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教学与教师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模式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的时代,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出,且有意无意地被某些机构、领导、媒体所神化。近几年来,某校为打造自己的课改神话,模仿杜郎口教学模式推出了“一三六”模式。即一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三特点:自主、开放、高效。六环节:学前反馈、目标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并宣称:“我们学校打造的‘一三六’教学模式已经取得卓越的教学成效。我们不需要名师!即使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经过我们短暂培训,使用‘一三六’教学模式,照样能获得一流的教学成绩。”真有这样优异的课堂教学模式吗?这里,至少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成绩才是一流的教学成绩?该校一流的教学成绩真的是靠“一三六”教学模式获得的吗?刚毕业的大学生运用“一三六”教学模式授课真能取得一流的教学成绩?其授课效果超过真正的名师?这里,我并不想评价“一三六”教学模式的得失,也不想讨论什么样的教学成绩才算一流的教学成绩,我仅想以该校拥有近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所执教的“宋元的科学技术”为例,说明模式教学与教师素养的关系,供同仁思考与借鉴。 一、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设计与教师素养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实际上,无论承认与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教学“套路”,即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又不能没有模式,尤其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而言,没有模式就没有相应的教学流程与规则,课堂教学很可能变得无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但有令人称颂的教学模式,是否意味着课堂教学就一定高效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模式与教师个性、教学艺术、学科特点的张扬相辅相成”。①“教育给予生命主体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②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而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因此,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设计无疑折射着教师的素养,也深刻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点,我们是能在“宋元的科学技术”导学案中找到确证的。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自主学习,简述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发明、发展和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2.能通过合作探究,简要分析宋元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③ 怎样设计历史课程学习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审视该教师的“学习目标”设计,我们自然不难发现它是没有达到上述设计要求的。 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要求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审视该教师的“学习目标”设计,似乎又超越了“课标”基本教学要求。要知道,“简要分析宋元科学技术的特点”的教学要求是很高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何为特点”,“需要运用哪些材料、方法,才能分析出宋元科学技术的特点”。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绝非易事。有意思的是,该教师虽然在“学习目标”中提出了这一学习要求,但无论是“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还是实际课堂教学,都没有触及这一“学习目标”,学生也没有向教师质疑或咨询过这一“学习目标”。于是,“简要分析宋元科学技术的特点”就成了摆设。我们必须明白:“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挥棒,它是导学案编写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在导学案编写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导学案编写中,绝不能照抄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或课程标准,把学习目标当做‘摆设’或应付检查的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才能使导学案教学有的放矢,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④ 【体验学习】 一、初学浅知 1.自主学习,完成下面表格。 2.我补充、我质疑、我收获。 二、合作探究(为一道关于四大发明传播、影响的材料解析题。因后面还会论及,具体内容此略)。 【课后精练】 内容包括五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解析题(具体内容此略)。 【拓展链接】 内容为“炼丹术和火药”(具体内容此略)。 【学后反思】(略)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以上“导学案”设计,虽然谈不上新颖,但教师将教学内容表格化、问题化,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潜移化,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三六”教学模式的理念。但也毋庸置疑,或因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导学案中的表格设计存在不少缺陷。如以“填空”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虽然有利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形式过于呆板,其作用仅限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关史实和结论。从命题技术来说,填空题“必须通过题干、题问对答案作明确的限制,使答案尽可能唯一”。⑤严格地说,“用于”“影响”“意义”之后的填空,答案是多样的,教师以教科书中的表述作为唯一答案,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素养 教学模式的建立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沟通、合作、对话等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再好的教学模式,也需要通过师生具体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评价者,其自身素养必然影响教学模式的实施效率,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如果说,“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学前反馈、目标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等环节为教师组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一定的理念、方法和流程基础。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促进与评价者,其历史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1:学生的自主质疑——中国为何没有发现新大陆? 生:我国在宋朝就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为什么就没有发现新大陆呢? 师:因为,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思想保守和相信宗教迷信,缺乏进取精神。 从教师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这一质疑显然超出教师的课前预设,也显示了该教师历史专业知识与思维能力的不足,缺乏应变能力。从历史专业角度看,该教师的回应中至少无法正确解释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宋元时期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如果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中国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原因,实在是太荒谬、太滑稽了。要知道,宋元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科学发现的高峰,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二,最早从事新航路开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恰恰不是西欧当时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最好的国家,而是一个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受教会蛊惑,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其他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实际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是一种偶然,是他致力于开辟从欧洲到东方航路的副产品。 例2:导学案预设——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材料2: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有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问:材料2中,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生1组:说明了西欧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发明。说明了我国思想被钳制而落后,中国不会利用科学技术。 生2组:说明了当时中国人思想的落后,闭塞不开放的社会造成人民没有开发的重要思想,没有创新精神。 生3组:说明当时中国后期是封闭的,统治者也未发掘科学发明的更多作用。 生4组:说明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封建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人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师点评:同学们讨论出来的成果不错,历史确实如此。 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看,该导学案的预设,课堂中学生的讨论、展示、交流与教师点评,至少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材料中鲁迅先生对火药、罗盘针、鸦片的评述是有特定语境的,即“电的利弊”,它不是鲁迅对中国四大发明全面、科学、专业的评价。教师利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与西欧社会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学生认知偏激。实际上,学生讨论展示的“成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其次,导学案所预设的问题时间指向模糊。“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这里的中国,是古代中国?还是近代中国?抑或是整个中国历史?“时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工具,还是作为史学的方法或是视角,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时间的历史”。“当我们利用线性的时间将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时,就呈现出一种因果关系,前事为后事之因,后事为前事之果”。⑥离开了具体时间,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就难以理解与评析。最后,教师因历史学科素养不足,不能洞察学生展示与交流中存在的诸多历史思维科学性问题,并予以及时纠正,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1组的“说明了我国思想被钳制而落后,中国不会利用科学技术”,以及学生2、4组的见解,都有待教师正确引导与评析,而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就能了事的。 例3:导学案预设——有人说:“假如四大发明没有传到欧洲,尤其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入,也许就不会有近代中国的屈辱,也不会令今天的欧洲比中国强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1组:我不同意,从材料2可以看出,是中国人自己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 生2组:不同意。闭关自守只能经济落后,封闭有时并不是好的方法。在某一时间欧洲有武器,或者更厉害。中国却没有更好地利用火药。世界军事都是互相促进的。 生3组:不否认。发明是一直进步的,中国近代屈辱史与现代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与区别(注:学生原回答如此,不通,亦不解)。 生4组:不同意。我认为,欧洲也可以产生四大发明,并且人与人之间的进步是需要共同完成的。一个文明需要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相促进社会的进步。 师点评:同学们思维活跃,对问题理解正确,值得表扬。 本导学案预设,学生讨论、展示与交流,教师的点评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问题设计违背了历史教学常识和学生认识规律。“宋元的科学技术”属于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而导学案预设的问题却涉及欧洲近现代历史,学生在不知晓欧洲近现代史的条件下,自然无法正确谈论对“问题”的想法,也无法利用欧洲近现代历史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点评。本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围绕导学案中的“假设”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具体历史环境、站在当时的人,也就是唯物史观所要求的“现实的人”的角度来理解历史,同时享受到历史研究的乐趣。但历史想象,必须以史实为基础,必须符合特定的历史情境,脱离了历史的真实胡乱想象与虚拟是极其有害的。故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想象,必须慎重。当学生因缺乏史实依托而不能进行正确历史想象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或向学生提供相关史实,或利用语言向学生叙述相关历史知识等。应积极创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更确切地说,他得到的是学生的无知。”⑦ 总之,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仅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拥有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丰厚的历史学识,精湛灵活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①吴中民:《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②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③说明:凡本文楷体字内容,均摘自该教师设计的《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或课堂教学记录。该导学案设计所依托的教材为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三六”教学模式日常教学时间为60分钟。 ④逄凌晖:《教师如何写导学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9-30页。 ⑤聂幼犁等主编:《现代考试基础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9页。 ⑥俞金尧:《时间与历史学》,《文汇报——每周讲演·文汇学人》,2012年12月3日。 ⑦[苏]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16页。模式教学与教师素养_导学案论文
模式教学与教师素养_导学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