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身APP的媒体等同探究论文

运动健身APP的媒体等同探究

文/王 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移动终端应用不断涌现,竞相吸引着用户的注意力,健身类APP也不例外。当今健身类APP风靡的原因与“媒体等同”现象密不可分。媒体等同使运动者将虚拟的媒介内容“等同”于真实生活,以Keep一类兼有社交功能的健身应用软件为例,用户借此平台进行自我形象的构建,进而获得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而寻找归属感,其结果是拟态环境正在生成现实生活。

运动健身APP概述

近年来,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时尚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方面由于国家大力提倡健身事业并于2016年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另一方面,发源于欧美国家的健身潮流席卷世界各地,运动不再是体育人士的专业活动,开始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选择。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健身APP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 年,中国健身APP行业用户规模为1046万人,仅三年时间,截至2017年年底便增至5367.3万人。

运动健身APP是面向用户开发的、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应用软件,其中较知名的有悦动圈、咕咚、Keep、华为运用、乐动力、乐心运动等。以近两年备受欢迎的Keep为例,该健身APP同时具有运动塑形、减脂瘦身以及运动记录三种功能。从训练计划来看,一方面其可以根据用户期望达到的减脂或塑形的目的以及训练时间等制定不同程度的锻炼计划表,另一方面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额外训练项目,如腹肌训练计划“腹肌撕裂者”。在完成既定的训练内容和每日签到“打卡”后,用户可获得不同等级的运动徽章,也可以开启新的训练项目。运动健身APP的功能不仅是健身和运动,还涵盖网络人际交往和传播。比如,Keep在开发运行的过程中,专门设置了“动态”板块,用户不是单纯地、独立地使用APP,而是积极地与拥有共同运动瘦身目标的网友们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形成了和社交网络一样的社交文化圈。

运动健身APP出现之时就已在社交网络的浸润下,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究其根源是媒体等同。媒体等同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其含义为“把媒体等同于现实生活”。换言之,个人与计算机、电视和新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社会的、自然的,与现实生活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人们把媒介内容“等同”于真实生活,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混淆了虚拟与真实,从而把媒介呈现的审美与潮流强加在现实生活之上,加速了诸如Keep等运动健身APP的发展。

媒体等同下的自我认同

媒体等同将虚拟真实当做了现实真实,而用户则将虚拟自我理解为真实自我。在完成虚拟的自我形象构建后,用户完成了对自我身心意义上的双重认同,这在运动健身APP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移动终端等硬件设施的发展为人们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提供了便利,“晒”和“秀”日常生活成为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晒的内容如果健康、导向正确,也是一种可取的网络交流方式。然而,若“晒”得不适度,则会反映出价值观的错位。人们期望通过不断表达来缓解内心的孤独,从而诱发自我崇拜,在渴求关注的焦虑驱使下,以“晒”为形式彰显存在感。虽然自我崇拜是一个包含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复杂概念,但是就当下互联网用户群体呈现的外在特征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人对自身特征的积极认可,或是通过展现自己的某些技能特征获得他人的认可。换言之,其来源于主体内部或者客体,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当下的青年群体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对自我身份的错误定位,使得其转向这种渴求被关注的“晒”行为。当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时,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甚至重建自我形象的机会,人们不再被他人贴上标签,而是通过“秀”的内容主动将自己“标签化”,经常发表对新闻的看法会被认为是“关心时政”,经常“晒”运动的会被认为是“健康”。

美国学者凯尔纳曾指出,后现代的认同性注重外表、形象和消费,通过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完成。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快消费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了当务之急,用户希望塑造自身形象,Keep就利用用户的心理提供平台,其途径往往是直接的感官刺激,如镜头下完美的外貌和形体等。实际上,无论是“晒”身材还是“晒”打卡,用户呈现的自我始终是加工后的,也是人们努力营造的“镜中我”。在完成自我形象构建后,其最终目的是获得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

“晒”与自我形象构建 。媒体等同的出现是人们在特定心态下接触这些媒体内容时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其表现为“自动的反应 ”,即人们面对不同的媒介内容时,有把看起来的真实当成是现实的真实的反应。媒介的效果,正是建立在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想象里,脱离不了人们在真实世界交往的影响力。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把他人“晒”出的媒介内容当做真实。

自我崇拜——群体性侧写 。人们着力构建完美的却并非完全真实的自我形象,虽然有追求更高标准的意图,但究其根源是自我崇拜情结,即自恋情结。在满足最为基础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的前提下,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等精神追求就成了人们孜孜不倦探求的“自我”。曼福德·库恩对“自我”的概念进行新的界定,他认为“自我”是个人针对自身所进行的行为规划,其中包括个人身份、好恶、目标、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评价。自我崇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镜中我”,塑造出来的自我。在技术赋权的互联网时代下,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声,自我崇拜变得随处可见,甚至被滥用、被妖魔化。实际上,自我崇拜是借助社交网络发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人对自我的认识紧密相连,这种认识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形成于人际关系的社会互动,如同“镜子”反射的自我,人正是透过这面“镜子”形成自我认知。

网络环境中“自我”已经不是真实状态的自己,而是基于他人评价进而加以修改重构的新的形象。例如,微博等社交软件常会举行非正式的“比赛”,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比拼”层出不穷。这类对于男性和女性完美身材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催化了“自我崇拜”情结,一旦达到大众眼中的衡量标准,人们便会得出自己拥有完美身材的认知,而这种潮流式的拥趸为运动健身APP提供了发展机遇,健身APP又为用户获得关注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Keep中,人们可以在“动态”一栏中浏览和发布运动心得、骑行记录、训练打卡,并上传视频或照片,着力呈现他人欣赏、自己向往的“人格面貌”,拥有完美形体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其他用户的评论和收藏。人们通过Keep将乐观的、健康的“镜中我”呈现给大众,一方面获得了对自我形体上的认同,另一方面借助他人的点赞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可,两者相结合,从而以拟态环境中的“自我”替换真实的自我。

认同与同体性 。符号学理论家肯尼斯·伯克认为每个事物都具有本质或者实体,人类具有实体且人人具有不同实体,一定程度上相互交叉,在交流中发挥作用的正是人们共享的实体,伯克称之为“同体性”,这个概念同“认同”十分接近,交流则是通过认同促进的,相反交流也能促进认同,进而增强共享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媒体消融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将网络上呈现的媒介内容当做是事实,用户的参与和忠诚度是基于该群体共同的态度、追求和爱好,或是喜爱运动健身,或是企图通过运动健身获得他人的认同。在这种外部因素的驱动下,“21天练成腹肌”“一月瘦十斤不是梦”等健身视频比比皆是。诸多社交软件营造出瘦就是美,身材好就可以走向成功等媒介内容,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将这些媒介内容视为真实的生活,转而寻求健身APP。归根结底,寻求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成为用户使用此类软件的主要目的之一。

媒体等同下的社会认同

虚拟社群:归属感的探求 。人之所以寻求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是因为内心惧怕孤独,为了避免被集体孤立,人们常常试图达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追随大多数人的潮流,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在既定的群体或者社会中,人们通过遵循特定的信仰体系,从而获得该群体或社会给予的肯定,进而产生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反过来坚定群体的立场,使这种归属感愈发强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认同,无形之中形成了虚拟社群,这在社交网络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社会学家瑞格尔德提出的“虚拟社群”中,人们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沟通和分享信息,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Keep为热爱健身的人群提供了一个网络虚拟社区,进行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兴趣分享,形成以健身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共享群体。健身类APP的流行,一方面是通过虚拟社群寻找归属感,另一方面是“晒”出来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观念的行为方式,又称“随大流”。以Keep为例,每日打卡后有一个分享的选项,用户可选择将其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其他用户见到频繁“晒”出的运动记录,有可能选择下载,以此为纽带从而建立起与他人的同体性,成为“大多数”中的一员。

以一种含半乳甘露聚糖的天然植物胶为原料,在强碱条件下,采用活性物质对其进行醚化(见式(1)与式(2)),然后再加入一种低黏疏水性物质,充分搅拌,使改性后的植物胶表面通过物理黏附一定量的疏水性物质,最终得到一种黏稠状(黏度60~90 mPa·s)的复合改性植物胶作为胶塞稠化剂。该稠化剂在常温下的水溶性较差,分散性好,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溶性急剧增大。

通过“晒”的行为,人们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构建以及对自我的认同,而最后一步则是得到集体的、社会的认同,这些认同便是建立在媒体等同的基础之上的。

1.3 评分标准 严重焦虑:HAMA>29分;明显焦虑:29≥HAMA>21分;轻中度焦虑:21≥HAMA>14分;无焦虑:HAMA≤14分。

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撑。建立完善军民融合领域的法律法规,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充分调动各领域各行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对承担国防义务、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财政扶持、资金补助、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引导和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等,真正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在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媒体等同与拟态环境 。现代社会趋于复杂化,人们倾向于通过“新闻供给机构”认知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外界。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又称“似而非的环境”。拟态环境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把关”和重新加工后向人们显示的环境,然而人们往往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将“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对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巴伦的“媒体等同”有异曲同工之妙。“媒体等同理论”认为,技术缩短了人与媒体的心理距离,使人们 “更加社会、自然地对待显示屏”,甚至忘了电视是台机器。更进一步说,“媒体等同”的结果,使现实和幻想的界限逐渐消失,人们难辨真假,从而使真实与虚构被重新定义。而李普曼的担忧正逐渐变成事实,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人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还借此对客观现实施加影响。媒体等同的后果亦复如是,虚拟环境“正在成为”现实,并且逐渐替代现实。如果说媒介呈现的内容是建好的模型,媒体就像3D打印机,将愈演愈烈的虚拟生成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健身APP的发展正是基于运动潮流和审美标准的传播,将其变为成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维系大批受众,维持发展所必需的忠诚度。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随时做到以学习内容为中心,根据学习者学习特征,将教师的教学组织过程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行为有效结合,使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表面的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变革,而是要在理论上寻找摸索到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实践进行论证、反思和修改,从而解决“怎样有效参与”的问题。本教学方案分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建设好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主动学习,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和讨论,从更深层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理论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合理、及时的实践教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完成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意义建构。

作者单位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标签:;  ;  ;  ;  ;  ;  ;  ;  ;  

运动健身APP的媒体等同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