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时期企业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_经济论文

产业转型期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杭州市论文,转型期论文,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队伍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42(2008)01-0045-04

杭州市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良性互动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结构高层化、产品结构高级化,构筑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然而当前技工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笔者深入企业一线,对杭州市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寻找产业转型期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为探索职业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一、产业转型期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组织与员工两个层面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1)企业员工基本上都认识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制度,使得员工参加培训的愿望不够强烈。调查显示,有63%的企业在安排员工培训时采取机会均等的制度,有21%和14%的企业因名额有限,同事间竞争和强行安排,而只有2%的企业中的员工对于培训相互推脱。[1]对企业员工培训愿望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33%的企业员工对参加培训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有31%的员工认为利益驱动时具有强烈的培训愿望,而有35%的员工则愿望一般。由以上分析可见,企业员工虽然认识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大部分企业针对员工培训采取机会均等的制度,促使员工自主参加培训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由此可见,改变企业培训制度,增加员工培训愿望,是未来企业开展培训、提升技工队伍质量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图1 企业员工培训愿望情况

(2)企业员工培训意识尚浅,工作日在本企业参加培训是企业员工的最佳选择。根据对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安排的调查,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在工作日,利用本企业的场所开展培训是企业员工的最佳选择。[2]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培训意识尚浅,不愿利用业余时间以及走出企业参加各种职业培训。

图2 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安排的调查

(3)企业认识到与职业学校合作进行技工培训的效果较好,但缺乏实际行动。有61%的企业认识到与其他培训机构相比,企业与职业院校相结合是最好的技工水平提升平台,如图3所示,有63%的企业认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在技工培训上的合作有利于相互利用资源,促使资源共享,另外有32%的企业认为两者合作有利于打破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内循环。[3]由此可知,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进行技能工人培训的有用性和必要性,但是并未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将近半数的企业只是偶尔与职业院校有过技能工人培训方面的合作,26%的企业没有过合作,而只有9%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经常性制度化合作。综上分析,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技工培训合作只是停留在认识上,并未付出实际行动,形成完善的合作制度,开展技工培训。

图3 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工培训的优势

2.由于主客观原因,企业技工队伍建设的资源不足,效率不高

(1)半数的企业不会或不知道使用政府建立的技工培训平台进行技能工人培训,从而造成企业技工培训效率不高。调查显示,有26%的企业对政府建立的技工培训平台一无所知,而有25%的企业只是含糊的知道一个,只有16%企业知道政府建有三个以上技工培训平台。由此可知,超过一半的企业不知道或只是含糊的知道一个技工培训平台。[4]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将近半数的企业不会或不知道去使用技工培训平台进行技能工人培训。这说明,政府虽然建有技工培训平台,但由于宣传、执行不力,造成资源浪费,企业对其利用率甚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工队伍的建设。

(2)企业对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尚未重视,机动外聘专家和固定与机动外聘专家相结合是企业培训师资的主要来源。对企业培训师资来源的调查显示,有39%企业的培训师资来源于机动外聘同行专家,40%则固定专家和机动聘用相结合。另外,只有12%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借助职业院校的师资为自己技工培训服务。由此可知,企业对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尚未重视,推动两者合作将是企业与职业教育有效对接的重要方面。

3.企业缺乏完善的培训晋升机制

(1)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相对滞后的关键。调查显示,要打破企业技工培训内循环,也就是促使完善的社会化技工培训机制的建立,有47%的企业认为其根本障碍在于企业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另外分别有18%、15%和20%的企业认为其障碍在于经费未独立核算,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够和企业管理体制性障碍。[5]由此可知,企业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相对滞后的关键所在。

(2)大多数企业其员工晋升与培训挂钩,但并未形成体系。如图4所示,有61%的企业表示企业员工的晋升和培训是挂钩的,也就是员工只有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证书才有资格晋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然而调查显示,39%的企业表示员工的晋升与培训挂钩只是偶尔进行,未成体系,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6]由此可知,企业建立完善的晋升与培训,并促使晋升与培训挂钩,是完善企业技工培训、提升技工队伍素质必不可少的支撑。

图4 企业员工晋升与培训的关系

二、解决产业转型期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和完善技工队伍建设的体制保证

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应摸清底数、确定目标、突出重点,把技能工人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技能工人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的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其次,在重大项目审批、招标时,侧重对技能工人培训和使用的扶持;第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增加对技能工人培养的投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技能工人培训投入机制;第四,对承担技能工人培养的职业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并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或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提高培训质量;第五,加强宣传表彰,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技能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工人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技能工人重要性的认识。

2.加快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立法工作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法主要是宏观方面的条条框框和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此在执行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以依据,导致各个职业教育主体之间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地方职业教育法律来规范和理清这些问题,使我们的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将文件刚性化,以便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上位法,理顺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关系。[7]

3.整合资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技工培训提供服务

应整合资源,建立市、县(区)二级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好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立面向中、高级技能工人的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好县、区技能工人培训平台,依托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立面向初、中级技能工人的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重点扶持1~2个既承担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又面向社会开放技能培训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可资助职业学校建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实训基地,并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积极性,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

4.构建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

在技能工人培训方面,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有利于打破学校与企业的内循环。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工培训,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同时,学校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对技工培训的任务。另外,两者可以相互利用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节约成本。

可由企业人力资源部牵头,建立自己的技工培训平台,完善培训制度,与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代理关系,聘请其教师作为本企业技工培训的固定专家。员工培训的课程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开发,使内容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操作性。

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即参与学校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撰、教学内容的起草、教材的出版、实践课程的教授、毕业设计的指导以及最后学生毕业实习岗位的安排等等,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充实企业的技工队伍。

5.企业应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完备的技工晋升和培训体系

企业应该熟悉国家、地方关于技工队伍建设、技工培训等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允许的若干机会,特别是可以享受的优惠条件,同时根据政策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培训制度。

企业要完善各项制度,作为企业开展培训的支撑平台。例如: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向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倾斜的政策,让他们感到学技术有奔头,懂技术有甜头。根据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文件规定,高级技工的工资待遇可相当于本科生的工资待遇,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高级工程师。同时要完善企业的用人制度,包括:完善医疗、住房等保障制度来吸引技工,同时通过签订完善的合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在用人机制上向技术人才倾斜,改变只看学历的观念,做到“按需设置标准”。[8]

6.企业之间打破屏障,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建立培训团队

由于产品、技术、生产、业务等方面竞争的存在,企业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屏障。然而,就培训而言,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并由职业学校参与,共同建立培训团队,打破屏障,有利于整合和共享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并可促使企业之间相互学习,这也有利于创建社会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技工培训机构。

标签:;  ;  

产业转型时期企业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