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延安里卫生所 辽宁沈阳 11084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末梢灌注区的心肌坏死,多发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其预后与护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相关,恰当及时的临床护理可降低其病死率,减轻病人痛苦。通过对我院干部病房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例AMI的临床护理,摸索出一套护理方案,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46~70岁,均为发病后1~24h入院。其中急性下壁心梗4例,前壁心梗3例,广泛前壁心梗1例,前间壁心梗1例。并发症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体克2例,全心衰竭1例,心跳骤停4例。住院1~5ld,临床痊愈7例,死亡2例。
2 护 理
2.1 卧床休息 AMI病人在病后11周内,特别是最初48h内病情变化最大,病死率也最高,应保证其绝对卧床休息,各种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应尽量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尽量减少病人的心脏负担和精神负担。一般应绝对卧床体息2~3周,第3周后才可指导病人从床上开始轻微活动,第4周后逐步过渡到床边活动及下床活动。
2.2 镇静镇痛 AMI病人常有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表明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心肌梗塞在继续发展,常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衰[1]。因此,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外应立即采取止痛措施,如肌注吗啡等,同时给予镇静药如地西泮等,以加强止痛效果。在使用镇静、镇痛药,特别是多次重复给药时,应注意观察病情,掌握药物用量及间隔时间,以防止使用不当而致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导致死亡。
2.3 给氧 吸氧可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缓解心前区疼痛并可防止梗塞面积进一步扩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可用鼻导管持续中流量吸氧5~7d,流量4~7L/min,但应注意鼻导管的温湿化瓶的通畅和清洁,
做到每日更换鼻导管,清洁消毒湿化瓶以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4 严密监护 除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呼吸、体温、出入水量等指标变化外,应严密监测心电变化,因病初一周内心电变化最大,可出现致死的心律失常,一且发生室上速、室速或室颤应及时实施抢救,减少死亡。
2.5 治疗配合 输液通道的建立,各种抢救药品、器械的完好是抢救成功的先决条件。要做好各种药品、器械的准备工作。至少建立两条输液通道:一条输注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以减轻症状,保护心肌,避免继续损伤;另一条准备随时给予各种抢救药品如利多卡因、血管活性药、止痛药,以及必要时子以溶栓、抗凝治疗等
2.6 消化道护理 由于病人心肌坏死,心功能低下,心排出量减少,加上长时间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及排泄功能低下,病人排便习惯的改变,心理影响等,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和便秘[2]。在饮食上,宜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宜少吃多餐,尽量避免饱食或进食过快,以免增加心肌负荷而加重病情。尽量避免用力大便,因用力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心肌缺氧的矛盾加剧,导致梗塞面积加大甚至心跳骤停。因此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缓泻剂或用开塞露通便,切忌用力排便。
2.7 心理护理 AMI病人一般因疼痛、并发症的出现后,大多会出现濒死感或恐惧感,而顾虑重重;相反亦有病情较轻者对AMI认识不足,表现不在乎,没有认识到其危险性。在病程3~4周,一般病人都会
感到万幸,终于脱离了危险期,认为再不会出现危险,对病情非常不利。因此,要在病情允许下,细心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病人,要分别进行说服安慰和教育。通过心理护理,使病人树立信心,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8 出院指导 AMI病人经过4~6周住院治疗,病情基本痊愈,可以出院,但病人出院后3~4周因为心脏仍在愈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活动适度、适量,不可操之过急,应经常与医生保持联系,定期复查,如活动后出现胸疼或不适感、出汗或气短、头晕或虚弱、心悸、心慌等,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至15min。如出现心绞痛症状,应立即口含硝酸甘油0.5mg,安静休息,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出院后治疗应按医嘱执行,如有不适,应随时到医院复查或通知医生处理。
参考文献
[1]赵同玲,冯梦娟,杨巧枝.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杂志,2004,2(12):1142
[2]尹九菊.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9):847.
论文作者:李东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病人论文; 病情论文; 心肌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严密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