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研究——以杭州西站站房暨站城综合体设计为例论文_高光明1

1.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0

摘要:本文从国内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实践出发,提炼出零换乘与无风雨换乘、公交优先、城市缝合、综合开发、站城一体的手法和策略,为今后的设计研究和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引导,最后文章对未来大型站房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预测构想。

关键词:零换乘;公交优先;城市缝合;站城一体;

一、绪言

新时期“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为铁路站房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1959年落成的第一代铁路站房----北京站以来,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迅速发展,第四代铁路站房已凸显端倪,车站也经历了从单一的“城市门户地标”向“综合交通枢纽”、从便于管理到以人文本、从低效的候车大厅“等候式”向高效便捷的“通过式”演变。第四代高铁车站以旅客为核心,在“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标准要求下,满足旅客多样化、便捷化、智能化的出行需要。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高铁站房七百余座,其中特大型站房60余座。大型站房作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核心,其设计的成败事关大局、影响深远,对其的设计研究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策略与理念

“理念是设计灵魂”,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百年不朽的精品设计,设计的每一次突破和成功无不与理念创新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理念和策略主要如下:

2.1零换乘与无风雨换乘

零换乘是指将国铁、地铁、长途、公交、出租车、社会车、网约车等不同交通方式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无缝衔接,使旅客不出枢纽就能便捷地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无风雨换乘则指旅客在有顶盖的室内或半室外空间下,创造一种舒适友好的人行环境。零换乘和无风雨换乘都是新时代铁路站房充分以人为本、便捷旅客的措施和体现。

在杭州西站的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桥式站轨道下方空间布置交通接驳设施,线下车场强化了南北交通的联系,进出站乘客可在高铁与各类城市交通方式之间进行便捷地换乘,大大了缩减换乘距离,提高了站区交通效率,使旅客的步行距离控制在300米4分钟之内,在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建筑的同时,也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换乘枢纽(图1)。同时高架桥为各种车场提供了天然的遮蔽场所,保证了旅客的各种换乘方式风雨无阻。

2.2公交优先

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准点、高效、环保等特点。据统计,轨道交通每运输1人1千米,能源消耗是巴士的1/3,私家车的1/6,碳排放是巴士的1/4,私家车的1/9;空间占用是巴士的1/25,私家车的1/120,因此坚定不移地奉行“公交优先”政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据统计,各种交通方式与国铁的换乘比例中,地铁换乘占总人流的65%以上为充分体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换乘,我们将杭州西站的湖杭场和杭临绩两个车场南北拉开25m,构建了一条地铁直达国铁的快速安检进站通道。地铁旅客仅通过楼扶梯提升就可以直达高铁候车层。同时利用25m空间结构植入竖向交通核,成为竖向交通的核心,设置采光井有效地解决车站自然采光问题,使候车大厅层、站台层和换乘层的旅客都能享受到自然光,并将自然生态与城市空间引入传统封闭的车站,增强中心空间的汇聚性及标志性,也很好的解决了车站内部识别性弱的问题(图2)。此外公交及长途大巴车紧靠出站口布置,亦体现公交优先的原则。

2.3 城市缝合

地面式站房往往在噪音污染、景观环境、分隔城市等方面给城市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绵延数千里的轨道犹如一道天然的鸿沟,割裂着城市大地,使轨道南北两侧联系不便。为克服这一问题,在杭州西站的设计中,我们采用地下商业、地面城市通廊、快速进站夹层、屋顶花园平台等不同标高建立了南北联通的步行通廊,与周边区域的步行体系连成一体,使具有复合功能的车站融合城市,缝合被铁路割裂的城市,汇聚多种功能与人流,使得铁路线不再是城市交通核景观的屏障。

2.4综合开发

通过站点与上盖物业及周边物业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圈层式布局,混合土地使用与功能集聚,促进地块向高密度、功能复合的形态发展。在枢纽站点高效配置城市功能,让人们工作生活围绕在站点周围,不仅极大减少机动车的出行,同时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公共交通诱导商业娱乐、住宅办公、酒店会展等物业开发的案例,尤以日本和中国香港最具有代表性,这也是解决亚洲人口高密度、高聚集性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已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化复合型”利用方式转变,在TOD规划理念引领下,推广R+P捆绑模式,采用“铁路+物业”是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刺激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铁路建设、投资与运营,从而将土地价值最大化,铁路客站收益最大化,获取的收益又反哺轨道交通的建设,使之具有“自身造血能力”。

杭州西站核心区块为500m X 600m范围的站房和综合体用地。用地面积30万方,规划建筑面积为170万方,其中站房建筑面积为10万方(图3),充分利用高铁站的交通便利优势,就地形成杭州城市展示以及城市商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促进160万方的城市综合体的混合土地使用,形成多元化的功能街区及24小时的活力中心。

2.5站城一体

第四代高铁站房作为各种功能集聚的场所,不再是城市孤岛,它是城市重要的节点和客厅,是配套完善、换乘便捷的城市发展引擎,也是站城融合、智能便捷的智慧型车站。针对西站的独特区位优势,我们提出本次设计的愿景:未来西站,未来之城。站房将是高铁文化与杭州形象的一次融合。是城际经济与未来科技大走廊的结合。我们将站前广场室内化并赋予一定的功能需求,让广厅成为市民生活的城市客厅,整个综合体基本分成四个层面,通过四个层面和高铁站房的完美结合,形成真正站城一体的TOD城市综合体。未来的杭州西站将是一座展示现代交通建筑的综合型枢纽,以打造“站城一体”示范区,城市未来生活的典范区为总目标,通过综合体开发,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新核心,建设轨道上的综合交通枢纽示范点、科创走廊会客厅、绿水青山园中站、世界名城新名片。

三、趋势与展望

3.1地下车站

地下车站在集约利用土地、站城融合、缝合城市以及提升周围环境的品质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尤其在寸土寸金及城市环境要求高的中心城区。如香港西九龙站、深圳福田站等,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林立之下,隐藏着一座规模近18万方的繁忙干线车站,以公共交通诱导综合开发,极大的提升了地块价值。

3.2智慧车站

利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站管理的人性化、交通运输一体化、出行体验智能化,同时利用云计算搭建智慧车站平台,实现车流和人流的高效管理,加大客站建设过程中智能建造、数字建造,实现数字化交付。

参考文献:

【1】盛晖:“从铁路站场创新谈站城融合”,《城市建设》,2017.09

【2】盛晖:“中国第四代铁路客站设计探索”,中国铁路总公司研究与交流,2017.12

【3】胡昂:“TOD模式的城市实践”,TOD研究与交流座谈会,2018.01

论文作者:高光明1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浅谈国内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研究——以杭州西站站房暨站城综合体设计为例论文_高光明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