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论文_于清军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论文_于清军

于清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观念思维问题开放性的社会需要的是开放型、创新型的人才。当前是以开放性教育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先导的育人理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广泛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注入活力。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笔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自己想法。

1 教师要有创新理念,要俯下身子甘为人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观念里学生只要按教师说的去做就够了,殊不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学生的想法或许是幼稚的,但其中常常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应用心去点燃和撞击学生的思维链,让他蹦出火花,不要怕学生提问题。

例如:引入数轴时,有一个学生就问:“老师,为什么要把数表示在一条直线上?”就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是经过了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后自然的发问,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与要害。这也正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疑点,也正是许多学生心存困惑的地方。学生的提问确有节外生枝的地方,但这往往能弥补教师思维上的某种疏忽,正所谓教学相长。

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有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有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也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行为,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欲望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具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化的注意,并有热烈向往的心情,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产生创新动机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弗来登格乐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有效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初一“垂线段最短”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你在棉花地等车时,你认为车停在什么位置最好?”学生答:“当然是我的位置最好。”“为什么?”“离我最近。”我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体验了生活,又可以知道垂线段最短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是真实可信的。授课中不生搬硬套,不照本宣科,不平铺自叙,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如在无理数概念的引入,可以用掷骰子引入无理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无理数模型,使学生在接受无理数这一难懂的概念时因为有生活经验作基础而变得较为亲切。

3 设问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尤其是有价值的好问题则更能吸引人去积极思考。“问”起源于“疑”,疑源于思。因此,在教学中要实时根据学生理解程度设置问题,问题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过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所以,问题的设置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当然,这都需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问题已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3.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前留问题,课上解问题、议问题、提问题。就是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新知与旧识,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第八册第81 页中,请学生思考“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证,课前请学生复习前一章内容和本章内容及命题教材证法,课上,通过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就有七、八种证法,即复习新旧知识、拓宽证题思路又总结证题方法。

3.2 发展学生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方法之一,各科基本概念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走过迷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往往顺行容易碰壁,返行倒觉得较为顺畅,再做标记可达目标,解题也是一样,对一些正面难入手的问题,不妨由结论向条件方向探索分析,打通各种关卡,最后由条件出发,写出解题过程。关于这样问题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3.3 增强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入时,首先,可请学生在课外用硬纸一次剪下两个全等等腰三角形,课上先由学生拿出全等等腰三角形进行拼合比较得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通过添加适当辅助线得到理论证明方法。最后请学生展开讨论,这个命题若不作辅助线能证明吗?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三角板想一想,学生得到启发,逐步发现证明方法。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对学生实行“放的政策”,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身份融入学生讨论,通过互动得到创新,就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新疆奎屯农七师一二六团中学

论文作者:于清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论文_于清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