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论文_王小瑞,刘晔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论文_王小瑞,刘晔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北京 100041)

摘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部分本科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涉及3个核心概念:转型、部分本科高校、应用型,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转型是事物存在的范式的转变,从一个范式转向另一个范式。转型是确定目标方向的一个动态发展的优化过程。大学之所以千年不衰,正是通过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适应社会需要与尊重自身逻辑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路径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人才并不是简单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本之一,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是指人本身,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等质量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和生产能力的要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被普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通过投资逐步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如何形成和培养具有较多人力资本存量和较高人力资本质量的人才迫在眉睫,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其核心体现在于融意识、情感、意识和动机于一体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能够打破成规敢于尝试的人,是善于发现、提出并且运用拥有的独特经验和技能等异质性创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人,在制度、技能、管理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创新的人才都属于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简单把理论基础知识应用于一线生产领域的人才,他们是在长期学习和反复实践过程中,在表达、管理、应用等方面形成独特能力的人才,他们善于将技术、知识和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型能力充分运用和发挥在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技术应用中。

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全面知识结构、具有超强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人际沟通技巧、具有优良职业道德和修养、具有精准实践创新能力的人。他们清楚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是种种理论的载体而是善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人才;不是仅仅具有较高智力因素的专项人才而是融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职业素质以及创新等多种能力与素养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素质全面、知识全面、应用能力强、创新精神强是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描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个性化培养

第一,从个体差异性看,一方面社会产出的丰富性、职业的多样性、技术的复杂性,需要更具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应用型高校学生之间,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第二,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而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我们强调团体智慧,重视沙龙式头脑风暴,十分重要。但这些只能起到刺激个体大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最终的思想仍然从个体大脑中产生。可见,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才能激发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交往实践正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教育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在交往中,使师生产生生命意义的共情,完成生命意义的转化。交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总是在与现实世界的交往中来实现其自身生存的。从学习来看,社会和文化是学习的资源,人在社会中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学习是在社会场景中进行的,学习具有情景性。人类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的过程,不仅是主体自觉改造物质客体,形成周围感性世界的感性活动,而且同时又是调整和改造主体间的物质交往关系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质上是交往的,实践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为重视交往实践,为个性化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人工智能导致人机协同:机器以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感知人类;图像识别技术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各类语言控制类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简单、繁琐、重复的工作由职能助手完成;覆盖从决策到运营、从生产到服务的经济活动全链条。有人据此对职业、行业的变化进行预测,提出各种职业的替代率为:教师0.4%,心理医生0.7%,艺术家3%,保姆8%,记者8.4%,演员37.4%,摄影师53.4%,工厂工程师58.3%,房产经纪人86%,前台95.6%,银行职员96.8%,会计97.6%,打字员98.5%。这些是应用型高校优化学科专业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确立培养目标时,要在学术和技能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目标是方向、动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培养目标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学术型、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较明晰,相对易于把握。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职业技术型都有关系,关系意味着在两者“之间”,“之间”表征着关系。本科应用型人才处于学术型、技术型之间,培养目标要关注两者的“交叉”。如何处理理论与技能、基础性和职业性的关系,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一所应用型高校,由于定位不同,对两者的关系处理也不同,有的可能更偏向于理论,有的可能更偏向于技能,有的相互兼顾。难在每一所大学、每个学科专业都不一样。文华学院人文学部在处理这一关系中提出:基础性为发展属性;职业性为根本属性。在中文专业培养中,创造性地提出“中文+”,即中文+文化品牌、中文+非遗管理、中文+新媒体写作、中文+中文教育。

(四)探索资源转化的路径和制度

高校是一种需要消耗稀缺性资源的机构。资源既是教育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与社会互动与交换的载体。与学术型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资源和资源结构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问题主要有:资源总量稀缺;缺少稳定多元的资源筹措渠道;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内部资源结构同质性过强;外部资源区域差异较大。

资源转化是高校获取资源的重要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源来源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家,需要向社会广泛获取资源;资源配置,无论政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要通过资源转化的方式。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所需资源。

资源转化在三维九要素中进行。三维九要素指:第一维基础性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三个要素;第二维发展性资源,包括学术、市场、政府资源三个要素;第三维衍生性资源,包括观念、文化、制度资源三个要素。资源转化在这些要素中进行。资源转化的路径主要有:(1)结合型转化———资源联合嫁接路径;(2)结构性转化———资源结构优化路径;(3)认知型转化———资源内生路径。

三、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完善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搭建实践活动平台的同时还应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瑜.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4).

[2]沈燕.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邢台学院学报,2017(12).

论文作者:王小瑞,刘晔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论文_王小瑞,刘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