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村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论文

农民、农村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论文

农民、农村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

朱天济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 南昌 330088)

[摘 要] 农民与农村脱贫、全面小康的可持续性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实现农民与农村脱贫不返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农民、农村生活方式要因时而转变,农村产业方式要不断演进、创新,农民主体要增强因市场而进行经济活动的理念,国家扶贫、助农、支农政策要接续发展。

[关键词] 农民;农村;脱贫;全面小康;可持续性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便是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庄严的政治承诺,更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习近平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农村的全面脱贫奔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1]。党为实现全面小康这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神圣使命,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截至目前,“两不愁、三保障”已基本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当然,农民、农村的脱贫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而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也应予以注重,这样农民、农村的脱贫奔小康才是可持续的。为保证农民、农村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可持续性,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针铁矿能够对重金属离子发生吸附作用,是由于针铁矿表面具有多种活性羟基结构,这些羟基能够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为进一步表征针铁矿的表面羟基化程度,对针铁矿样品进行酸碱滴定,滴定结果如图8所示。

1 农民、农村生活方式要因时而转变

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截至目前,农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甚至有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较可观。但是,农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消费却又使农民、农村只能获得短暂的“富裕”。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农村地域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农民的消费理念集中表现在攀比消费和纯粹生活性消费(不重视生产性消费)2个方面,致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资金没有运用到发展生产力的路径上,农民、农村致富奔小康就没有比较扎实的根基,因而也就不可持续。比如,当下村子里盖房、到集镇甚至到县城买房是农民最大的攀比消费和纯粹生活性消费项目,几乎所有的农民都会倾其所有而为之,倘不如此,农民就认为自己在村里没有地位、没有面子。加之农民在外务工常见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在村子盖高大上的楼房的欲望。现在农村愈演愈烈的“无房不娶、无房不嫁”的社会世俗也是助推农民在房屋上大量消费的外在客观原因。楼房方面的攀比消费会使农民大量的活资金变成死资产,而且绝大部分是贬值的死资产。所以,楼房方面的攀比消费严重影响着农民、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同时,农村嫁娶彩礼数量也是与日俱增,这也是制约农民、农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资金因素之一。

另外,纯粹生活性消费理念也必须予以重视。在农村,农民的习惯性消费方式基本上是为消费而消费,缺乏生产性消费理念,也就是生产建设性投资理念不足。比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基本上用于购置比较高档的家居用品和一部分生活必需品。在农村,原本很大一部分生活必需品可以通过农民自身生产来满足需求,但农民外出务工回乡之后并不愿意从事此种生产劳动,而是到城里去购买,正所谓“见怪不怪,乡下人吃城里菜”。农民还有一个重要的纯粹性生活消费就是家家户户竞相购买小汽车,其原因主要如下:①攀比风尚的影响;②历时十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得现在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大有改善(如村村通水泥路),为农民购买小汽车提供了便利条件;③继家电下乡政策之后的小汽车下乡政策,直接刺激了农民购买小汽车的欲望和冲动。农民大部分是以贷款方式购买小汽车,这不仅消费了农民手中既有的资金,而且提前消费了农民未来一部分可支配的资金。就广大农村约有5亿农民来讲,农村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家电下乡、小汽车下乡对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但同时又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长远来说,对农民、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持续性影响很大。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产业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特点表现如下:金融主体、信息主体、商业主体、科技主体等产业主体纷纷涌入农村产业,产业主体多样化,再不是单一的农民主体。自国家实施“农业产业园”政策以来,农村产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是多种产业融合发展。这种产业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实施“五个一批”之一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起着重大作用。

农村必须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制度创新,吸引各种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国家创建农业产业园的政策,加强产业的横向联系、纵向延伸,以新的生产、经营理念,适度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创新,提高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同时,不能让农民游离于产业之外,而要使其以多种形式融入产业中,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2 农村产业方式要不断演进、创新

在农村脱贫、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历史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农村的现实条件是最重要的物体基础,农村的产业是最重要的载体。现在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通过总结近几年的学术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思维向度、行为向度、情感向度和个性向度。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比是一种更为综合的能力,后者更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技能的向度或称为行为能力(人们之间交往沟通的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涉及面要广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的研究基于对学生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前,农村产业的特点是农民产业主体占绝大多数,产业类型主要为种养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除极少数产业形成了规模或龙头产业外,大部分为小规模和分散经营产业,低技术、传统性产业占主体。

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包括心理的适应、教育和学习节奏的适应,以及学科专业的适应等等[4]。然而,据心理反馈了解:学生所学专业有的是父母选的,有的只是看着专业名称,感觉有兴趣便选了,他们其实并不清楚所选专业主要涉及哪些领域,将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前景是怎样的。于是,对所选专业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在专业课听讲出现问题时,滋生专业认同问题。课堂上当问及同学们“现在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不少同学的回答是“不知道是否真的喜欢现在所学专业,不知道现在所学专业在将来找工作时是否有用”,明显缺乏专业认同感。

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幸福,是党的重要使命和初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府从1986年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小组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以及习近平对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部署与安排,还有党和国家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均充分体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中国的脱贫才有了强大的外部支撑,脱贫取得了举世辉煌的成就。

所以,农民必须摒弃不适宜的生活方式——使纯粹生活性消费适度,让攀比竞争性消费刹车,让自己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

3 农民主体要增强因市场而进行经济活动的理念

全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农村自然也包含于其中,农民的脱贫、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与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在信息化的今天,农民要有高度的市场理念,密切关注市场行情,理性预测市场走向,比较合理地解决好“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这个总体性问题。其次,要关注机会成本,不能开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生产经营活动。再次,要有竞争和合作理念,其中直接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竞争是农产品竞争和服务产品竞争。农产品和服务产品都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农民要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要不断推出生态、优美、价廉、特色鲜明的服务产品,以增强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竞争力是其竞争的结果,因此,在其生产的过程中要从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和信息等方面注重合作,农民在生产农产品和服务产品时要辩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最后,要有市场营销理念。当前农民主体市场意识不足的重要体现便是市场营销理念缺乏。农民主体可以通过多种网络信息平台推销产品,如电商平台、多种人际交往平台、电视台的农业频道、政府网站等。还可以通过各种特殊节假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宣传产品,打开、扩大产品销路。总之,农民要有像工业产品生产商推销产品一样推销自己的产品的市场理念。

4 国家扶贫、助农、支农政策要接续发展

农业产业是农民脱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持续性的载体。因此,农业产业要不断地演讲、创新。首先,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提升科技含量,改变农业生产产业处于出卖原材料的低价产品地位,利用科技和三业深度融合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保鲜、交易和运输,这样既能突出农业生产产业特色,又能把能获得的利益通过利用科技和产业链的延伸都尽量收入农民自己的口袋中。其次,突出农业服务产业特色,主要是农村旅游产业。现在农村都在着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业,全力打造吃、喝、玩、乐、购和住一体化旅游产业。农村的旅游产业有很多是雷同的,之所以对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基于食品安全考虑、空气质量考虑、生态环境考虑、体检农村生活考虑以及感受农村特色文化考虑。但是,随着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力度的不断提升、严格的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农村生活与文化的网络化宣传和感受等,城市居民对农村旅游消费终究会有疲软的时候,所以,农村旅游产业必须立足特色,不断创新,才能具有持续性生命力。

农民脱贫之后,助农、支农政策要持续、创新地发展,特别是加强政策的落地、实施、考核、监督,确保政策支农、助农、惠农力量不减退、效果不逊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少数农民有可能要么因病返贫,要么因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因素返贫。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原扶贫政策就应因这类返贫具体情况而接续创新性地实施、监管、考核,确保农村人人持续小康、处处持续小康、方方面面持续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农民农村脱贫后奔小康之路要平稳发展,少不了支农、助农政策体系的支撑,主要如下。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的责任体系建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支农、助农继续纳入国家总体部署和战略发展规划;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支农、助农顶层设计,继续层层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坚持协同推进下的政策体系建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构建强化政府责任、市场引导、社会协同发力下的专项支农助农、行业支农助农、社会支农助农、单位对口支农助农“四位一体”的支农助农格局。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打出支农助农的政策组合拳,突破制约农民农村发展的瓶颈。三是坚持可持续投入的体制机制体系建设。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保支农、助农可持续投入增长比例不减少。创新多元化投入主体和多样化投入方式,实现农民和其他投入主体双赢。

毋庸置疑,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已经树立了在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并得到从用户、工程商到厂商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以IP监控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市场战略的今天,很多硬件生产厂商纷纷开始重视平台软件产品的配套,或合作或自研,以提高前后端产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8-26-3

作者简介: 朱天济(1968—),男,硕士,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

标签:;  ;  ;  ;  ;  ;  

农民、农村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