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_长效机制论文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_长效机制论文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长效机制论文,作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2)03-0149-06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则是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战略工程。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就是形成一种良性的机制,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目的是为了使整个领导干部群体形成良好的作风。领导干部形成良好的作风,必然推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落实,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形成了很好的经验传统。这些历史经验,对研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大有裨益。

1.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牺牲、奋斗、创新、进取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秉承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也都是客观实践的要求,都是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创造出来的作风。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树立的八个方面的作风,本身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作风固化下来、坚持下来。

2.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不断扬弃的过程。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优良作风和不正之风总是并存的,这既是矛盾的哲学问题,又是历史经历过的不争的事实。在土地革命时期,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歪风对革命事业危害很大,一度发生“左”倾教条主义把红色革命地区丧失殆尽的惨痛教训,而坚持一切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思想和作风也因此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普遍的“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同时,系统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出了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在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同时,开展了“三反”和整党等运动。“文革”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假、大、空”,宗派主义,家长制,封建专断,“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乱抓辫子”等各种歪风邪气产生,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风建设主要针对祛除这些歪风邪气。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全面总结和概括了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和不良作风,从坚持和反对两个角度来加强作风建设。历史证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扶正祛邪并举,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3.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此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强调思想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强调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则突出表现为加强执政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作风方面的制度建设等。而在“文革”时期,以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来解决党的执政面临的问题,偏离了党执政应该进行的中心工作,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历史证明,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只有围绕党同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才能够准确地找准作风建设的内容和着力点,只有服从服务于中心任务,才能够不干扰中心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塑形、保障、引领等作用。

4.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历史证明,领导干部作风好坏与否,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民群众;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否真正有成效,核心问题是能否真正树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5.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注意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作风。不论是通过政治工作队伍加强军队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展党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创办党校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再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整党整风运动,都是从教育入手,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促进领导干部优良作风的养成。十六大以来,更是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大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不单单依靠教育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而且也十分注重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和监督工作。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都颁布了有关廉政作风方面的政策和条令。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更加把制度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颁布了大量有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规范,同时,注重通过立法机关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这些都为开展有效的监督提供了依据。中国共产党以通过恢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标志,着重建立健全了各项监督机制,目前已经发展为包含党内监督、权力机关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完善的监督体系和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和更加持久的动力。

6.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当前党长期执政的状况容易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全国政权,调动人、财、物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执政前无法比拟的。大批党员干部担任了领导职务,手中都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警惕、不警觉,一些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在巩固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特别是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容易导致见利忘义、奢靡之风蔓延。

二、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虽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形成了许多管用的经验,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当前领导干部作风依然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警惕、不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极大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进而危害党的事业。只有认识和发现这些问题及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对策,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

1.宗旨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逐渐淡漠,宗旨意识日趋消退。这些领导干部惯以管理者和领导者自居,对群众的热切愿望和合理诉求消极抵制、敷衍塞责,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不关心、不解决,甚至以统治阶级的思维方式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恣意采用强制措施,随意侵害群众利益。湖北省委党校舒艾香教授于2009年6—12月就“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在某省党政领导干部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调查和个别访谈,收回的49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2/3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不牢。其中,有13%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动摇;有51%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有3%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已经淡忘了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有8%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表现较差。①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发生后,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干部被免职。宜黄县一名干部却投书媒体为领导辩护,称“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过高和过低估计农民的觉悟都是不对的,都会犯主观主义错误。农民的任何要求都支持,貌似占据道德制高点,实则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最终还会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引起舆论哗然。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由此可见一斑。

2.形式主义过多。一些领导干部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实际情况,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只惟上、不惟实,报喜不报忧,报多不报少,在数字上做文章,无限拔高、夸大成绩、抬高身价,掩盖矛盾和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②,提出了领导干部在何种情况会修改真实数据的问题,参与调查的337人中有129人选择了“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占34.2%,居最高比例(其他依次是:“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争议”102人,占27.1%;“为了工作计划的需要”91人,占24.1%;“为了符合社会的舆论需要”55人,占14.6%),调查充分说明这种“只惟上、不惟实”的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检查评比、总结汇报,成了其大部分工作,耗费大量精力,浪费大量资源。安徽省社科院对90名科级、处级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于机关最不满意的做法,“发文多”和“向下布置任务多,解决实际困难少”并列第一,各占56.7%,其余依次为“布置工作只讲形式,不重效果”,“会议多”,“组织评比、检查,达标活动多,办实事少”,“报刊、杂志征订任务重”,“办班多”,“收费项目多”。③形式主义的极端,便是弄虚作假。一些领导干部贪图虚名,不干实事,不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和轰动效应,热衷于短期行为,千方百计制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3.工作懒惰、飘浮。一些领导干部整天琢磨进步、提拔,对待工作得过且过,不愿意挑重担,不愿意开拓进取,工作浮在上面,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作系统、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下去调研时热衷于前呼后拥,接风饯行,仅仅听取下级的汇报、参观安排的典型,最后回来再抄抄搬搬、堆砌材料,形成所谓的决策。在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组织牵头的一项调查中,41.1%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干部下基层作风飘浮、走马观花,考察仅仅蜻蜓点水,不能真正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分忧解难。④而工作懒散、漂浮极易造成不从实际出发,胡乱指挥,拍脑袋决策,想当然办事,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市一个人口8万的山区,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2000万元。但是,时任县委书记黄文盲目决策,要建一座装机容量92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预计投资达100亿元。2006年国家发改委还没立项,泸定县就开始举全县之力进行移民和前期施工,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和集体上访,最终于2007年初引发群体性事件。

4.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到位。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显示,2002—2007年全国共有524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被查处,其中大多数都有权力过于集中、民主作风差等共同特点。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够充分理解民主集中制,惟我独尊,搞家长制、一言堂,重大问题、重要决策不与班子成员商量,把集体领导当陪衬,个人说了算,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因巨额贪污落马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原副区长闫永喜,作风就十分霸道,独断专行。据群众讲:“闫永喜当永定镇党委书记时,曾给新任的村两委班子培训,他公开地说,别看你们是群众选出来的,我让你们下,你们就得下。”⑤在实践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和注意,即假借民主集中制之名,行独断专行之实,形式上也召开会议、也个别酝酿,但通过一些手段,使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变了味,根本达不到民主集中制应有的效果。比如,在开会讨论时,“一把手”带头表态,或者用神情、语言暗示其他班子成员,影响其他成员的意见。再比如,个别酝酿时,“一把手”通过事先沟通、个别接触、打好招呼等方式把决策意图渗透出去,然后用开会讨论的形式使其“合法化”。对此,我们专门进行了调查。我们调查中设计的问题是:“作为一把手,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时,对于一项重要方案进行讨论,这个方案您很满意,也有利于本单位工作的开展,并有可能出成绩。您在开会讨论时如何做?”其中有188人选择先让方案承办人说明方案的情况,注意听取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占49.9%;但同时有189人选择“在开会时,详细介绍这个方案的优点”(42人,占11.1%),“在方案承办人说明方案的情况后,自己带头表态”(55人,占14.6%),“在开会前,先和其他领导成员沟通,说明情况”(92人,占24.4%),这三种方式比例总和过了半数。可见,大部分领导干部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意图,民主集中制发挥得不够。

5.贪图奢靡享乐。一些领导干部贪图享受,追求高消费,明显超出了其个人的工作收入,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张恩照热衷于打高尔夫球,每打一个球就3美元,如此昂贵,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这些钱不用自己掏腰包,要么是商家“赞助”,要么是公款。贪图享受与生活情趣匮乏相伴而生。在我们的调查中,领导干部业余生活中,看电视、上网的占49.3%,找朋友打牌、喝酒应酬的占40%,而读书和健身等的却仅占9.5%。这表明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业余生活单调、忙于应酬,工作之余没有更加积极、健康的爱好和兴趣。而贪图享乐、生活情趣匮乏非常容易导致生活糜烂。网络上曝出的河南省汝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田汉文“艳照门”、成都青羊区教育局党委办公室主任“微博调情”、广东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主任“网上裸聊”,这些生活糜烂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领导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原因。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究其思想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4.9%的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是当前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这一比例虽然不大,但需高度重视。舒艾香教授的调查显示问题更加严峻,共产主义理想动摇的占32%,不相信共产主义的占5%,认为目前领导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的占14%。

2.素质能力原因。一是不注重党性修养,党员意识淡薄,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讲物质、讲条件、讲待遇,不顾全大局,只看局部,不看长远,只顾眼前。二是道德修身不足,不能静心,不能释怀,宽于待己、严于律人,做人做事双重标准。对待金钱、物质利益等诱惑,不能独善其身,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难以保持宠辱不惊、清心寡欲的状态。三是素质能力低下,不能精通自己所负责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行指导内行;缺乏应有的领导和管理知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差,不能够对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驾轻就熟,不谙干部职工心理和思想动态。

3.历史原因。一是封建糟粕思想作祟。中庸思想助长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摊子、混日子、保帽子”的观念,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官贵民贱”的封建“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封建专制思想、不重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依然存在,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宗法、人情观念难以去除,导致“团团”、“圈圈”。二是集权思维依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大权在握,要求下属无条件服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赢得主动、取得成效,因此助长了“家长制”、“一言堂”、粗暴专断的作风。

4.现实原因。首先是长期执政的影响。作为党长期执政的代表,一些领导干部逐渐懒惰起来,不思进取,脱离群众,滋长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其次,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定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个别领导干部不甘于物质上的清苦,逐渐产生失衡的心理,为了补偿失衡,便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一些领导干部受此影响,产生了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错觉,将手中的权力当作换取各种利益的“筹码”。第三,社会环境复杂的影响。当前,社会浮躁心理普遍,追求奢华、追求轰动效应、弄虚作假,一些领导干部受此影响,不能安心踏实工作。而见利忘义的行为被认为是有本事,无私奉献被称作“作秀”、“傻缺”,面对道德水准的滑坡,一些领导干部随波逐流了。第四,反马克思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各种思潮影响很大,所谓的“普世价值”很有市场,西方敌对势力依然把拉拢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失败”的论调,这都导致部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模糊了价值标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5.制度原因。制度缺失、不完善、不配套、执行不力等是造成领导干部作风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制度设计还不够细化。一些制度一般性规定多,具体要求少;弹性的多,刚性的少;原则性的多,操作性强的少。二是在管理监督上,目前还没有真正将领导干部的作风放在监督环节之中,同级纪委监督、逆向监督实际上难以奏效,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真正开展。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又处于松散状态,难以真正了解情况,监督无的放矢。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也以“帮忙不添乱”为原则,发挥作用有限。三是在责任追究上,还没有形成很好的举措。虽然2009年两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和细则,导致难以追责。

三、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所谓长效机制,是指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模式持久运行,保证某项工作或任务顺利开展或者完成的机制。构建长效机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制度规范,二是行为主体,三是运行保障。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就是建立一整套驱邪扶正的制度规范,通过公开、监督、评价、教育、奖惩等各项运行保障措施,使得党员领导干部、党组织等主体在这个制度框架下规范地、积极地行为,不断促使领导干部作风改善并发扬光大。

(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

1.处理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内外关系。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在循环的机制。在这个长效机制之外,整个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建设情况以及党领导整个事业即整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情况都会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产生影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关键之关键,对于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就应该根据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定位,注意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相协调、相配合,注重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吸收进来;注意紧紧围绕党领导的各项事业进行,不能够喧宾夺主,不能够与中心工作相分离或者摒弃中心工作而片面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注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不断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作出调整,例如适应整个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来发展党内民主、根据市场经济建设程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2.充分继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传统和经验。在理念上,继承坚持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传统,始终把学习作为改造领导干部自身的重要途径,始终围绕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在方法上,始终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加强思想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团结协作的重要武器,继承根据整个党的作风情况,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党整风的方式方法,继承经常深入调查研究的传统,使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科学决策的方法。在制度上,坚持党成立以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主集中制,继承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继承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3.将标本兼治作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针对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这是治标。针对宗旨意识淡化问题,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又要在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决定性的影响;在科学决策方面,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加大群众公认的力度;在服务群众方面,全面推行行政服务中心,增加为群众办事的透明度等。针对形式主义过多的问题,建立重大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征求群众专家意见,将评估反馈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时的重要参考。针对工作懒散、漂浮问题,建立行政效能投诉机制,扩大群众投诉的渠道,形成群众监督的浓厚氛围;建立办事责任制度,明确具体任务和事项的责任人和办理时限等。针对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到位问题,明确规定会议决定的事项、过程、参与人及其意见、结论等内容,应当完整、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查,同时建立重要会议录音录像制度,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会议进行录音录像并存档备查。针对贪图享乐、情趣匮乏问题,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引导领导干部修身养性,建立领导干部外出、应酬报告制度;加大对高档酒店等消费场所的监控,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监督。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原因着手解决,这是治本。针对思想和素质等主观原因,主要注重运用学习、教育和各种潜移默化的手段,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针对历史和现实等客观原因,主要从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手。针对制度原因,根本上就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并保证制度得以严格执行和遵守,要建立作风好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作风在考核干部中的比重,树立以德为主的用人导向。

(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成要素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只有制度本身体现所要追求的价值,才能真正保证按照该制度规范而行为的后果是实现该价值。在思想作风方面,通过建立集全党性自我分析制度、党员意识培养制度、经常性教育制度、交心谈话制度,使领导干部最终能够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根本观念;在学风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理论学习领导责任制度、调查研究和蹲点调研制度、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学习承诺制度、述学制度和学习成果转化制度等,促使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用科学理论;在工作作风方面,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公开承诺办实事制度、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治庸治懒治散制度、工作落实督办制度等,实现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勉尽责、依法办事、审慎用权、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等价值目标;在领导作风方面,通过坚持和健全党的各级委员会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和严格执行各项纪律,确保令行禁止,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等,营造发扬民主、团结共事、战斗有力的局面;在生活方面,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净化社交圈制度、领导干部参加社会活动报告制度等,确保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勤俭节约、健康向上。

2.增强各类主体参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是封闭的系统,需要各种主体共同努力,参与其中。这里的主体,就是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中起到推动、履行、实施、监督作用的个人和组织,包括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和干部、群众、新闻媒体、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等。一是要充分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党员行使这些权利,可以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制约,对领导干部优良作风的形成起推动作用。二是要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运行。领导干部享有决策权、干部人事权、组织协调权等职权,只有妥善地行使职权,制度才能得到遵循,长效机制才得以运行。领导干部中,“一把手”的权力非常大,最突出地表现为其具有的决策权和干部人事权更具有“一锤定音”、“说了算”的效力。针对“一把手”的权力问题,可以通过让“一把手”在负总责前提下,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所有工作承担严格的连带责任,使其在运用权力和履行职责时必须考虑连带责任的后果,因此,促使其尽量按照制度设定的规范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同时规范“一把手”权力行使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将规范和程序公布,形成一种被公众特别是干部职工监督的氛围。三是党组织积极履行好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的领导、监督和管理职责。党组织要加大作风建设有关制度的制定、开展和监督力度,特别是要有效地监督领导干部作风状况,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养、服务、教育、管理等工作。四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权力。

3.完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运行保障体系。领导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除了具有完善的制度,使主体得以规范其行为外,还需要具备教育、监督、公开、奖惩、评价等运行保障要素。这些运行保障要素能使制度不遭破坏,让主体更加自觉地行为,构建成完整的保障体系。一是监督要素。监督是保证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内容,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的十种党内监督的制度得到执行和遵守。同时,要构建上级机关、专门监督机关、同级党委的监督和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的大监督格局。二是公开要素。制度必须公开,让党员都知晓,才能得到遵循,监督也才能够有基础。同时,党员具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职责,党组织应该怎样运行,党务工作者应该如何工作,领导班子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长效机制中的各项制度具有哪些程序,如何启动,如何监督,都需要公开,使广大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同时,要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三是评价要素。对领导作风建设中各个主体是否发挥作用,可以通过考核来评价。要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等重要依据。考核要注重群众公论的作用和道德的主导作用。四是教育要素。要完善领导干部的学习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总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五是奖惩要素。制度要想被遵循,奖励和惩处措施则必不可少。只有奖励那些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出色完成各项工作的领导干部,惩处那些执行制度时打折扣、违反制度的领导干部,从心理上进行激励和震慑,在行为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制度被很好地遵守。

注释:

①参见舒艾香《对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载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②在笔者参与的由王炳林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北京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组专门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377名北京市机关干部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所用调查数据,如无特别标注,皆出于该调查结果。

③安徽省社科院马列课题组《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问题研究——以省直机关作风为例》,载于《理论建设》2008年第2期。

④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宁波市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调研报告》。

⑤《巨贪副区长的拆迁“致富经”》,载于2011年2月28日《新京报》。

标签:;  ;  ;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_长效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