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道家诗的补充_诗歌论文

敦煌道教诗歌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敦煌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汉以来的敦煌,既是以汉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字并存的丝路贸易地区,同时,又是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的多元宗教信仰的边陲。在敦煌文献里,道家文献类,竟达400余件之多。其中除有《老子》、 《庄子》、《文子》、《列子》以及其他的许多经典外,还有俗讲、诗词、题记、斋醮文、医方、符咒等类(注:见拙作《敦煌道教与斋醮诸考》《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待出)。)。这些丰富的道家文献,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道观和道士与弟子的名字,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敦煌道教发生、发展与盛衰的重要研究史料。拙作《敦煌道教与斋醮诸考》虽属全面论述敦煌道教的专文(注:见拙作《敦煌道教与斋醮诸考》《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待出)。),但是,文学部分仍然无法一一述及,而海内外学人也仅见有对变文和部分诗词的文字刊布。为此,笔者再就海内外学人忽略的敦煌道教某些诗歌作品给予补论,这样,可使读者从中窥见敦煌道教文学的丰富蕴藏,及其诗歌作品的风貌之一斑。

敦煌道教诗歌,有杂陈于道经的,如《玉晨颂》(2 首)(注:见北图8456等写卷《金真玉光八景飞经》。)、《太上众仙玄座颂》(2首)(注:见北图8456等写卷《金真玉光八景飞经》。)、《赞叹天尊品第四偈》(2首)(注:见北图8462 等写卷《太上道本通微妙经卷第十》。)等;也有单独写卷的,如《涉道诗》(18首)、《谒河上公庙》(1首)和纪游感怀与游仙题材诸作品。其例有:

(1)在P.3216写卷里,存有诗词4首。这里,兹将有题名并署名者引录之:

音意五首 女道士元演懿

秦中春望

凤城春望好,宫阙一重重。上苑云中树,年经雪后峰。落花行处遍,佳气晚来浓。喜因休明□,霓裳蹑道踪。

寄洛阳姊妹

旧叶(业)经年别,关河万里思。题诗凭□足,望月想俄(娥)眉。白发愁偏觉,乡心□□知。谁堪离乱处,掩泣向南枝。

感怀

仙府寥寥殊不传,白云尽日对沙轩。(后缺)

《音意五首》,为女道士元演懿所作。音意,谓音讯、书信之意,其作者元演懿,生平未详。《音意五首》,敦煌写卷实存二首,残一首,每首皆有诗题。一首《秦中春望》,作者既写了春天京城长安宫阙、上苑的无限美好与游乐,也写了与友人相约及学道理想实现的喜悦心情。二首《寄洛阳姊妹》,抒发了作者对于遥远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外地,有时凭着题诗方式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有时又借望月而思念姊妹们。由于经年乡愁的强烈袭击,别人虽未能知,可是,满头的白发却是明证,因此,作者便常向南方的家乡流泪不止。这些,都是作者学道他乡仍然念念不忘姊妹深情的写真。三首《感怀》,因诗残存两句,我们只能从残句中窥见:女道士修道的仙府鲜为人知,终日只能面对沙轩遥望白云而已。其诗虽仅存两句,但仍反映出了道家崇高远离人间喧嚣的超脱思想。

(2)S.76写卷里有诗二首,其中有道教诗一首:

寓止观中因抒感怀 刘廷坚

伯阳宫馆好烟霞,知换浮云几岁华。虽访灵芝身不远,未逢真诀道还赊。玉清难测无究景,金露能摧有限花。直待总抛荣辱了,始应亲近到仙家。

其诗为刘廷坚寓止观中感怀之作。诗前还有“前吉州馆驿巡官将仕郎前守常州晋陵尉”的作者官衔署名,其他生平皆未详。伯阳,为老子字名。《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云:“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李善注:“伯阳,即老子也。”由于作者是寓止观中的、且有亲身感受,所以,其诗反映的当时香火旺盛、道教风行情况和作者对于道教的崇信等,皆是作者真情流露和实录。那时作者虽然向往仙界,可是,仍有世俗荣辱的眷恋,故此诗中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暂时还不能亲近仙家的学道愿望。尽管其诗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然而却又是十分真实的,这正是其诗值得称道的地方。

(3)S.5648写卷, 既抄有佛家的《皈依三宝诗》《老僧诗》《道情诗如意园》,也抄有道家的《小游仙诗一首》:

风动药兰门半开,青童留客不教回。东峰一道白云起,且坐先生师到来。

该诗内容明白,语言浅近,既没有深奥秘藏,也没有言外之音,而是将游山主题寓于山野生活的情趣之中:道观幽静,门儿半掩半开,只有药兰被风吹动,才给沉寂仙院带来一些活力,先生来观访友不遇,却被青童热情留住。俄而一道白光从东峰升起,青童见了喜告先生:且坐片刻,仙师就回观了。可见,这首小诗是以青童为中心,不仅正面刻划了他的好客,而且也侧面烘托了道人的神通。特别是诗作者采用泯灭道俗之间隔膜的构思手法,在突出游仙神秘主题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稚气、热情而又可爱的青童形象,并使小诗成为一首极富人间生活气息的游仙诗章。

(4)S.1040写卷背面,还见有道家五言诗一首:

兴木望休黄,逍遥边赛长。青山昏白阳,秋树本来黄。秋树原无荣,鸟来何处藏。日(熾)蒲桃垂,风吹苏合香。

其诗,任半塘先生《敦煌歌辞总编》(上)里已有加标点的录文:“兴未,望休□,迢逍边塞长。青山昏自阴,秋树本来黄。秋树□无叶,鸟来何处藏。日蒲桃垂,风吹苏合香”。(见该书上海古籍版第542页)。由于原卷失题,任氏又识文多误,所以,便以为其诗是词,并拟名为《失调名·苏合香》,这样,遂淹没了其诗的本来面目。其实,该诗写卷清楚,只有两处需要校释的:赛,原卷作“賽”,不误。赛,本作“”。《广雅·释诂》一:“,安也,经传皆以塞为之,字亦变为赛”(《说文通训定声》“”条第214页);熾, 原卷作“”即“职”字,与“樴”“熾”通假。对于其诗,刘铭恕先生《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和黄永武博士《敦煌遗书最新目录》,虽然皆都正确地拟名为《五言诗一首》,可是,迄今还未引起学人们的校释和研究。这首五律,诗面上是写秋景的:兴旺的树林,转眼望着休黄;本来的青山,也在白阳中愈显昏暗。此时,边塞地区的人们,却逍遥的生活着。秋天,虽然使得树木凋零,鸟儿无处藏身,可是,它带给边地逍遥人们的,却是蒲桃(亦作“萄葡”)垂串、苏合送香的一派丰收与喜悦的景象。然而,正是由这些表面物象构成的诗底,却又蕴藏着寓托之别旨的:兴木,为兴世之木略语,乃是比喻佛祖的。《资持记》上曰:“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拯接群品。今此且据娑婆所见,诞育王中,厌世修行,降魔成佛,谓之兴世(注:见《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第1340页。)”。白阳,双关语:既写秋天阳光,又寓老子。“白”同“伯”,伯阳,老子字也。青山,这里也无法割断与林密多鹫的灵山之联想的。而“秋树原无荣,鸟来何处藏”二句,则是比喻佛灭后的诸时期的。其“树”“鸟”二物,又是释门向来以喻佛菩萨与众生的。如《开元皇帝赞〈金刚经〉》(P.2721)里的“祗树引枝承鸟语,下有金沙洗足泉”诗句和《山远公话》(S.2073)里的僧云庆的“我等如飞鸟,和尚如大树。大树今既移,遣众凄何处”的悼师偈等,都是富有说服力的例证。尤其是其诗的“青山昏白阳,秋树本来黄”的颔联诗义,更是作者以为化胡乃是历史必然的思想流露和写照。由上知之,其诗既是一首内藏作者抑佛扬道之旨的寄托作品,同时,也是一首反映会昌灭佛之后的敦煌佛道斗争的道教诗篇。

(5)S.6454《十戒经》末,亦存有一首题记诗:

此法实玄妙,免汝九祖役。是其人不受,令人与道隔。非人而取受,见世被考责。死堕三涂中,百劫悔无益。

这是一首劝人奉道修行诗篇,小诗虽然信手信口,不尚词采,可是,却具有精心构思之特点:它从奉道“免汝九祖役”和不受“令人与道隔”,以及非人“见世被考责”等正反方面,着意渲染,前后对比,这样,既使小诗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同时,也收到了劝人人道的应有效果。特别是小诗又属《十戒经》末的仄韵题记诗,这不仅是敦煌道教诗篇中新的品类,而且也为敦煌道教文学增了多样性的特色,仅此,其诗亦是值得我们十分珍视的。

敦煌道教斋醮中的一些应用文字和诗词作品,又是构成敦煌道教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其中诗词作品,除具有可“被之管弦”的音乐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神秘与信仰色彩。这里,择引的一些诗词作品可以证之。

(1 )礼十方词:这是道家斋醮活动中对于十方礼拜(也有八方礼拜的)赞词,并且还包含着念颂和叩拜两个步骤:即在斋醮礼方时,一面由专司经赞的道士念颂词,一面由斋主叩拜自搏,一方一颂一拜。礼十方,是指礼北方、东北方、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上方、下方十个方面。由于礼拜方位不同,而其赞词也是不同的。如礼下方时,就念“下方太上颂”:

三宝繁十方,亹亹空中澄。宛转随化理,一感法轮升。漠漠皦昧间,四大与时兴。空有靡不有,崔巍多山陵。太上无滞念,灭念归大乘。

——北图8456《太上智慧洞真三宝徊玄十方品章》

徊玄,一作回玄。《徊玄十方品章》,即是“十方徊玄颂”,亦即“礼十方词”。敦煌道教礼方词甚丰,并有许多写卷。这首“下方太上颂”词赞述着:道教繁育十方,行化人间,法轮升转,普渡众生。皦昧之间,四大时兴,太上还希世间众生,同归大乘。其颂语言极富表征性与形象性,既使人感到太上如临其境的教导,同时,也给信仰者能飞升仙界、同归大乘以无限的鼓舞与虔诚礼拜的力量。

(2)步虚词:又称“步虚洞章”,略称“步虚”, 原是“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行虚空所讽咏”(注:见陈国符《道教源流考》(下),中华书局版第293页。)之词的,为道家斋醮中的娱神乐章。由于唐代玄宗对于道家步虚之御教,又诏“赐编诸史册,宣示内外”(注:见《册府元龟》卷54,中华书局版第604页。), 后又列入“太乐署”供奉乐中(注:见《唐会要》卷33,转引自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中华书局版第298页。),这样,遂使步虚声韵皆已固定化。可是,敦煌道教斋醮中的《神咒步虚咏八首》(注:见北图8459《洞渊神咒斋仪》。),又与《云笈七籤》卷99和唐道士杜光庭《太上黄录斋仪》中的步虚词体不同:敦煌体每首6句,8首,凡48句;云笈体每首8句,5首,凡40句;而杜体每首有10句、12句、14句、24句的,属于长短不等的形式。以此足见,敦煌步虚词,则是更加诗化且具有三韵小律特点的。如:

其一

大道出虚无,玄朗照众生。天下化愚人,神仙起仙云。若能拔八难,此道可长生。

其三

清天供太上,三五自来遵。飞仙游三界,真贤云中吟。圣人无不憘,孰能知此心。

其六

虚无无常号,唯存志心形。天尊坐幽寘,道气因此生。智士学名教,可诸太上庭。

其八

仙人寿万劫,千载若一椿。兆年谓今有,俗子焉足论。若是神仙骨,尔乃应此心。

四首词章,都是录自敦煌《神咒步虚泳八首》的,其一、其三、其六、其八序号,也为笔者拟加。其一,说明了道教产生的本源和愿望,及其信仰者可以获得人类追求的不老长生的目的;其三,赞扬既有三辰五星所遵,又有仙人们供养的清天太上(俗以老君为太上,或云老君之师),不仅是仙人们飞行的世界,而且也为圣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天庭;其六,进一步说明了道家的一切主张都是虚无的,而其玄学奥旨也是建立于虚无认识与景仰之中的。所以,智士们学习道教则是从名教(战国时,诸子之一,以正名辨义为主,代表人物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入门的,以为这是能达太上天庭的坦途,而古之《史记太史公自序》里亦有“道家之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注:转引自《道教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版165页。)的评说;其八, 宣扬信道者享有千载万劫之寿,非是凡夫俗子可以比伦的。而具有神仙风骨的人们,是可以通晓道教玄旨而成道家仙人的。上录的这些情景交融、深寓玄理的步虚词章,尽管敦煌文献里篇什不多,但却为中国道教诗歌增添了体制多样性的作品,并使我们从中窥见了敦煌步虚词章的风貌之一斑。

(3)唱和歌:敦煌道教文献里, 还见有源于道经的仙人们的许多唱和歌。这些,也是敦煌道教诗歌的可贵作品。兹录其中的《王母歌毕,三元夫人冯双礼珠弹云敖而答歌》一节:

玉清出九天,神馆仙霞外。霄台焕嵯峨,灵夏秀蔚翳。五云兴翠华,八风散绿气。仰吟消魔咏,俯研智与慧。万真启晨景,唱期绛房会。挺颖德音子,神映乃拂沛。天岳凌空构,洞台深幽邃。游海悟井源,履真觉世秽。儛轮宴重空,筌鱼自然废。回我大椿罗,长谢朝生世。

王母击节歌,为9韵18句,系写王母驾舆相乐情景。而三元答歌,为10韵20句,是述仙人们踏云乘风,仰俯吟咏,或居凌空天岳,或居幽邃洞台,或游海悟井,或履真觉世,舞宴废筌,长谢生世诸内容。而王母击歌与三元答歌,既见于《金真玉光八景飞经》,亦见于《云笈七籤》卷96(注:转引自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下),中华书局版第1670页。)。这些唱和歌,不仅反映了道家对于游乐无为、不老长生的根本理想的追求,而且也反映了道家仙人之间唱和的风行及其歌词的迷人魅力。

(4)祭神诗:敦煌道教关涉祭神题材的文学作品亦多。 在诗歌类里,有反映祭祀敦煌本土之神的《玉女泉咏》,也有反映祭祀中原江神的《咏史超女婿》一首:

襄子临川驻马瞋,冲冠直拟贬船人。因乘妙女剑(敛)容貌,今日如何犯逆鳞?蒸尝本望烟波静,云祀交(蛟)龙有所陈。投醪只要风帆便,伤柽(牲)为祭九江神。

此诗抄于P.2762写卷背面。其背面有《夫字为首尾》诗,还有《皈依于灯下感觉》诗等10余首。《咏史超女婿》诗,是据传说以述昭君渡江故事的:昭君,湖北姊归人。今湖北、江西一带,古称九派(即“九江”)。昭君入选美女,由家乡至京,沿途有官府派人护送。当护送人员驻马江边时,便怒发冲冠地呵责船夫快靠码头。由于昭君容貌动人,遂使龙王也顿生觊觎之心,一时江面风狂浪高,吓得船主急忙祈祷水神:平时祭祀,本望烟波平静,对于咬龙亦有陈献。人们“投醪”和“伤柽(牲)”地祭祀江神,又总是希望渡江时能一帆风顺的。据说经过祈祷祭奠,江上风止浪平,昭君安然北上京都。原卷“泛”作“贬”,古通假;“妙”作“眇”,二者通用;“敛”作“剑”,二者通用;“咬”同“交”;“牲”因,音同而抄讹为“柽”。其诗题作《咏史超女婿》是指历史上超凡脱俗的女中丈夫王昭君的。襄子:战国人,楚相春申君的亲姻。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虞卿谓春申君》曰:“公孙央,功臣也;襄子,亲因也。皆不免,封近故也”(注:见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台湾新文出版公司第167页。)。诗中“襄子”, 借指家乡亲姻中的护送人员。蒸尝:本指冬秋二祭,后为祭祀代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曰:“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这首《咏史超女婿》的七律,作者僧道俗难定。而此诗的后面,还有《皈依于灯下感觉》一首五律,可以识为佚名的僧诗。这二诗都是同写昭君的,并且又是内容前后相承的姊妹诗篇。特别在后首的五律里,还深藏有作者寄托的情怀。但是,今从这首七律祭祀江神的题材内容考之,将其列为道教文学范畴而加以引录,学界或当可以理解并接受的。

敦煌道教诗歌作品,其题材内容是广泛的,而所见的形式和途径也是多样的。如:

(1)后附于道经的,有《老子化胡经玄歌第十》可为代表:

我往化胡时,头戴通天威。金紫照虚空,焰焰有光晖。胡王心旷戾,不尊我为师。吾作变通力,要之出神威。麾月使东去,须弥而西颓。足踏乾坤桥,日月左右回。天地昼暗昏,星辰互差驰。众灾竞地起,良医绝不知。胡王心怖怕,叉手向人我啼。作大慈悲教,化之渐微微。落簪去一食,右肩不着衣。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化胡今宾服,神游于紫微。

《老子化胡经》,相传为西晋道士王浮所撰。自元代被禁毁坏以后,遂失传之。今日我们见到的《老子化胡经》,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几种唐写本。《沙州文录》里,还收有署名魏□□《老子化胡经序》一篇。《老子化胡经》凡10卷,第1-9卷为经文,第10卷为玄歌。P.2004 《老子化胡经卷第十》,皆为五言诗体制,内容包括有:《化胡歌》7首(实8首)、《尹喜哀歌》5首、《太上老君玄歌》7首、 《老子十六变词》18首,凡诗38首。据逯钦立考证:“这些诗,并非王浮所撰,而是北魏人附丽的”。因此,逯氏遂将其诗38首悉皆收入自编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北魏诗卷4》(注: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88-891页。)里。《老子化胡经》中的《化胡歌》7首,是由长(36句)短(26句)不同体制组成的,250余言。上文引录的,为《化胡歌》第1首:铺叙老子西去胡天,教化奉佛胡王改信道教,并使之成为道门弟子的情景。由于《化胡歌》等等,皆为文情并茂的诗篇,所以《老子化胡经玄歌卷第十》,虽是附于道经后面的部分,可它仍是不可无视的属于敦煌道教文学范畴的诗歌类作品。

(2)存于道经的,仅以《苦神诵》为例:

太上道君出游八门,见诣地狱幽闭重槛,及三河九江刀剑树,囚徒责役死魂,流曳涂炭,无须身形,不可忍视,见之悲伤,故作《苦神诵》:

生落苦神界,轮回五道庭。九幽闭长夜,累劫无光明。刀山多剑树,毒刃互峥嵘。不见群鸟集,但闻苦魂惊。回风摇长条,哀响流寒庭。上有履山人,时刻无暂宁。饥食曲泉炭,渴饮冶火精。流曳悠途中,岂识形与名。念尔不知命,苦哉伤人情。罪福各缘生,善恶谅由心。轮回不终灭,譬声不绝音。九幽有元录,万劫自相寻。寒水无极源,长夜闭重阴。不见福德舍,但见穷鬼林。长河难避寒,苦魂攀岭吟。孤身赴绝堑,哀号落刀岭。此形非复形,痛苦伤人衿。

《苦神诵》,见于S.80写卷。原诵并序前失题,今题为笔者拟加。其诵后,题有《无上秘要卷第十》经名。《无上秘要》为道教类书,列于道藏太平部中。集诸天仙经文、威仪、戒律、科苑、修道秘要诸品,为道家秘诠宝典(注: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88-891页。)。原书凡100卷,现阙佚32卷,敦煌《无上秘要》诸抄本中,存在其宝典阙佚的84卷(P.3141)、32卷(P.2371)、29卷(P.2602)、10卷(S.80)、3卷(P.2372)等5卷。而《苦神诵》前有序言51字,后为诗诵17韵34句,主要述及道君在地狱亲见鬼魂所受刀山、毒刃、食炭、饮火、长河寒冻、长夜哀号等方面的痛苦折磨的可怖图景。可见,道教类书《无上秘要》里,还存有一些纯文学作品的成份,其中的《无上秘要卷第十》写本,就是属于道家渲染地狱苦楚的一篇感人的诗章。

(3)《诸经要略妙义》里,亦有多处赞颂诗篇:

十万天中天,三世众导师。久殖功德本,劫数难可思。一切甚深法,莫不皆受持。清净身口意,了达希微夷。忍苦救危厄,身肉饴穷饥。怨亲齐喜舍,憎爱等慈悲。福惠具圆满,结习尽无遗。超越生死界,过度三清基。妙相明玉质,奇巧昺金姿。清净真自在,长乐亨无期。方便设权教,诫谛谅不欺。能依所说行,云举立可之。汝于天尊所,勿役起狐疑。勇猛发回向,庄严道惠资。

——《众圣颂》

一切世间元始尊,无量劫中修善行。是故报得天人尊,三界十方咸恭敬。智慧圆满具功德,常乐真我妙清静。虚寂恬淡离诸有,无为湛然平且正。无形无色可瞻睹?无说无声可闻听?大慈大爱等矜怜,普观妙法如水境。七十二相金刚辉,八十一好琉璃影。随机授与良法药,等疗众生烦恼病。

——《天尊颂》(拟)

P.2467写卷的《诸经要略妙义》,是节录《玉清经》《元始天尊应变历化经《无上内秘真藏经》《太玄真一本际妙经》《太上业报因缘经》等经而成的众经简缩本,为道家讲经法事中的随用文范。该经里,存有诗体赞颂6处。上录2颂,皆见于《太玄真一本际妙经》卷3和卷4。卷3里的《众圣颂》,凡14韵28句,五言体制的,全颂以教诲口吻,劝勉众圣们受持道家大法,忍苦救危,身肉施人,以修福惠圆满,超越生死,云举天尊之所,永享长乐清净,勇猛回向,早证庄严道果。卷4里的《天尊颂》(拟),凡8韵16句,七言体制的。颂诗极力宣扬无量劫中修行得道的天尊,受着三界十方的恭敬,并且居住于湛然的玄都玉京天庭,而佛家的慈悲为本和佛祖瑞像的美好,又都是虚幻的,更是不能与道家炼药长生的追求相匹敌的。但是,尽管2颂所述内容和形式不同,然而,其颂的诗化语言及比喻、对照、夸张、对比、设问等等手法的运用,却又使2颂都具有着道家颂文的自己风格特色,及其感人的魅力;同时,也使2颂起到了道家应有的教化效果。

(4)杂陈于其他文字中的,还有《听唱张骞一西歌》:

张骞本自欲登仙,汉帝使遣上升天。今朝得遇西王母,驾鹤乘龙上紫烟。王母一见甚玲珑,花林玉树竞开红。比闻仙桃难可见,不期今日得相逢。张骞寻河甚迟迟,正见织女在罗机。五百交梭一时劫,五百赞头并相随。玉女恒在宝台坐,常共牵牛七月期。七月六日暂相见,七月七日即分离。张骞寻河放遥逍,正见织女摘仙桃。教儿何处寻船艋,织女啼哭苦号咷。织女啼哭莫号咷,谁能为汝造浮桥。寄语填河乌鹊岛,年年为汝早填壕。

这组演义历史与神话故事的诗歌,原9首,上录6首,同抄于P.3910写卷。该卷除抄有《听唱张骞一西歌》和几则题记外,还有《茶酒论》、《皇帝感》、《秦妇吟》等作品。由于《听唱张骞一西歌》是夹杂于写卷其他文字之中的,因此,遂为刘铭恕《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和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所漏录。这是敦煌道教文学里的游仙诗篇: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张骞、嵇康、鲁班,也有神话仙人王母、牛郎、织女等,并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巧妙地与神话故事溶为一体,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神之间的生活与悲欢,及其由此产生地人们对于助人的鹊鸟的敬仰之情。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里已有其歌的收录(注:见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中),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7-628页。), 并把它列为《失调名》词视之。对此,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因为P.3910写卷中已有《听唱张骞一西歌》原题名,并且又是由9首七绝体制组成的组诗。今依其原题名和组歌形式,将其定为敦煌道教文学声诗类作品,则是更为公允和恰当的。

(5)见于《敦煌县志》的, 还有清代赵氏《偕友游西云观》诗一首:

初冬天气日融融,安步西郊仰旧宫。古郡城高看野马,党桥水浅落飞虹。窗棂奇制鲁班技,图画精拟道子工。不见健仙荣道士,无人能再话齐东。

此诗作者为敦煌学子赵学诗,原录《敦煌县志·艺文志》(注:引自清修版《敦煌县志》,现藏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赵学诗,甘肃敦煌狄道坊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西科拔贡,五十一年(1786)举人。博学,善诗文,为士林钦重,有“赵敦煌”之称,惜未仕早卒。该诗是作者偕友人游西云观后留下的一首七律。其首联,交代了西云观方位与游观时间:即在融融初冬,作者偕友安步西郊瞻仰旧宫。其观因系清雍正八年(1730)所建,故诗中以“旧宫”称之。在颔联里,写了登城与回城所见:清代敦煌新城西邻古郡旧城,当作者偕友登上旧城时,极目远眺,只见田野里满是蒸腾的水气在浮游飘动着。诗中的“野马”一词,是游气之意,且典出《庄子·逍遥篇》。而在回城的路上,作者又见空中的彩虹在日光辉映下象是落在浅流的党河大桥上一样迷人。其颈联,则又是补写观中奇珍的:殿中的窗棂,制作奇巧,堪与古代鲁班媲美;墙上《唐王游地府》壁画,艺术非凡超群,拟有吴道子之工。这里,诗中虽仅及窗、画两个方面,但却突出概括地反映了西云观建筑与艺术的历史价值。尾联,写了个人游观感受:当年健仙似的荣道士,今已不见,再也没有与己闲话“齐东”的友人了,流露了作者对于物是人非的人生悲凉情怀。齐东,为《齐东野语》略称,该书为宋末元初周密所著。这里的齐东,含有赞誉道士博学多闻之意。赵氏这首《偕友游西云观》七律,既为我们研究敦煌道教文学提供了一份可贵的补充史料,也是清人留下的歌颂敦煌道教西云观的唯一诗篇。

敦煌道教文献里,遗存文学类的诗歌作品数量,还是很多的。有的因卷残失题而还未被正确认识的,如《心与浮云去还》(拟)(P.3216)一首;也还有未经曾查或未识的一些韵文符咒、歌诀等类;特别是道经中的众多偈颂、歌赞等等,更是敦煌道教诗歌作品的主要来源和构成部分。本文对于敦煌道教诗歌的这篇补论,也仅是使读者从中见其梗概而已。

标签:;  ;  ;  ;  ;  ;  ;  ;  ;  

论敦煌道家诗的补充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