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论文_陈海燕

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导管室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服务中采用询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询证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3例,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4例,观察组心功能等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5%(33/34)高于对照组73.52%(25/34),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服务过程中采用询证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易合并心律失常,会增大患者的死亡率,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服务中开展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1]。随着医学的发展,询证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患者的治愈率显著提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获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入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入的68例患者均知情自愿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存在心律失常合并症。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为(62.12±2.34)岁,梗死部位:前壁11例、广泛前壁10例、前间壁6例、下壁4例、前侧壁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为(64.32±3.14)岁,梗死部位:前壁13例、广泛前壁11例、前间壁3例、下壁2例、前侧壁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给予持续24h心电监护、病情观察、按时给药、吸氧、卧床休息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询证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肯能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于病情发展迅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康复训练不及时等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第一,加强病情监测: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后1~2周为急性期,24h之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密切心电监测,对患者主诉症状加以关注,及时处理心悸、头晕、昏厥、乏力、气促等症状。在患者床旁准备好抢救仪器与抢救药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二,控制危险因素:生活习惯、心功能情况、心律失常类型、梗死部位与面积等危险因素,找寻可控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第三,情绪管理:患者易出现低落、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病情存在较大不良影响。基于此,在护理过程中需加强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心情,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效调节,保持稳定平和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第四,定时给药:心律失常的好发时间在临床5点与中午12点左右,根据患者的发作时间,按时给药,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每日1次的常规给药时间为早晨5点,每日2次时给药时间在早晨5点与上午11点,每日3次时选择早晨5点、上午11点及晚上8点,患者服药治疗期间加强生命体征与心电变化的监测[3]。第五,康复训练:急性期卧床期间,护士应协助患者进行四肢活动,避免血栓形成。在心功能允许下,可在一周后采用半卧位,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量。若在康复锻炼过程中出现气短、心率增加到110次/min以上时,需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1.3评定指标

心功能分级以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为准[4],Ⅰ级:可自由活动,日常活动不会诱发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的发生;Ⅱ级:存在轻度的体力活动受限,日常活动易诱发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Ⅲ级:存在明显的体力活动受限,日常活动时呼吸困难、心绞痛、心悸等症状明显;Ⅳ级:无法开展任何体力活动。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测评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等于满意度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16例,占比47.05%,Ⅱ级10例,占比29.41%,Ⅲ级5例,占比14.71%,Ⅳ级3例,占比8.82%;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占比29.41%,Ⅱ级13例,38.23%,Ⅲ级7例,占比30.43%,Ⅳ级4例,占比11.76%,观察组心功能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

2.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5%(33/34),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3.52%(25/34),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诱发心肌坏死,常伴发心律失常等合并症[5]。询证护理是受询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根据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查找相关专业文献资料,针对性开展护理服务。通过交流、沟通,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临床检验结果等寻找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可控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心律失常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具有较高的复发率[6]。询证护理强调以实际证据为基础,提出正确的护理对策,使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发挥最大的医疗资源价值。

综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询证护理,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分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7):102-104.

[2]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3]王霞,李小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8):121,123.

[4]徐亚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7,23(5):182-184.

[5]李艳云.循证护理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64-965.

[6]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235-236.

论文作者:陈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论文_陈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