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新的教学(续二)——《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183;数学》(七年级#183;上)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基础教育论文,七年级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5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关键在于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获得发展:体会方程的含义、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会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过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体会“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
3.能够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
设计思路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展开方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如在第一节课中,教材提供了“猜年龄”、“树苗成长”、“人口统计”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活动与实际的问题情境(并且只让学生根据要求列出方程,而无需求解),这些情境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内容的呈现大都以求解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思考、交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整章内容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及方程的解;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不同程序;
·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创设合适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应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关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问题。
2.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方程意识的形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训练要适度。解方程的难度控制在与教材相当的水平。若涉及到复杂的运算,应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3.解方程的步骤不搞统一模式,注意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合理的步骤解方程;对于运用方程解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注意借助图表整体把握和分析题意;从多角度寻找等量关系;灵活设未知数;注意检验、解释方程解的合理性。
评价建议
1.评价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学生解或列方程的正确与否,尤其对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不能只看重学生是否会套用题型或按照解题步骤解决问题,更要关注他们在列方程、解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思考过程、理解水平和特征等。为此,教材在“回顾与思考”中设立了如下的问题: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你是如何解方程的,举一个例子说明解方程的过程。
·对解方程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
2.关注学生方程意识的建立,关注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允许学生选择合理的解方程和列方程的方法与步骤,鼓励学生质疑和大胆创新。
第6章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数据的认识、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推断,从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建立大数与自己熟悉事物间的联系来发展数感。
2.能对较大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理,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4.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能制作扇形统计图。
5.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设计思路
本章意在通过研究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数感,体会数据的作用。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值信息,本章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对大数进行估计。然后是通过解决如何表达大数这一现实问题,学习科学记数法。
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及统计图表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建议
1.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大数的感受,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感受数、比较数、估计数和表示数,以体会感受大数的方法。
2.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过程,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根据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图表的学习是一种实际需要。
为此,教材在学习“扇形统计图”之初就提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你是班级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一场体育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3.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例如,在小组活动一、二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不同的方式估计“100 万人站在一起,大约需要多少间教室”,“100 万粒大米(绿豆)的质量”。
评价建议
1.注重对学生从事感受大数以及数据处理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和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等情况。
2.知识技能的评价侧重于对数据的敏感程度,能否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大数,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能否根据具体问题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能否采取有效的手段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例如,“回顾与思考”中设计了“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100 万有多大”和“说一说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获得数据”等问题。
第7章
概率的学习首先在于让学生体验“不确定性”,发展其随机观念。现实的素材和实验的方法是概率学习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
1.从事多种有趣的概率游戏,在实际的活动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加以区分。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能列举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4.能运用列举法得到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设计思路
为了使学生感受概率的不确定性,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题材,如摸球游戏、转盘游戏和掷骰子、掷硬币游戏等。并在编排上体现了如下3个层次:
1.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够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把握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3.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能通过实验得到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建议
1.对于随机事件,学生有自己的经验,教师应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和分析。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过程,亲自动手获得试验数据和经验,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第一节课中的“裁判掷硬币时要注意什么?”,应组织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讨论获得结论。避免机械套用公式进行概率计算。
评价建议
1.注重评价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理解。
2.注重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试验活动,包括操作、思考与交流;能否从试验数据中获得规律,并通过分析数据获得对概率的理解。
·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学习题材,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学习目标、内容上,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在学习的方式上,它更多地需要学生借助观察、思考、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形式去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抽象分析、代数表达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感和统计意识。
3.通过尝试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趋势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通过具体的分工合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学生需要综合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推理过程。课题研究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等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
教学建议
1.课题学习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交流。
2.实际的操作性活动是本课题学习的必要步骤,但应先要求学生思考与想象问题的答案,实际操作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和验证答案的方法。数据与统计图表也应当要求学生实际去收集、制作;制作统计图表时应当使用计算器。
3.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猜测“长方体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如果可能,用计算机显示“小正方形边长变化”所引起的各种变化,以帮助学生发现更多可以探究的问题。
评价建议
1.评价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包括是否思考、操作与交流。
2.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对学生活动水平的评价也应当分步进行,不能以是否获得最终答案为唯一标准。
3.通过操作或想象得到有关“如何折叠长方体”的答案,表现出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借助统计图表或通过对代数式求值的方式去获得“长方体体积变化与小正方形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没有思维水平上的差异,仅表示思维方式的差异。
4.是否通过观察代数表达式直接获得“长方体体积变化与小正方形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不能列入基本评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