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板桩码头异常位移及修复措施论文_李惠鹏

李惠鹏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东广州 510300

摘要:钢板桩码头具有施工简单、周期较短、耐久性好等优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钢板桩码头施工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也应积极吸取经验教训。本文结合华南地区某钢板桩码头异常位移进行分析,总结了码头修复的过程,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钢板桩;码头;位移;修复

前 言: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码头也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码头结构型式以重力式及高桩码头为主。但随着钢板桩生产工艺的不断成熟,而且钢板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止水性能优越、耐久性强、经济环保等优点,其在码头上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由于钢板桩码头应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积累的经验比较欠缺,施工过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以经历过的华南地区某钢板桩码头异常位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异常位移码头的修复过程,为今后类似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采用单锚钢板桩结构,码头总长940m,顶面高程+5.5m,水工结构按按1千吨级集装箱船预留,前沿水域设计底高程为-5.7m。

图1 码头结构断面示意图

钢板桩上部结构:码头前墙采用AZ36-700N和AZ40-700钢板桩,材质为S430GP[1],桩顶高程+2.0m,桩底高程-25.0m至-31.0m。钢拉杆间距2.1m,拉杆直径为φ70mm,高程为+1.5m;钢板桩上部结构为现浇C40钢筋混凝土胸墙,胸墙宽2.50m。锚碇结构:采用现浇C40钢筋混凝土锚碇墙,墙厚600mm,高4.0m,顶高程+4.0,底高程+0.0m,下设0.5m厚碎石基础,墙前回填10~100kg块石,墙后回填中粗砂。码头前沿布置2条轨道梁:轨距16m,前轨距前沿线3m,C40现浇轨道梁下采用φ600mmPHC桩作为基础,PHC桩间距4.2m,桩基以砂层以及全风化层和强风化岩层为桩端持力层。主体码头施工前,先进行陆域吹填和软基处理(真空预压),形成陆域后钢板桩在陆上完成沉桩,待主体结构完成后再对码头前沿港池进行开挖。本工程的码头结构断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钢板桩码头异常位移情况

码头胸墙、轨道梁等主体施工完毕后,主要进行了以下施工活动:胸墙后方回填砂;码头前沿港池开挖至-7.2米(超挖1.5米);后轨与锚锭墙之间临时堆砂石料,堆填范围距码头前沿线19~38m,砂堆呈三角形,最高点为4m;同时4月份发生了连续大暴雨,排水不畅。

图2 码头异常位移段平面图

从连续观测的数据分析,自2014年2~7月份港池开挖开始后,驳船泊位南侧码头桩号0+00~0+270及西侧0+00~0+200段,胸墙、前后轨道梁、锚碇墙,码头整体向海侧持续发生偏移,超出规范要求,对码头结构整体稳定构成风险。

表1 码头异常位移情况表

3 码头异常位移情况分析

码头异常位移发生后,马上对码头后方进行卸载,减少对钢板桩、轨道梁桩基的挤压;对胸墙、轨道梁、锚碇墙、后方堆场加密观测;钻孔进行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PHC桩小应变检测、钢板桩锁口检查。经过一系列的观测、试验获取相关数据,计算不同工况下的抗力分项系数,与现场位移变形异常的里程段进行对比(见表2),验算码头整体稳定性。

表2 抗力分项系数与现场位移变形异常的里程段对比分析表

2)位移向海侧为正值。

3)沉降向下为正值。

备注:《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2010)[2]中对抗力分项系数的要求,为1.1~1.3。通过上表可知,抗力分项系数与现场位移变形异常的相关性非常大,变形较大的,其抗力分项系数较小。同时,根据试验结果参数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得出以下结论:(1)在设计工况下,南侧0+0.0m~0+100.0m和西侧0+0.0m~0+140.0m段不能满足《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2010)的要求,需要加固才能达到使用要求;南侧0+100.0m~0+300.0m段的安全储备较低,宜一并加固处理以减小钢板桩码头的变形。(2)在施工的各工况中,港池超挖、连续暴雨及施工上料互相影响,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码头整体稳定性的下降,计算整体稳定性较差的里程断面正好对应码头变形异常的里程段。(3)地质情况与设计时的勘察结果相差较大,驳船码头的锚锭墙底部土层,虽经地基处理但仍较软,较易产生下沉和偏移,也可能导致锚碇体系未能发挥预想的对板桩墙的锚碇作用。(4)从码头断面结构进行分析计算,锚碇前填石宽度仅满足被动破裂角,深度也比锚碇浅。被动土压力的水平力还是要靠被动破裂角外土体提供。抛石只满足被动破裂角范围的做法,是板桩码头设计的常见错误,也可能是导致位移的原因之一。

4 码头异常位移修复措施

鉴于码头结构已严重偏离设计规范要求,需要对异常位移段码头进行修复,本项目采用外填内挖的方式,利用板桩内外侧土压力及水头差进行调整,具体施工工序如下:

图4 墙前回填砂袋 图5 板桩墙后开挖

(1)钢板桩墙前回填砂袋至+2.0m标高,顶宽3.4m,按坡率为1:3进行放坡至港池底部。(2)凿除前轨道梁,对PHC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3)前、后轨道梁间回填砂分层开挖至钢拉杆面层,再小心开挖至+1.0m钢拉杆完全曝露。(4)观测位移情况,当位移有朝陆侧变形的趋势时,间隔松开、检测拉杆,同时开挖锚碇墙后的填砂,以便于下一步施工。(5)按图3中的断面标高和轮廓进行分级开挖,钢板桩后方开挖至-2.00m的标高后,对钢板桩进行探摸和堵漏等作业。(6)在堵漏等工作做好后,进行抽水作业。通过观测胸墙和所设置的测斜观测点的位移变化情况,逐根放松钢拉杆。(注意:密切关注观测数据,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把拉杆装上,并调整板桩内外水位。(7)按图3中的断面标高和轮廓进行分级开挖,钢板桩后方继续开挖至-5.00m的标高,进行抽水作业,调整内外侧水头差。(8)通过观测胸墙和所设置的测斜观测点的位移变化情况,开挖陆侧图示中开挖出的部分。通过外填内挖和潮涨潮落,使胸墙回到±50mm规范[3]验收范围,再重新安装上钢拉杆。(9)完成对钢拉杆和锚碇墙的检查、修复处理后,进行回填施工。(10)重新浇筑前轨道梁,调直轨道槽,使前后轨道梁轨距平行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港池重新开挖(砂袋)至-5.7m设计标高。

结 语:

通过上述修复措施,码头前沿已恢复至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轨道平行并满足门机轨距使用要求。从码头整体完成后一段时间的观测数据显示,码头位移量很小,码头趋于稳定,锚锭系统能发挥了良好作用。修复后码头整体结构安全稳定,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4]。码头出现异常位移的情况并不常见,修复经验更是缺乏。本文通过对钢板桩码头异常位移情况进行分析,并具体阐述了修复过程,可作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欧领特(中国).钢板桩工程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2010)[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2008)[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67—3—2009)[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

论文作者:李惠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浅析钢板桩码头异常位移及修复措施论文_李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