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后浇带施工技术论文_杨兴宏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后浇带施工技术论文_杨兴宏

杨兴宏

身份证号码:32092619700329xxxx

摘要: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建筑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后浇带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后浇带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对后浇带技术有全面的了解,熟练使用后浇带技术。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后浇带技术不仅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而且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坚实防线。后浇带技术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发展和施工企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施工技术

导言:后浇带技术是现阶段工程建设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该技术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和收缩进行预防、控制和处理。在施工过程中,有关人员根据工程的基本要求和实际情况,预留后浇带。同时,为保证后浇带质量符合规范要求,还应按技术应用标准设置后浇带。

1 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概念阐述

现代建筑结构一般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原材料。由于钢筋混凝土的特点和施工工艺,在结构硬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收缩或膨胀。当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超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时,就会产生裂缝。后一种铸造工艺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克服温度变化、收缩或膨胀引起的变形。后浇带施工技术是以大温差环境下施工过程中温差引起的混凝土变形为基础的。在变形过程中,结构实际上受到一部分应力的作用。当应力大于构件的承载力时,构件就会开裂。然后在施工过程中预留一部分施工。这样,当温度变化、收缩或膨胀引起的内应力通过施工缝释放时,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最后,进行施工缝的填充操作,填充预留的施工缝,使原有建筑结构重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技术不仅避免了温度变化引起的建筑结构开裂问题,而且保证了建筑的整体质量,使建设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达到最高水平。

2后浇带施工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

2.1温度收缩控制

在硬化期,由于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新浇混凝土结构容易发生收缩。此外,一些已建结构也可能存在此类问题。这是因为建筑结构是热膨胀的,一旦遇到气候变化,就会直接收缩,影响建筑施工。实践结果表明,混凝土硬化收缩主要发生在施工作业结束后的几个月内。虽然已知硬化收缩的近似时间,但人工控制周围环境和温度变化是困难的。当建筑结构发生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从而导致裂缝问题。

2.2 沉降问题控制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导致高层建筑数量增加。高层建筑和裙楼的基本设计要求这两部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运行。但事实上,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两部分往往是分开处理的。主楼施工完毕、沉降完毕后,施工人员可将建筑连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成一个整体。由于不同阶段受力不同,施工人员应根据受力情况严格控制和处理,并对不同层次的强度进行检查。通过对整个建筑群的计算,可以建立建筑群在沉降阶段的内力。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处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附加建筑层,调节不同建筑群之间的压差。在整个建筑群中,主楼的荷载大于其他楼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采用整体降低压力的方法,以加深地基的深度,协调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之间的沉降压力。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首先进行主体建筑的施工,并在进一步推进前建立主体建筑的沉降稳定性。

3后浇带施工的应用方法

3.1 后浇带的设置

在施工项目设计过程中,有些图纸没有标注后浇带的位置,也没有设置后浇带结构的具体参数。对于此类图纸,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以及后浇带的具体施工规范进行选择。在设置后浇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预留缝隙,并根据具体施工条件调整缝隙的位置和尺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结构的间距在40 cm以内,最小的间距也应该在30 cm以上,但是具体的数据还应该根据具体施工的情况和当地的温度、地质等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处理。

3.2 后浇带断面位置选择

后浇带截面设置时,应选择后浇带施工的具体位置。在选择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受力较小的结构,尤其是剪力墙中间位置。后浇带的施工位置一般靠近梁板结构的反弯点,以减小建筑物的剪力和弯矩,使后浇带位置的压力相对较小,保证后浇带位置的耐久性。

3.3后浇带断面处理

在后浇带施工断面的处理中,尽量采用与整体工程结构相一致的断面形式,如设置成:平直形、阶梯形、V形、企口缝等,确保两个断面在施工时相吻合。具体的后浇带施工中平直形断面应用最为广泛,一般均采用平直形断面。但是如果工程墙体结构或者板结构的厚度在60 cm以上,则更适合采用企口缝断面进行施工,如果工程墙体结构或者板结构的厚度在30 cm~60 cm,则可以采用阶梯形断面进行施工,所以具体的断面处理方式,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选择,以确保整体施工质量。在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浇筑时,应采用压力水枪对立缝表面凿毛进行冲洗,并在冲洗的过程中边冲洗边涂水泥浆体,从而强化新旧水泥之间的结合力。

3.4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理

施工中若采用垂直施工缝,后期混凝土初凝阶段采用人工碾压,可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同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一些脏物。如果铁丝网中有污垢,需要清洗。当混凝土最终凝固时,可直接检查和处理钢丝网。同时,施工缝也可以用清洗工具进一步清洗。鉴于混凝土表面已硬化,为保证其表面的平整度,有必要用凿子机对其进行处理。在此期间,如果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空洞等严重问题,需要重新调配混凝土进行修补。

3.5后浇带的维护处理

后浇带墙两侧临时防水砖墙的高度需根据楼层高度设置。主要目的是避免施工过程中墙体积水的问题。后浇带施工缝清理干净后,用木模板、铁皮等材料覆盖缝顶。砂浆可用作挡水带,四周设挡水带。这可以避免施工阶段对钢筋的一些污染。一般情况下,设置基础盖后的滞留区后,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污染问题。防护措施主要是用木盖盖住瓶盖。通过设置盖的两侧应略宽于后浇带,施工完毕后的防护处理工作即可到位。

3.6后浇带混凝土时间控制

根据工程施工要求,不同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间设置存在一定差异。如为伸缩式后浇带,应在整栋建筑物沉降处理完毕后两个月内进行。沉降后浇带的运行需要在建筑物沉降完成后进行,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单位也明确要求后浇带的保留时间。首先,要保证施工后浇带的湿润性,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后浇带的时间控制处理需要结合无收缩混凝土的水泥配置原则,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膨胀剂,可以再次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无论是浇筑还是振动处理,都需要根据工程要求进行。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结构的稳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加强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影响力。本工程施工采用后浇带技术,以稳定施工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小混凝土应力,保证工程质量。随着后浇带技术的发展,其施工要求很高。因此,在今后的施工中,应进行深入的探索,改进后浇带的施工工艺,为今后的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促进建筑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丕宏.房建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7):86-87.

[2]杨长江.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浅析[J].居舍,2018(4):32.

[3]井轮.浅析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7,46(S2):591-592.

[4]年夫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52):50-51.

[5]刘文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9):127.

[6]张海斌,毛超军,李鸿盛.收口网在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2017(1):100-105.

论文作者:杨兴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后浇带施工技术论文_杨兴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