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企业间论文,产业集群论文,费用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集聚于某些特定区域,根植于独特的经济社会背景,拥有高度的知识流动和信息交换,高度的竞争、合作与创新精神,较高的社会信任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理论界把这些优势产业空间称为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似乎没有产业集群普遍发展的理由。因为按照传统贸易理论中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当生产要素的国际、区际流动越来越强时,不同区域之间的产品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意味着地区优势会在国际和区际贸易中逐渐丧失。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如何解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产业集群普遍发展的现实?它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有关的集群理论进行回顾。
一、理论回顾
自产业集群在欧洲问世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其中,德国经济地理学家韦伯(Webber)、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美国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组织经济学家斯科特(Scott)和新竞争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E·Poter)是典型的代表。
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聚集经济利益驱动下众多企业区位选择的结果。在他看来,工业聚集因素主要有四个[1] :一是技术设备的发展促进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部门的发展对工业空间聚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二是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一个充分发展的、灵活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工业聚集;三是市场化因素可以促使工业集群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规模,从而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四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促使工业集群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从而促使工业集聚。
1890年,马歇尔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解释为外部规模经济驱动。他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与生产的增加相联系的企业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有赖于从事工业生产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规模经济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当产业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持续增长时,会使产业聚集区出现熟练劳工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外部经济利益[2]。因此,以后的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和宾治等,就把劳动市场共享、 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溢出,解释为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三大决定因素。
克鲁格曼认为,区域产业聚集的发展,是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看来,产业集群可以在任何区位出现,但为了节约运输成本,企业一般会选择在当地需求较大的地点投资。在克鲁格曼看来,产业集群的产生和最初的分布是由历史即初始条件、偶然或者预期即“自我完善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3] 决定的。由于存在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产业集群一旦建立起来将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斯科特提出产业集群是企业垂直分离和柔性化产业组织在地域空间内的有机耦合。斯科特和斯多泼(Storper)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垂直分离的结果,因为企业垂直分离会使企业外部交易活动增加,进而促使那些具有强烈愿望和经济联系的生产企业走向空间集聚;同时,企业空间集聚又会降低外部交易的空间成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4]104。
迈克尔·波特通过“钻石模型”,把产业集群看成是一种不同于科层制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认为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是一种高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他强调创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能力,而这种升级能力主要来自于支持性产业、本地的相关产业和竞争性产业的有机配合[5]224,240。他还认为,产业集群一旦在某些地方发展起来,便会加剧同业竞争,缩短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速度,扩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专业研究力量,促进产业创新,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并“自我强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以上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作出了合理解释,推动了集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在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入手,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视角,试图为产业集群发展给出一个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含义的理论解释。
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决定与产业集群组织发展
(一)分工、市场与企业的出现
我们认为,要理解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机理,必须从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入手。这是因为,如果人们之间不存在专业化分工,就意味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从事所有所需的行业,生产自己需要的全部物品,整个社会也就不存在市场和商品交换。市场不存在,企业不存在,产业集群也自然不存在。
但是,人们的专业化分工不会不出现,因为分工与不分工相比,至少能够获得三大好处[6]8:第一,能够使人们劳动的熟练程度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能够减少人们的劳动转换,节省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和工作转换时间,提高社会劳动效率;第三,分工经济的发展,为许多节约劳动的专业化机械的发明和利用创造了条件。于是,我们看到,分工经济内生出现了,市场规模与范围日渐扩大。
随着人们劳动分工的深化,人们生产的产品不再只是最终产品,还有大量的中间产品。大量的中间产品的出现,成为企业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7]52, 另一个必要条件是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力市场替代中间产品市场,即企业的出现是在劳动力市场效率高于中间产品市场效率时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中间产品贸易比用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贸易包含更多的交易费用,则与人们劳动力买卖相关的企业组织便可能因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分工而产生[7]209。用张五常的话来说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内生的本质是要素市场取代了产品市场。
(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约束条件
上面的分析暗含这样的假定:人们的专业化分工可以在企业内进行也可以在企业间进行,我们分别称之为企业内专业化分工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在现实经济中,究竟是在企业内分工还是在企业间分工呢?根据分工与交易费用经济学原理,如果人们的专业化分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方面将导致企业组织管理费用上升,另一方面将大大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反之,如果在企业之间进行,一方面将导致企业组织管理费用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市场交易费用增加。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企业内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决定。
1.第一种情形
假定企业内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收益相同,而且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化分工是在企业内还是企业间进行,将取决于企业内专业化分工所增加的组织管理费用与发生在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市场交易费用的增加两者之间的权衡。如果企业组织管理费用大于企业交易费用,则专业化分工在企业间进行;反之,则在企业内进行。
假定1 企业内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收益相同,专业化成本各不相同, 而且收益大于成本(这样保证了专业化分工是可能的),即B[,f]=B[,m],且B[,f]>C[,f],B[,m]>C[,m]。这里,B[,f]表示企业内专业化分工收益,C[,f]表示企业内专业化分工成本,B[,m]表示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收益,C[,m]表示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成本。
容易得知,如果分工在企业内进行,则企业的总成本(C[,f])就是企业内部化价格(我们用IC表示)与企业组织管理费用(我们用IZ表示)之和,即C[,f]=IC+IZ;如果分工在企业间进行,则企业的总成本(C[,m])就是企业的外部化价格(我们用OP表示)与企业间市场交易费用(我们用TC表示)之和,即C[,m]=OP+TC。这里的内部化成本,是指企业将所有加工工序和交换环节全部在企业内进行所需的总成本;企业外部化价格,是指企业“外包”价格。
假定2 企业内和企业间分工效率相同,即企业内部化价格和企业外部化价格相同,也即IC=OP。
在以上两个假定下,由于B[,f]=B[,m],IC=OP,所以,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是在企业内还是在企业间进行取决于企业间交易费用和企业内组织管理费用的比较,即TC与IZ的大小对比。当TC>IZ时,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在企业内进行。反之,当TC<IZ时,则在企业间进行。
换句话说,在第一种情形下,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约束条件是: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所引致的企业交易费用的上升能否小于企业组织管理费用的下降幅度。这个条件一旦满足,企业外包(Contracting out)、特许连锁(Franchising)、外购中间产品或中间服务、缩减企业规模(Down-sizing)、贴牌生产(OEM)、拆分企业(Disintegration)等现象就会出现,市场中间组织——产业集群也就在现实经济中内生了。
2.第二种情形
假定企业间分工收益大于企业内分工收益,但企业内分工收益小于分工成本,企业间分工成本大于企业内分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在企业内分工还是在企业间分工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能否降到足够低,以保证企业间分工收益大于企业间分工成本。
图1 产业集群组织生成的条件约束
图1给出了企业间分工的约束条件。这里,企业间分工收益为R[,m],成本为C[,m];企业内分工收益为B[,f],成本为C[,f]。根据情形二的假定条件,容易得知,企业间分工的约束条件是:市场交易效率能否提高,使得企业承担的市场交易费用大幅下降,促使C[,m]曲线向下移动与B[,m]曲线相交[8]64,105,107。
在现实经济中,这个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呢?下文将进一步分析。
三、产业聚集发展机制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分析
(一)产业聚集发展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
回顾交易费用经济学,所谓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人们在交易中为争夺更多的好处而不惜牺牲别人的好处(损人利己)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而引致的效率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人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本原因[6]91 [7]61。
1.产业聚集发展中的信任机制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
阿罗(Arrow)指出,信任是经济交往的润滑剂, 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现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缺少信任。赫西则提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需的公共品德。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则认为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之一。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更是将信任同一国的经济繁荣联系起来,认为前者是造就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信任具有如此作用?笔者认为关键是信任能够大大降低交易费用特别是内生交易费用。通常,一个社会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一般而言,企业基于“个人实施”的、“一次性”的信任博弈是很难建立起高水平的信任关系的。但在产业聚集区,由于每个企业都是专业化的,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着较为紧密的产业联系,进行着频繁的市场交换,因而企业间不是“个人实施”的、“一次性”的信任博弈,而是“社会实施”的、“多次性”的信任博弈,存在着快速的信任传播和信任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和惩罚机制[9],从而使集群区内的企业间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自律机制, 大大降低交易费用特别是内生交易费用。
2.产业集群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克服机制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
假定企业由一雇主和一雇员组成,雇员是唯一的生产者,劳动力是唯一要素投入,单位产出的价格p假定为1。在一个一般劳动力市场,一位雇主初步物色到一位合意的雇员s,其生产能力为θ,工作的努力程度为w(显然w≥0)。由于雇员的努力程度会带来负效用,因此可以得到雇员从合同中获得的真实效用为:u=u(y,w)=y-w
假定B为企业的生产设备条件,例如生产者所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办公地点等。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数学上的技术考虑,我们采取的企业生产函数为:
这里的参数k>0,表示劳动者努力的产出弹性,如果其它条件一样,k越大表示生产者的生产能力越高,反之则反是;参数β>0,表示能力对产出的作用系数。
根据函数性质,可以得到I[,x]>0,表示雇员努力程度与企业产出正相关;I[,xx]>0,表示雇员努力的边际产出递减;I[,θ]<0,表示雇员的努力与能力负相关,即能力越高,要求雇员的努力就越低;I[,xx]<0,表示雇员能力的边际产出递增。对应于x的产量,雇员的最低要求收益为y[,i]=u+I(x,θ)。
在雇员能力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能力高和能力低的雇员的产量尽管不同,但净收益却是相同的,都为U。但在雇员能力信息不对称、 工作努力程度不能完全观察时,雇员为了取得更多的净效用,会努力使其边际成本曲线向上移动,由曲线。此时,雇员只生产X[*][,1]的产量,而不会是X[*][,2]的产量,从而获得A+B+U的收益,而不是A+D+U的收益。相应地,雇主将获得C-U的收益,而不是C+D+E-U的收益,从而损失D+E的收益[10]。在这里,雇主D+E的损失额,就是一般劳动力市场由于雇员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内生交易费用。
图2 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曲线
但在产业集群区,劳动力市场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产业集群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信息流动和传播较为迅速的市场,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反映比较快捷和充分。其次,产业集群区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更加专业化的市场,尽管内部流动十分便捷、频繁,但在不同的产业集群区之间又显得相对稳定,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强度,增加了劳动者利用私人信息的风险。第三,产业集群区的劳动力市场十分便于同行的比较,减少了监督成本,雇员相对容易形成敬业的精神。因此,在产业集群区,专业化劳动力的边际成本曲线将大大下移,从而为产业区内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图3 产业聚集区雇员边际成本曲线
如图3所示,产业集群区雇员的边际成本曲线由曲线I=I[,x](x,θ[,1] )变为曲线I=I[,x](x,θ[,2]),进一步变为曲线I=I[,x](x,θ[*]),企业产出由X[*][,1]增加到X[*][,2]再增加到X[*],从而使雇员和雇主的收益都得到增加[11]138,139。由于雇主和雇员收益的同时增加,意味着产业集群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克服机制发生了作用,部分克服了一般劳动力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内生交易费用。
3.产业集群区特定的制度文化因素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
新社会经济学提出,任职的、结构的、文化的和政治的不同根植方式是经济赖以运行的因素,它修正了新古典模型中忽视社会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理性人的观点[4]133。例如,格兰诺维特指出,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根植于社会关系,只有这样经济主体间的交易费用才能够降低到最小值。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区域内特定的制度文化因素用社会资本一词来概括。和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具有很强的社会生产性。社会资本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社会生产性,并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源,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内生交易费用。
(二)产业聚集发展降低企业外生交易费用
所谓外生交易费用,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如商品运输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就是一种外生交易费用,而用于生产运输、通讯以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如计算机、信用卡、汽车等也是一种外生交易费用[6]91。
1.产业聚集发展意味着企业间的距离缩短,能够降低因距离而产生的外生交易费用
距离的缩短对运输费用的节约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在那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在进一步生产加工过程中“失重”较多,即产成品占原材料的比重较低的产业,如火力发电业、各种矿石冶炼业、制陶业、建材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产业,距离对运输费用的影响特别明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距离的缩短对寻找潜在的贸易伙伴的影响确实有减弱的趋势,但至今并未消失。就像美国这样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也可以看到距离对交易产生的影响。至于因距离而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管理费用问题,也是一目了然的。
2.产业集群区企业共享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对区域企业外生交易费用的降低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有很高的规模要求的。如果企业分布过于松散,将难以共同利用有限的基础设施。因为在有限的财政支出约束下,往往会产生一对矛盾现象:有些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致使企业发展受限;而有些区域则可能是企业需求不足,基础设施使用效率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大量的企业能够在某一较小的区域聚集发展,就不仅能够提高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也使得地方政府的集中性投资成为可能。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建设和利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意味着区域内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原因是有效地节约了企业的外生交易费用。
3.产业集群区企业间的市场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对区域企业外生交易费用的降低
这里的市场信息,主要是商品信息,包括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所依赖的信息,如产品的款式、色彩、质量、价格等。在卖方市场和消费者偏好多样的条件下,这类信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市场调查,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咨询专家。这种方法一般成本较高,许多企业特别是规模不大的企业难以做到。二是企业家凭经验判断,也即俗话所说的“拍脑袋”,这种方法风险较大。三是在销售产品时附带收集有关产品方面的信息,以适时调整,适应市场的需要,但这种方法往往时效性差,信息滞后严重。在产业聚集区,一方面,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较多的供需关系,产品交易频繁而且稳定,企业间比较容易互通信息,降低信息成本,这是有关产业集群区的信息互通机制[11]146,147。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互相靠近,方便了市场信息的扩散和传播,实现了集群企业的信息共享。另外,由于企业聚集发展,还为专门提供市场信息的中介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降低了区内企业的外生交易费用。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似乎没有产业集群普遍发展的理由。本文从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入手,沿着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的理论逻辑,指出人们劳动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与范围扩大使企业在市场中出现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这样的观点:发生在产业关联企业间而不是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动力;大量的产业关联企业在区域内聚集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而且能够降低外生交易费用,使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深化沿着大量地理接近的企业间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企业内进行成为可能,从而为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给出了一个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含义的理论解释。
标签:组织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成本收益分析论文; 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收益曲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