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 研究针对性气道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排痰效果及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气道护理。对比患者每日排痰次数、排痰量、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VAP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每日排痰次数、排痰量、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VAP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20.9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气道护理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排痰情况,并减少VAP发生,保证患者身体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对性气道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排痰效果;相关性肺炎
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一种危急病症,具有病情复杂、变化较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且由于患者往往处于昏迷状态,使治疗颇具难度[1]。患者受创后,身体机能及全身抵抗能力均处于严重衰退期,并处于高耗能状态,且呼吸道极易因痰液堆积或无法正常排出而出现感染,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故而有必要对其实施护理,是呼吸道分泌物顺利排出,保持患者呼吸处于通畅状态,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选取8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其中43例患者采用针对性气道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4±1.4)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2.5±1.3)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测确诊为颅脑损伤;(2)有明确颅脑外伤病史;(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2)预计生存期<7d者;(3)合并肢体残缺者;(4)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医嘱依次实施人工扣背、开放式按需吸痰处理,如患者出现突发状态,则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保证患者身体状态。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气道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机械振动排痰。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取侧卧位,采用排痰仪将患者肺底部位置缓缓移动,促使淤积在肺内部或毛细血管内的痰液振落,并逐渐随着叩击振动动作流向大支气管,排痰的同时对患者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排痰后要求患者继续保持侧卧体位,15min后可自行活动,每日排痰3-4次,每次10min;(2)密闭式吸痰。给予10%-20%的氧气浓度,保持80-100mmHg的负压,使用无菌T型密闭管连接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插入气管导管深度,避免对患者气道黏膜造成损伤,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连续操作不得超过3次,吸痰结束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气管壁进行冲洗,避免菌落造成感染;(3)体位护理及雾化吸入。要求患者平时多保持半坐卧位,使胸部长期处于扩张状态,床头可适当抬高,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对部分痰液黏稠者,可适当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氧流量为6L/min,雾化吸入后可轻轻排背辅助痰液排出。
1.4 研究指标
对比患者每日排痰次数、排痰量、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VAP发生率。
1.5 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 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 时,用校正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痰次数、排痰量、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对比
观察组每日排痰次数、排痰量、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排痰次数、排痰量、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对比(x±s)
2.2 VAP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VAP发生率2.33%(1/43)低于对照组20.93%(9/4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45,P=0.019)。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在临床中占据全身创伤发生率的第二位,当死亡率却占据首位。据不完全调查指出[2],我国每年大约有近60万人发生颅脑损伤,死亡人数占据16.67%,成为继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之后的第四位死因。重症颅脑损伤的判定标准如下:(1)受创后昏迷时间≥12h,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次昏迷;(2)经临床诊断有明显神经系统受损特征;(3)患者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均有明显变化,与常人有明显差异;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多数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在建立人工气道之后,对部分上呼吸道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气道护理,帮助患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避免呼吸受阻而出现死亡。针对性气道护理是基于传统气道护理基础上做出的提升,通过实施机械振动排痰、密闭式吸痰、体位护理及雾化吸入等方式进行干预,在有效排痰的同时,保证患者呼吸状态,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风险[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气道护理后排痰次数、排痰量等排痰效果及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仅有(2.33%),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采用针对性气道护理可有效提升排痰效果,促使患者积极排痰,减少VAP发生的可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晴,杨伟红.脑电图分级标准判断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比较[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6,23(2):87-89.
[2]吴浩.CT环池变化与颅脑损伤的预后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2):110-113.
[3]孙佳.针对性气道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排痰效果及VAP发生率的影响[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11):00042-00042.
论文作者:周亚梅 陈淑惠 张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气道论文; 氧分压论文; 发生率论文; 重症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