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中的小船——中国中小企业出口及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船论文,发展方向论文,商海论文,中国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每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划分标准也是有一定差异的。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划分,从定性方面看,中小企业是指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小、在某一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从定量方面看,西方各国一般以就业人数、销售额、营业额、投入资本等作为衡量标准。大多数国家采用定量标准,将500人以下的企业视为中小企业,其中又将50—100人以下的企业视为小企业。
中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对大中小企业的划分,主要是按照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规模,并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对企业从业人数和销售额并没有严格要求,这是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目前中国的企业划类标准仍是执行1988年国家经委制定的标准,主要针对国有工业企业,其它类型企业至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如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标准是年产钢150万吨以上、固定资产原值10亿元以上;大型钢铁企业又分大(一)和大(二)型,前者的标准是年产钢100万吨以上,后者的标准是年产钢50—100万吨;中型钢铁企业也分为中(一)和中(二)型,前者的标准是30—60万吨,后者的标准是10—30万吨;10万吨以下者为小型钢铁企业。由于中型企业又分为中(一)和中(二)两类,目前一般把中(一)划入大中型企业范围,中(二)与小企业统称为中小企业。根据上述标准,中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所有企业中占到99%以上,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门组成:(1)所有的个体工商户。中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城乡个体工商户在1995年底达到2528.5万户,其中城镇个体工商户858万户,农村个体工商户1670.5万户。(2)99.9%的城乡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1995年中国有65.5万户私营企业,其中资产在500万元以上、雇工500人以上的仅有292家;在1995年533.8万户集体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不足万户,中小型企业占99.9%左右。(3)99%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995年全国有221.9万户国有企业,23.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中小型企业占99%以上。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促进力量和重要支柱之一 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但机制灵活,投资少,富于创新,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1977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100多万个,3725亿元工业总产值。到1995年底,全国注册的制造企业达498万个(其中个体企业291万个,外商投资企业16.7万个,中小企业占99.8%),全国工业总产值达91884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和20多倍。虽然大中型企业也有很大发展,1995年产值达到30905亿元,但发展更快的则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其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
其次,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场所和主要渠道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安置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极大。企业规模越大,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吸纳每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额越多,而中小企业由于投资少,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本,它所提供或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大于大企业。如1995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862万人,比1978年增加1亿人,已经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半,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新增加的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中,75%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近年来从国营、集体企业下岗的职工,也主要从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中寻找再就业机会。
第三,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 广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大企业的垄断地位相抗衡。正是这种竞争,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开辟新市场方面,也具有大企业难以比拟的灵活性,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和繁荣。中小企业的竞争性,使它在促进我国市场发育、抓住体制转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是扩大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 在出口创汇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中小企业一方面通过向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方式实现间接出口,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产品直接出口,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5%和63.5%,1995年达到5393亿元,已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3。
第五,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和支援农业的重要力量 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改善城乡关系、支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中小企业是培养企业队伍和企业家精神的摇篮 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和自身的独立性、竞争性,促使自己不断淘汰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培养和造就了人才,壮大了企业家队伍,塑造了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出口地位
从中小企业与出口的关系上看,中国的乡镇企业(包括大量三资企业),轻工、纺织等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与出口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
①乡镇企业 中国的乡镇企业包括乡、村两级的集体企业、部分农民经营的合作企业,以及农民家庭经营的个体企业。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984年底,全国共有乡镇企业606.5万个,从业人员5208万人,企业总产值1730.7亿元。1988年底,乡镇企业发展到1888.2万个,是1983年的14倍;从业人员9545.5万人,是1983年的2.9倍;企业总产值7017.8亿元,是1983年的6.9倍;固定资产原值2099亿元,是1983年的4.4倍;利税总额892亿元,是1983年的5.1倍;工资总额963.4亿元,是1983年的5.5倍。到1991年底,乡镇企业达到1908万个,职工人数9609万人,企业总产值11621万元,利税总额1188.4亿元,工资总额1305.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385亿元。1995年底,乡镇企业达到2203万个,职工人数12861万人,企业总产值14595万元,利税总额5309亿元,工资总额438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2841亿元。乡镇企业是中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也是中小企业出口的主体。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出口逐年增多,“七五”期间出口年均增长45%,到1990年已达到462亿元,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0%以上。“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出口大幅度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63.48%。1995年乡镇企业出口总值达5395亿元,占全国的1/3以上。乡镇企业出口的大幅增长,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乡镇企业出口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出口重视的结果。1995年,中国乡镇企业中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11.8万家,比上年增加0.71万家,其中有396个企业有出口自营权。很多地区将外向型经济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突破口,不少出口企业抓住机遇,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1995年全国出口产品交货值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已达38992家,比上年增加16885家。
②加工贸易 目前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近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等),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5%。1988年,来料加工出口值达77.05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16.2%,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54.8%。1988年以后,来料加工基本上呈平衡增长态势,1988—199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5.2%,1995年来料加工出口值为206.6亿美元,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仅为28%。1988—1995年进料加工出口年均增速达35.4%,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88年的45.2%上升到72%。
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有着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了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灵活贸易政策,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沿海地区的地理、人文优势以及多数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决定着,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成为其经济发展起步的重要助推器,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三,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向中国大量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据估计,香港加工业有70%以上迁往内地,台湾相当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都已转移到内地。第四,吸收外商投资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加工贸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1992年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又进入新的高峰期,带动了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大发展,这也是推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第五,中国高关税制度和进口、出口双重管制的外贸体制使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便利性,而国内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不配套使一般贸易出口受到种种制约。第六,一般贸易政策的调整客观上对加工贸易发展起到了刺激作用。
③轻工、纺织行业 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而且已跻身于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行列。1991年,中国的棉纺锭、棉织机、丝织机、印染能力和缫丝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位,毛纺锭和麻纺锭数居世界第二位,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逐年提高。纺织产品出口创汇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3%上升到1991的31.4%。纺织品出口总量目前已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在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3.5%上升到7%以上。1980—1995年,纺织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在22%—29%之间。
轻工行业也是中国出口的重要行业,中小企业分布较广。1980年,轻工企业总数达6.9万个,工业总产值达961.3亿元,出口额达44.2亿美元;1990年,轻工企业总数达6.5万个,工业总产值达2966.4亿元,出口额达112.7亿美元;1995年,轻工企业总数达5.4万个,工业总产值达5494.2亿元;出口额达402亿美元,在轻工企业中,集体企业占80%左右。目前轻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有1200多万,形成了自行车、钟表等十多个出口拳头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30%左右。可见,中国中小企业18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小企业出口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受传统经济体制束缚最小,在比较充分的市场环境下得以发展,具有利益和市场驱动的特点;二是外向程度较高,与国际市场联系较为密切,不少中小企业建立了主要或完全面向国际市场的经营机制与结构。尽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门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要少得多,但很多中小企业在体制和对外开放上的优势,构成了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因。
问题
中小企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增加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阻碍了出口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困难和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加以探讨。
首先,中小企业自身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①规模狭小,过度分散。中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100人以内,资产规模过小,且与大企业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一定的规模和相互协作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扩大出口的重要条件。②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设备陈旧落后,只有少部分通过合资合作引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也是多数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③人才缺乏,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培训,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从而也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④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人事劳动、财务会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均缺乏严格规范。
其次,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①立法不健全。中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出口基本属于一种脱离政府指导和管理的自发行为,不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出口顺利、健康发展。②扶植政策力度不够。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些扶植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将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制定规范、系统、配套的扶植政策,中小企业出口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发展的。③体制障碍。中国目前仍实行外贸经营许可制度。根据自身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近年来加快了外贸放开经营的步伐,对部分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科研院所相继赋予了进出口经营权。目前,已有5000多家生产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全国企业总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中小企业出口要获得更大发展,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加快赋予所有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势在必行。④融资困难。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专业银行近年来正开始逐渐向商业银行转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是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外贸企业通过收购或代理出口的产品,只要结算方式可靠(如信用证贸易)、出口有保证,就能充分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对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不易获得满足。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的限制比大中型企业更为严厉。另外,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一直不大,并且主要针对大型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出口,中小企业一般争取不到。⑤发展战略不明确。中国通常没有制定完善的发展中小企业出口的计划和全国战略,现有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也往往不针对中小企业及其出口产品。⑥鼓励措施不配套。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措施,但因缺乏有效的综合配套措施而收效甚微。⑦基础设施和软硬环境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和出口商行、外贸机构建立通畅的营销渠道。⑧外贸企业对中小企业所关心的问题通常不够重视,工贸脱节现象严重,外贸代理制推行不力。⑨专门为中小企业出口服务的机构没有建立,其它服务机构的目标与中小企业的目标不够协调,而且这些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渠道不畅。⑩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经常面临信息不灵,往往不具备直接出口营销的能力,不能迅速按照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当然,中国中小企业出口也有不少有利条件:①体制转轨较快,基本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环境中运行。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从业人员较少,历史包袱较轻,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较小。②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适应性较好。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行政干预相对较少,机制灵活,能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③逐步制定了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政策。中国的国有集体企业在80年代中期以后普遍推行了承包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行了股份制试点,目前又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中国的国有小企业改革形式日趋多样化,如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以及出售等。④完善了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⑤在对外开放和合资经营上阻力较少。中国的利用外资自90年代初以来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来自港、澳、台的资本占了较大比例,这些资本多数与国内的中小企业合资经营。⑥“三来一补”等灵活政策的作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初是从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型项目开始的,今后中国仍将致力于扶植这些项目的健康发展。⑦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有利于建立平等竞争机制。⑧“九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提出在“九五”期间,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关支持政策会逐步建立。
方向及展望
中国中小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竞争,只有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自身素质,调整自身结构,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提高竞争力,从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小企业改革的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让不同经济成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方向是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进行改革、改组。城乡集体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股份制合作制,有的也可改为其它企业制度形式。私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规范的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通过上述努力,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2)健全中小企业立法。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制订中小企业政策和政府宏观管理奠定法律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为中小企业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有关城镇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专门立法以及涉及税收、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工资等方面的相关立法,这些立法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中国中小企业的立法还远不完善。当务之急是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出口促进法,明确中小企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和管理原则。同时,制定一系列配套法规,既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又为其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规范。
(3)要制定完善的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在拟定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注意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环境政策、技术政策、区域政策密切结合。
(4)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经营的有关机构。要包括政府与中小企业紧密联系的支持组织网络,半官方和民间的中小企业社团组织以及与中小企业出口有直接关系的贸易促进机构和出口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与各种组织之间的管理协调应成为发挥支持机构作用的条件与保障。
(5)要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步伐。中国已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承诺,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5年内逐步实行外贸经营权自动登记制。当前要加快生产企业赋予外贸经营权的速度,以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对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出口,也应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它们的融资及其它需要。
(7)要为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要特别注重发挥现有机构的潜力,尤其是政府驻外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信息渠道作用。要把坚持不懈地培训中小企业负责人和出口业务经营作为目前培训的重点之一,有必要向企业职工普及外经贸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要建立为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服务的咨询机构,利用专家和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进行国内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帮助。
(8)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宏观协调指导和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如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价格管理、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管理,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般政策和支持出口的政策联系起来。因为提高一般的组织功能与提高特定的出口组织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才有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产品,也才有可能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9)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专业协作与横向联合,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起走向国际市场。要加强中小企业与专业外贸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广泛推行外贸代理制扩大中小企业的间接出口。
(10)支持建立以地区或行业为单位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组织机构,发展中小企业出口基地和出口集团,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的不断提高。
(11)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和海外投资。通过海外投资方式,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带动产品出口,在中小企业与海外市场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渠道。
(12)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优势,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
(13)要加强与西方国家中小企业出口促进机构的合作。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中小企业的潜力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扩大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方面将迈出更大步伐。可以预计,“九五”末期,中国的乡镇企业出口将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其它中小企业包括私营以及个体企业的出口也将获得较快增长,全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将占到出口总额的60%—70%左右。因此,中小企业出口的前景是极其光明的。
标签:加工贸易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外贸培训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