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劳动力论文,跨地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我国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状、特点,产生的原因、正负效应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跨地区流动 城镇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世代代与黄土地相依为命的中国农民。背井离乡,自发地、大规模地跨地区向大中城市,特别是向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顽强地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成为震撼整个社会的“民工潮”。
所谓“民工潮”实际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
“民工潮”一年比一年汹涌,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199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找工作的有4000多万人,其中进入城镇各类单位成为职工的有1200多万人。1993年全国流动人数高达6000万以上。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转移有如下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范围来看是全国性的,无论从东部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到西部经济不够发达地区,全国29个省、市及自治区都出现了这种转移的势头,这说明只要那个地区引进商品经济,那个地区市场机制就将发生广泛的作用,就会刺激着农民的商品意识,进行职业上的选择,寻找致富之路。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跨地区流动主要集中在全国几个大城市特别是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根据统计:1979—199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的人数共计6492万(不含“农转非”人数,下同)。华东地区2924万,占45%;中南地区1651万,占25.4%;华北地区768万,占11.8%;西南地区645万,占9.9%;西北地区292万, 占4.5%;东北地区206万,占3.2%,尤其江苏、浙江、广东(含海南),山东四省转移的劳动力分别有850万、635万、628万、595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41.7%。〔1〕
3.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转移有明确的去向和目标,并不是人们说的“盲流”。他们的口号是“东南西北中,发财去广东”,这反映了劳动力流向的目标,就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据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东务工的外省劳动力达1000万人,他们分别在各类企业(包括个体户)务工,在农村从事种养业,或流散在社会上从事各种临时性劳务。北京目前就有100多万外地来的农民工。 他们的目的就是争取就业机会,找份好工种,增加收入,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
4.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速度加快。199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找工作的有4000多万人,1993年即增加到6000多万人以上。光是“川军”外出的劳动力就有500多万。
5.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中,从其年龄来看,根据1993年全国流动人数6000多万人中,90%是青年农民。他们年青力壮、接受商品经济意识较敏感。
由此看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原因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中国农民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创造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又一个创举,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过多,有限的土地容纳不了那样多的劳动力就业而急需向非农业寻找就业出路。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有11.3亿人,其中具有农业户口的人数为9.02亿。这9.02亿农业户口的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9亿农民”。从地区分布看,这“9亿农民”中,有7.97亿人住在农村,1.05亿农业户口的人住在城镇。这7.97亿农民当中有2.74亿是未成年的儿童和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就业人口为5.23亿。 在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有4.63 亿, 余下的近6000万就业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2 〕农业劳动力冗余的现象严重,5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2亿多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7—8 亩耕地。80年代耕地面积略有减少,而农村劳动力却增加到4亿人, 平均每个劳动力只负担3至4亩耕地。按目前耕作推算,将有1 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需要离开种植业。目前,农村劳动力仍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73.8%,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美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日本为8%,意大利为9%,印尼为56%, 菲律为45%,巴西为24%,巴基期坦为51%,所以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太多,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将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排放出来。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2.1 亿多人, 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光是目前的剩余劳动力,城镇6800万, 国有企业1000万,1993年末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7亿人。 他们急需流向城市寻找出路。
2.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在比较利益驱使下而弃农进城打工或从事其他职业。据农业部统计调查,1993年1—5月,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上升了11.2%,远远高于农产品收购价格5.5%的上升幅度。1993 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14.1%,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根据资料,如河北省,小麦亩产成本比去年增加10.4%,而亩减税纯收益却下降了43.2%〔3 〕虽然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但很快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据有关专家测算,1990年至1992年,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转移出的剩余价值分别为969亿元、1350亿元和1647亿元。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实际上使农民的隐性负担加重。此外,农民不合理的税收负担加重,根据对河北、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新疆等6省300户的典型调查,1992年人均纳税、上缴提留和统筹占承担费用37%,占上年纯收入的 6.5%,己超过了农民承担费用管理条例规定的界限。在1993年上半年的承担费用中,纳税占19%,提留占18%,集资占32%, 摊派和罚款各占6%,劳务和其他占19%〔4〕,如此繁重的“苛捐杂税”, 农民实在难以承受。
3.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促使农民进入城市谋生。其表现:(1)从城乡收入看,根据统计资料,1993 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3.2%,而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收入增长10.2%,使城乡收入比例由上年的2.1∶1扩大为2.5∶1。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增长率仅为2 %,而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以上。(2)从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时间差距来看,199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4元, 扣除物价变动因素,相当于1980年的454.49元,再扣除5%的扩大再生产费用, 折合生活费收入为431.77元,这与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39.40元大体相当。也就是说,我国农民现有消费能力仅相当于改革之初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同城市现有消费水平相比落后了整整12年。 (3)从地区之间收入来看,差距进一步拉大。根据资料,1993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0.9元,比上年增长21.8%,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人均收入增长超过20%的6个省区市中,有5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如上海、渐江、福建、广东、广西。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2.1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长幅度提高2.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61.3元,比上年增长9.3%,增长幅度与上年持平。其中云南、宁夏新疆的增长幅度在10%以下。若以东部地区为1, 即1993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之比由1992年的 1∶0.69∶0.66扩大为1∶0.66∶0.54〔5〕。
4.我国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是一种行政指令性的由政府统包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安排和流动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通过实行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的两种不同户籍制度,把城市和农村的人口长期实行分割隔离政策,使农业劳动力被强制地滞留在现有的耕地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动开始受到市场的冲击和调节,长期积压下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下,象春潮一样流入广东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找出路。因此,“民工潮”即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实质上是市场机制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冲击的反映。
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东部沿海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一些地区迅速地大规模地实行了转移,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地区和城市劳动力严重不足或产生结构性短缺,急需吸收外来的劳动力,光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需要从省外吸纳三四百万民工从事各种劳动。因此,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基础。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正负效应
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近十年后大规模地出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如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输入地区来说其作用是:(1)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劳动力补充到二、三产业及各部门,如纺织、建筑、电子工业、运输等部门所需的劳动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都说:没有百万民工下珠江,就没有珠江三角洲今日的繁荣,这是确实的;(2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市场消费,促进经济繁荣;(3 )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4 )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5 )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农业生产萎缩的矛盾,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6)打破了城乡壁垒和地区封锁, 促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进一步开放和交流,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劳动制度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其次,对剩余劳动力输出地区来说,其作用表现在:(1 )使这些地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2 )把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经济优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为输出地区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劳务收入。据报道:广西平南县到广东的11.7万打工仔,每年通过经济活动(包括劳务收入)从广东得到的收入,总值就超过15亿元。湖南省一位常务副省长坦率地说:如果没有广东先富,几百万湘军哪能一年捧几十亿回来?他当即算了一笔帐:少说一人一年寄2000元回家,350 万到广东打工的人就拿70亿元,(3)跨地区青年农民进入现代化大城市打工, 受到了商品经济的熏陶、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增加了独立、自强、不甘贫穷落后,力图致富的信念,并学到了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而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化意识和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据报道: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500万“川军”中己有10万“打工仔”、 “打工妹”当上了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的老板,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60万户,居全国之首,其中有10%左右即有10 多万“老板”就是昔日外出的“打工仔”或“打工妹”,如今在他们手下从业的人约有20万人左右。
再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为近12亿人口、其中有9 亿多农业人口的大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不少值得思索的问题。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其巨大功绩之一在中国大地上创建了一座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龙港镇。这座农民城座落在温州市苍南县。1984年建镇时,只不过是一片荒凉的港湾只有5个小渔村,人口不过七八千, 论产值不过五六百万元,它通过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到城镇落户,集资办企业。1992年全镇城区7平方公里,人口己达到12.4万人, 社会总产值18.5亿,人均达3604美元。龙港镇已成为农民创立的第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城镇,它的掘起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为劳动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及农业的现代化创造了各种前提条件,而且也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典型模式。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为建立、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最重要的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劳动者职业的选择、竞争择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系统、劳动力的素质的平价、劳动力的价格等等这些构成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如何建立和完善、以及劳动者的失业救济、医疗、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劳动分配管理制度等,这些外部保障条件都需要改革和完善。要明确,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不会发育成熟。第三,近几年大规模的“民工潮”,其潮的强度之大、时间持续之久,有我们的政策和体制的因素,我们对农民和农业的政策几十年来曾有过“剥夺农民”的失误,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城乡分割隔离的两种户籍管理制度;国家干部、职工、城市居民与农民长期实行两种不同的福利待遇;农民的负担太重等等,今天都值得我们反思。必须明确,城市现代化,不能离开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致富,必须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农民普遍富裕了,社会才能稳定,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特别是集中向某些大城市流动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其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这些城市的承受能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与压力,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心理压力,如在交通方面,广州从1989年以来,春节期间广州火车站每天的客流量均逾10万人次,高峰期间滞留人员达5万多人次, 严重影响了南下广东的货物运输;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违法犯罪率增加,社会治安恶化;冲击了城市就业市场,使城市待业青年、企业富裕人员、破产企业职工的就业环境困难,等等。因此在开放劳动力市场,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过程中,必须实行有序的、规范化的、统一的管理。
四、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思路
1.必须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转移的性质有足够的认识。面对9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人们往往斥之为“盲流”,其实他们并不盲流,他们流动的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奔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打工谋生,寻找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说他们盲流的话,也只能说他们的流动缺乏信息引导而己。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表面上看是农村对城市的冲击,但其实质是市场机制对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冲击的反映,也是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农村城市化过程必经的过渡阶段。我们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这种大转移的作用、地位、意义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以此为契机,制定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策略。
2.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他们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问题。为此必须加速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水平低。适应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据国际经验,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32美元时城镇化达到35.8%,460美元时达到43.9%,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90美元时,城镇化达到70.9%,我国1990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70美元,城镇化只有26.24%,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结构也不合理,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人口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大、中、小城镇人口依次增加,且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左右,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城市458个,县辖镇9321个,占61.46%的小城镇人口却只占21.7%,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因此,必须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其主要措施:(1)鼓励农民离土离乡, 尤其鼓励农民企业家到中小城市集资办企业,发展二、三产业。(2 )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编制相应的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3 )改革现行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废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农转非”政策,对大、中、小城市分别实行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除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外,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对小城镇户口实行放开。户籍只承担政策管理人口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再与社会待遇、社会福利挂钩。
3.转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模式,建立规范化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我国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是一种行政指令型的就业模式,政府只管统包统配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安排和流动,农村劳动力除通过农民子弟考进城市的大、中专院校读书、招兵和国有企业到农村招收少量工人而成为城市人口外,其余绝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则被强制地滞留在农村现有耕地上。其结果,表面上实现了充分就业,而实际上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这些企业从农村吸纳了大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入市场机制,整个就业机制成为由国家行政统配和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双轨运行状态,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整、不统一、不规范,劳动力在地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受到许多人为障碍;在全国没有比较统一、明确的市场竞争与运行规则,在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确定、劳动契约关系的确立、劳动力流动的社会保障以及劳动争议、劳动仲裁等方面,还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其他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户籍管理制度、劳保福利制度,住房制度等改革滞后、不配套;尤其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缺乏规划以及缺乏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规划等等。
为此建议:(1)国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纳入国家的就业计划,城乡统筹考虑安排;(2 )逐步建立城乡开通的不同所有制一视同仁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3 )实行劳动力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4 )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建立统一的、开放的、规范的全国的劳动力市场和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民进城打工的法律地位;(5)建立和健全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就业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网络体系及劳动力宏观调空体系,引导各种劳动力资源在全国各行业、各企业、各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6 )制订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进行深层开发,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水平。本来我国农业的深层开发潜力还很大,只不过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忽视农业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致使农民不愿开发农业,根据资料表明,我国有2/3 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革的中低产田,有5亿亩宜农荒地,12亿亩荒山坡地,2000 亿亩未利用的浅海滩涂和3000亿亩淡水可养殖水面。如果把这些资源都充分地利用起来,并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无疑是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5.大力发展劳务出口,开拓国际劳工市场。我国劳务出口长期发展缓慢,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大国, 每年派出的劳务人员只占世界劳动务输出人员总数的1%左右。 劳务出口额仅占世界劳务出口总额的1.5%, 我们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充分发挥。根据资料分析,90年代亚太地区劳动力短缺已成为长期长趋势。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严重缺乏劳动力,台湾仅建筑、制造业就短缺70万人,预计到2020年马来西亚短缺200万劳工。韩国目前缺乏劳动力达50多万人。根据预测,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东亚地区将形成一个与中东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中东的劳工市场,这是我们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好出路和机遇。关键是我们要大幅度放宽劳动力出境限制以及尽快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6.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职业培训班,尽快提高劳动者就业的适应能力。我国教育事业不发达,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低而过早就业,也是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15—22岁文盲、半文盲达1103万人, 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如果参照中等以上收入国家就业人口的文化水平,以大中专毕业就业标准来衡量,这1103万人中至少也有2/3以上是属于过早就业人口。 我国在一些边远和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0—50%,青壮年文盲人数,也在50%以上。这一方面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同时,这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减轻各种名目繁多的农民无法负担的费用,切切实实落实义务教育法。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种职业培训学校,以便提高劳动力就业的适应能力。
本文1995年7月收到。
注释:
〔1〕〔2〕〔3〕〔4〕〔5〕 资料来源:1993—1994 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马洪、孙尚清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