约占全省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三,其中本省农民工1 200多万,外省农民工500多万④。但在目前统计口径下,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等数据中都只包含了部分农民工,更多数量的农民工未能统计在内。由于没有直接数据,笔者试图通过社保口径以及实地调研案例来侧面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状况。

农民工失业保险总体情况趋于恶化,参保人数和享受人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表5显示,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008年12月开始出现下滑,并在2009年延续了这一下滑趋势。比较2009年6月和2008年12月的全省失业保险和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绝对数量可以发现,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总数减少约14.3万,其中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减少约11.4万,也即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减员数量约占全省总体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减员数量的80%。可见,农民工群体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失业保险退保的主要人群。与此同时,农民工失业保险的享受人数在本轮金融危机期间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从表6可知,2008年至2009年第二季度全省失业保险总体享受人基本趋于平稳,但农民工的失业保险享受人数却大大增加,2009年上半年同比增加约67.0%,环比增加约56.1%。相应地,新增失业保险享受人数方面的情况也大体相同,2009年上半年全省新增享受人数与2008年没有太大变化,但农民工新增享受人数却大幅增加,2009年上半年同比增加约79.1%,环比增加约59.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享受人数相互印证了农民工失业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养老保险退保人数和挂账人数同步增加,农民工成为企业裁员的主要群体。表7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上半年新增退保人数同比增加20.6%,环比增加11.7%。与此同时,挂账人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增长,2009年上半年新增挂账人数同比增加13.3%,环比增加2.9%。这一数据尽管是浙江省的总体养老保险变动情况,并不能直接反映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但从各地调研情况来看,农民工是就业最不稳定的群体,企业裁减的人员普遍以省外农民工为主要群体。根据2008年下半年杭州市余杭区对38家有不同规模裁员的企业的调查,38家企业共裁减人员4 645人,其中省外人员为3 450人,占74.3%;省内除余杭区外804人;余杭区本地人员391人[9]。可以看到,农民工群体成为浙江省就业的“缓冲地带”。而外地农民工失业返乡,客观上是将这部分人的就业压力转移给了其流出地政府。而在西方国家假日经济的带动下,浙江省的外贸出现回升时,企业就遭遇到了“用工荒”,这种情形正是政府和企业长期将农民工视为“短工”的结果。在现有激励机制下,各级政府将优先考虑本地城镇职工的就业情况,而对于改善农民工特别是外地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则缺乏足够动力。

综上所述,浙江省进入统计口径的总体就业状况尽管比较稳定,但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增长有所减缓,劳动力需求下降趋势明显,劳动力周人均劳动时间也出现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出现分化,第二产业仍然是新增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提供者。按照群体划分,现有统计口径之外的农民工就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较大,失业情况相对严重,就业呈现不稳定状态。

三、经济复苏为什么不能明显改善就业?

从上文可知,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浙江省的GDP出现了大幅回升,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无论是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还是社保参保人数的减少以及享受人数的增加,都反映了这一现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弹性系数持续改变,不同产业的就业拉动能力出现分化。

从西方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等技术革命带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单位经济增量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开始减少,表现为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表8和表9显示,2003-2007年全国就业弹性系数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并保持低位运行状态,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越来越弱。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位于世界较低水平[10]。

然而,全国和浙江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还不足以解释金融危机期间的就业变化趋势,我们需要更具体地讨论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表9显示,从1999年到2003年,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则呈现整体上升态势,但时有波动;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呈现总体下降态势。可见,不同产业的就业拉动能力出现了分化。由于农业规模化、科技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析出越来越多。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化态势表明,浙江省的第二产业仍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也解释了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特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约75%的已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都来自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也正是这部分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在200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并于2002年开始低于第二产业。这体现了第三产业在一开始吸纳了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但由于传统服务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渐达到饱和状态,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还未能对就业吸纳产生重大的规模效应。特别是随着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产业结构中的高档消费品部门(包括汽车、房地产等)以及生产资料部门等的发展不仅对就业拉动较小,而且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11]。

第二,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方式仍未改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浙江省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状况,还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中寻找原因。金融危机对浙江省的进出口影响较大,而且外部需求何时能够回升目前还不明朗。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为830.3亿美元,同比下降18.9%,其中出口587.5亿美元,下降19.6%,降幅比2009年第一季度扩大2个百分点;进口242.8亿美元,下降17.1%。长期以来,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以出口为核心的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恢复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投资和消费来拉动。

2009年1—8月,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好的运行态势,投资增幅稳中加快,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 787亿元,同比增长14.6%,比上年全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分别加快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以国有投资为主导的基础设施继续快速增长,1—8月,国有投资增长33.3%,远远高于非国有投资增长6.4%的水平。其中,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1 633亿元,增长29.7%,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提高14.0、22.7和2.3个百分点,九大类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增长态势⑤。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9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并呈现出逐月加快发展态势。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分别为643、64和104亿元,分别增长6.4%、26.3%和19.1%。在住宅投资中,90平方米以下和经济适用房增长相对较快,增幅分别为21.4%和21.3%⑥。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所回升,并且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表10和表11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03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但相较2008年的增幅(19.8%),则出现了较大下滑。相应地,2009年第一季度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同比增长6.9%和6.5%。两者相比较可以发现,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虽然在2009年都出现了增长,但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可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虽然增加了,但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却出现了明显下滑。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浙江省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图2显示,从2006年至2008年,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GDP比重始终高于消费额。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固定资产投资额收缩严重,在2009年第一季度所占GDP比重下降为35.3%,低于消费额8.3个百分点。但这一情形很快发生扭转,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GDP比重再次超过消费额,达到43.7%,环比上涨8.4个百分点。

图2 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额、消费额占同期GDP比重(2006-2009年上半年)

第三,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固化,经济复苏与就业困境并存。

早在2005年,浙江省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 000美元大关。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浙江省的产业产值结构应该为“三、二、一”的排序,但事实上,浙江省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二产业仍高于第三产业。从统计数据上看,第二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经济刺激手段的方式进一步加固了这种传统产业结构。如图1所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经济增长,但传统产业结构也随之进一步加固,并进而影响到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这样的产业结构特征,加上就业弹性系数出现的变化,就可能出现“无就业的增长”或“负就业的增长”现象。进一步说,2009年7—8月尽管在西方国家假日经济的刺激下,浙江省的外贸需求有了一定回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与这种传统产业结构相契合的只能是低成本和低价格的市场竞争战略,劳动力工资水平并不可能有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低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并影响消费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且低收入水平还必然会对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享受水平产生影响,因为与低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只能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并不限于浙江省,同样地,这种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浙江省所特有的,而且也不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而形成的。事实上,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和动力。

资本和劳动力是两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因此资本的深化本身就会对就业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12]。更重要的是,这种资本投入的重点领域往往就是那些就业拉动能力相对较低的固定资产投资。从短期看,政府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来扩大投资的方式必然会拉动部分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和收入将可能因此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不仅保民生目标难以实现,经济发展自身也将陷入困境。因此,中国的就业问题不可能仅仅由短期刺激来解决,它应该是配合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应该与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200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保增长的关键阶段,将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将保增长与调结构、保民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调结构、保民生的要求贯彻落实于保增长的全过程。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将原先出口的生产能力与国内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加快农业集约化发展进程,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发展第二产业,就浙江具体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仍然很强。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看,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拉动的贡献相对越来越小,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则越来越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相对滞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劳动力在产业间合理配置。

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就业结构调整,而就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1)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区域和身份歧视,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和就业信息网络,确保供求双方及时获得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将农民工、农业就业人员以及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就业和失业率统计口径内,建立包含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监控机制,及时掌握就业状况变动信息。(3)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覆盖城乡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根据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建立一批重点高级技术职业院校,培养一支高级技术工人队伍。以重点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如针对高龄老年人和相当部分残疾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以及定向就业等方式,吸引初高中毕业生进入这些专业学习。对由于技能落后失业而领取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强制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劳动市场竞争力。(4)实施统一的、覆盖所有劳动者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规范管理体制和待遇发放办法,建立明确的待遇增长机制,确保失业人员能够领取到替代率适中的失业保险金,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5)建立再就业和失业保险之间的联动关系。一些西方国家在福利体制改革中提出的“工作福利”概念值得借鉴,即转变直接支付失业保险金的被动促进再就业的方式,进而通过设计激励和惩罚措施来调动失业人员寻求再就业机会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和信心相对不足。政府直接大规模地投资固定资产固然可以起到刺激内需的作用,但这种方式是短期的,内需也是“被动地”获得扩大,并且还有可能挤出私人投资,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内需扩大途径。因此,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直接保障民生,而且还是提升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手段,可谓是经济问题的社会性解决之道。

(课题组成员王诗宗、何子英、董淑莉等对本文亦有贡献。作者特别感谢姚先国教授、郭继强教授以及浙大社科学报匿名评审人对本文富有真知灼见的评论。)

注释:

①如“配第-克拉克定律”: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对三次产业劳动力比例的影响;“刘易斯-费-拉模型”: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多国模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参见浙江统计信息网《一季度浙江工业用工状况分析》,2009年5月6日,http://tjj.zj.gov.cn/art/2009/5/6/art_281_35514.html,2009年6月20日。

③参见浙江统计信息网《一季度浙江服务业逆势增长》,2009年5月13日,http://tjj.zj.gov.cn/art/2009/5/13/art_281_35622.html,2009年6月20日。

④参见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我省“实现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利益双保护”的好经验和好做法》,2009年1月18日,http://www.zjlss.gov.cn/jpm/portal?action=infoDetailAction&eventSubmit_doInfodetail=doInfodetail&id=3810,2009年6月21日。

⑤参见浙江统计信息网《1—8月我省限额以上投资增长14.6%》,2009年9月27日,http://www.zj.stats.gov.cn/art/2009/9/27/art_541_37255.html,2009年10月4日。

⑥参见浙江统计信息网《上半年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增幅稳步提高》,2009年7月30日,http://tjj.zj.gov.cn/art/2009/7/30/art_541_36720.html,2009年10月4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与保险增长--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