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毕节市农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毕节市农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毕节市农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唐小平,卢洪杰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毕节市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人力成本、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现代化;毕节市

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表明了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对过去农村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振兴第一次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同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目标。根据《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毕党发[2018]1号)等的规定,市农委结合实际代市人民政府起草了《毕节市乡村振兴“十乡百村”试点实施方案(草案)》。在毕节市人民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毕节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贵州省有关会议、文件精神,认真落实责任,加强统筹调度,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一、毕节市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方向,地处乌蒙山地带,属于高寒山区,土地种植难度极大,曾经属于贵州省最贫困的地区。后来,毕节市在“以开发扶贫促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的发展思路的带领下,社会发生结构性、历史性变化,但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现状也没有发生渐进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村人们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几年,毕节市立足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建设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深受群众认可。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整体来看,乡村建设中产业支撑能力较弱的问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品牌少,主导产业弱,产业特色不突出;二是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三是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其次,农村人口空心化,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大量年富力强的乡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留下的多数是老、弱、病、残、幼。人口空心化必将带来劳动力的缺乏,因此乡村振兴主体空缺。

二、毕节市的发展思路

1.围绕产业兴旺,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实现产业兴旺,归根结底是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一是要明确农村产业定义。主题是乡村振兴,所说的产业就是农村产业,涵盖了除基础农业以外的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和农村服务业等。二是要找准兴旺途径。农村产业如何发展才能达到产业兴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机制、生产机制、经营机制,是服务农村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支持多种结构化经营,培育新型乡村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乡村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机制,实现农村农户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高效发展,拓宽增收途径。”这就是我们产业兴旺的途径。三是要创新产业模式。目前毕节市比较常见的农村产业模式有“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以及“国有实体平台公司+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等,共同点为依靠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企业始终占有主导权。黔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园就将“N+1+9”的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推广得非常成功:企业负责招聘培训N个专业技术人员,每一名技术人员服务1个标准化种植基地,每个基地由10户农户负责,从中选出肯干能干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带动其他9户共同致富。这种模式帮助林泉镇农户1 600余户户均增收1.8万余元。四是要夯实发展基础。农村产业兴旺的前提应当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完善交通设施对于发展产业尤为重要。例如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在通公路以前的交通设施仅解决农民的生活需求都困难,发展产业更无从谈起。但是修建了公路后,农产品有了运输渠道,村里合作社与水西阳光生态农业公司建起了1 600亩的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收入有了提高,村民住进了新房,新建了学校,村风村貌大为改观。

2.围绕生态宜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农村的要求,不仅要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业产品,而且要提供清洁的空气、恬静的田园风光等,还要提供农耕历史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只有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才能在农村落地生根,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基于此,推进传统村落地带、乡村民宿、生态家园农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区等与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互促共进、同生同长、一起发展。

3.围绕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一个方面从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情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继承优秀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重塑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另一个方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议题。作为营造文明乡风的关键举措,例如乡村村委会调解、道德评价、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等。也要注重引入人文艺术、新媒体等现代媒介,逐步加大村民接受教育的深度,逐渐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责任感。

1.改制企业履约能力的法律风险。供应商的履约能力是物资采购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随着近几年来油田改制企业经营状况的不断变化,有些改制企业的能力堪忧,有时存在供货不及时、产品质量性能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影响油田生产建设需要,给油田造成经济损失。

1.村落肌理的建设。梳理村内街巷空间格局,改善现有人文居住环境。除了对建筑质量、散乱的土房进行拆除重建外,也要对周围妨碍景观风貌的房屋进行整治和修缮,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不合理的建筑风格。同时,适当结合实际优化结构,保持畅通的交通以及合理的村落设施。最后,对于毕节市目前的绿化面积小、绿化深度不够的现实,应该稳固打造毕节市村落的绿化种植,在入村道路两旁、村落主要道路两端、河流水塘四周方面、村落外70m内及整个村落进行绿化,种树种花,以本土植物牡丹花为主,适当地配种青树等风景树和花草,形成一定的景观绿化带,并且优化内部空间的绿化种植,建议村民庭院内种植核桃、李子、枇杷等果树及小草、菜籽花、葵花等花草,塑造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和特色景观风貌。

3.农村文化的建设。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实行农村社区参与延长历史文化古迹,进一步在管理部门和居民的“上下结合”的模式运作下,将农村人文景观格局和历史文脉融合一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农村文化效益等多方面协调。乡村相比较于城市,民风淳朴,邻里间的联系较多,情缘较深,浓浓的乡村情感是村庄特色的人文景观。

三、毕节市乡村发展路径与对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原副厅长谢晖曾在劳教、监狱系统担任“一把手”多年,却违规选拔任用多名干部;插手工程建设,一百余个项目未进行招投标或采取邀请招标方式开工建设;大肆收受他人财物,违纪金额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谢晖案涉案金额之大、人员之多、影响之恶劣,在自治区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收受他人财物合计人民币4228万余元,有4978万余元不能说明其来源,给公共财产造成经济损失1.2696亿元。最终被乌鲁木齐中院一审宣判:谢晖构成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没收财产450万元。

2.乡土聚落的建设。毕节市农村建设应尊重乡村整体的生态性,保护当地的民俗建筑,修缮和改造当地较为古老历史的民居建筑,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来改造村庄的有机整体性。保护地方本来的民居特色,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同时,适度开发和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娱乐休闲场所。规划前对现存有的建筑进行质量评估,保留现有质量过硬的砖瓦房屋,对破旧危险房屋、质量不宜居住的土房及影响景观视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占用的局部地段损坏的土屋予以拆除,拆除留下的建筑材料应最大程度地进行循环使用。

4.围绕生活富裕,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总体来看,毕节市农民收入的构成比例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多,工资收入、财产和转移收入占比较少。解决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不仅要大力发展和政策扶持,更要深化相关改革,激发农村活力和生产力。建立稳固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制度,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福利保障的补贴力度。

杜家台分洪工程由汉江进洪闸(杜家台分洪闸)、行洪道、蓄洪区(汉南泛区)和长江泄洪闸(黄陵矶闸)等部分组成,是汉江中下游唯一的分洪控制工程,同时又被国务院确立为长江中游12个重点分蓄洪区之一。该工程自1956年4月建成至今已运用21次(分洪运用19次,分流运用2次),累计分泄汉江超额洪水196.68亿m3,有效地改善了汉江下游的防汛紧张局面。该工程在历次运用中,按实测洪峰水位与推算洪峰水位比较,降低仙桃站洪峰水位0.6~3.0 m,为保障汉江下游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防洪效益十分显著。

4.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干部推进能力和农民参与意识。农村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发展工程,领导干部和群众要对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深刻理解对农村建设制定的方针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一切困难,响应全社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

5.强化产业支撑,增强美丽乡村特色经济实力。农村建设重在农民收入方式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农村人民生活丰富的提高,体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体现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农村特色产业是打造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农村美、人民富”的前提。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就可能徒有其表。因此,农村建设发展的重点应落实在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立足本体固有资源、环境和人文优势,把特色产业放宽,让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一部分以经营农村产品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实施路径,拓展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充分挖掘农耕历史文化古迹,整合特色农业产品要素和自然风貌景观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稳步健康发展。立足全毕节市范围内地域、环境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山山水水、田园风光和特色农产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产品引导,创建更多的特色村庄、特色步行街以及精品客栈,举办更多更丰富的旅游日节庆活动展示,丰富农村旅游的形式,大力推广农村旅游的品牌度形成产业化。重点对农村旅游点在基础设施配套、线路安排、大巴车定点接送服务等方面有序衔接,提升农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加大核心竞争力度。另一部分以特色农业经济带为目标,充分深耕农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村农业产业发展部署情况,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种植业以及养殖业。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快速发展生态循环旅游农业。

网络初中数学原创精品资源基地的建立,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变革教与学行为方式、融合数学文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快乐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体现先行先为与分析共享结合,围绕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先行试验、总结提升,通过各种形式建立便于向其他中小学和社区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王亚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50-54.

[2]金伊始.毕节试验区乡村振兴困境、风险规避及发展取向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26-30.

[3]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4-0025-02

收稿日期: 2019-04-13

基金项目: 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黔科合基础[2017]1513-1);2017年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GNYL[2017]002)

作者简介: 唐小平(1981-),男,湖南永洲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标签:;  ;  ;  ;  ;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毕节市农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