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群体优先原则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研究论文,现阶段论文,群体论文,体育事业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增强体质的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等五个层面的论述,认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群体优先原则是完全可行的,且应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指导方针。
关键词 群体优先原则,增强体质,社会大众心理,体育内在规律
1 群体优先原则的概念
群体优先原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新的形势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把群众体育的发展放到首位,使群众体育的发展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工作指导方针。
李鹏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李鹏同志的讲话,为中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拓开了崭新的思路。这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体育界今后应遵循的大政方针。为什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选择群体优先发展的道路,笔者通过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民增强体质的迫切需要;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及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等几个层面的研究,认为群体优先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指导方针。因此,应该使之上升为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试图对群体优先原则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进行初步探讨。
2 群体优先原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均国民收入居世界一百多位;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的农民还在以手工业的方式解决温饱问题,处于以解决基本生存条件的低层次生活需要的基点上,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活动的开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余瑕时间的限制;二、剩余体力的限制;三、富余资金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客观条件不允许,主观上也不大可能。故从建国初期起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家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发展竞技体育,使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而群体活动的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开放改革,我国生产力水平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职工的作息时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48小时工作制缩减到现时的40小时。在职工收入上也有了显著提高。余瑕时间的增多,职工收入的提高,为群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体育经费的投入方面,1978年,我国政府在体育事业上的总投资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之零点二,全国人均体育经费不足1角钱。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在整个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期间,体育支出每年以8 %的比例累积递增。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平均22.4万人拥有一个体育场,312 万人拥有一个体育馆,39万人拥有一个游泳池,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国人均拥有的体育场、馆及游泳池数分别为七十年代末的10.2倍,15.6倍,60倍。
人们的生产方式左右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与人们的收入成正相关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群众体育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极大限制,客观条件上不允许我们提倡群体优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人民的余瑕时间,剩余体力,富余资金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就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强体方能强民,强民方能强国使我们意识到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把群体优先的原则提出来做为体育工作者的指导方针是完全可行的。
3 群体优先原则是现阶段我国人民增强体质的需要
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本世纪末实现小康,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二十一世纪末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行如此浩然之伟业,不可没有全民族的智慧,更不能没有全民族的健康体魄,毛泽东同志《体育之研究》里就曾说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可见身体的重要性。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没有健康的身体,焉能通过二十一世纪民族腾飞之门。《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是群众体育优先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当我们在深刻领略其内涵时,也发现了面对历史和现实更为深刻和沉重的忧思。
据中国体育报载:1993年,我国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只有15%的人体检合格,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在广得天下英才的同时,也出现了忧人的见证:全校抽查53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状元郎”从参加跑、跳、 投三项测试,结果只有29%的人勉强及格。年青人如此,中年知识分子情况更忧。一组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得来的数据令人汗颜。1993年,该所163人接受体检,心电图异常的38人,高血脂的71人,前列腺肥大15 人,脂肪肝12人,胆结石8人,肝肾囊肿13人,肝炎及带病青者8人,甲状腺瘤3人,乳腺增生11人,几乎没有一个参检者是健康人。 该院自动化所检验中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所患症状的50 %是心血管病, 这个仅500人的研究所,94年一年的医疗费达70万元。
据抽样调查,北京大学教师仅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之类病疾,分别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年工人的发病率依次高10倍,7倍,8倍。
英年早逝现象在我国相当普及。张广厚、钟家庆去世时才50岁,著名作家路遥、周克芹不足50就去了,还有罗健夫、蒋筑英等一大批正有作为的科学家50岁左右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去了另一个世界。中科院数学所中,88—94年6年时间有10余人相继被疾病夺去生命。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脑力劳动者,在体力劳动者中也有类似现象。据《上海商报》报道,上海市某局11万职工调查显示,94年4—8月,有40人因病死亡,平均年龄只有43.9岁,1993年的调查表明,同年死亡率中年人超过了老年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为58岁,较同期人平均寿命68岁少10岁。以上数据已经很能说明了用进废退,动则不衰的道理了。《全民健身计划》正式进行,她诞生于重重困惑忧患中,诞生于有识之士的呼吁中,诞生于人民大众对强身健体的迫切需要中。
4 群体优先原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我们处在一个跨世纪的社会变革时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全民族生活水平是当务之急。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劳动者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来讲,为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强壮的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早在很多年前,清华大学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8-1〉8。 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是不难领会的。
从前,我们把入侵中国领土的日本人叫“小日本”、“倭寇”。“倭”者“矮小”是也,指的是日本人身材矮小。二战后的日本人平均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指标都低于同龄的中国人。五十年来,在“富国强民”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的群体活动开展得非常普及并且形成制度化。6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余瑕时间的大幅度增加,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对生产力的要求,为了避免人们由于机械化和技术革新而形成的运动不足、体力下降、肥胖等,日本政府又作出了“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的决议案,全日本再一次掀起了全民大健身的热潮。时至今日,日本已是超级经济大国,尽管在竞技体育上日本远不是中国的对手,但现时日本年青人的平均身高、体重、胸围已大于同龄的中国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国是“儒”文化的故乡,“中庸”思想统治人们的头脑已经几千年。“清静无为”、“不疾不徐”、“静养”、“以静制动”等养生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中庸”之思想或可接受,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静而不动”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身体的需要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理暗示了一个思想:“生命在于运动。”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生活水平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发展文化、科技、提高道德品质修养,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群众体育优先原则为实现这一可能提供保证。
5 群体优先原则是现阶段社会大众心理决定的
群众体育的优先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心理有很大关系。这些社会心理主要表现在“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娱乐意识”。
5.1 参与意识
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生产力落后限制了人民大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据1981年国家统计局的材料,北京市职工每天用于工作、上下班交通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将近12小时,一天下来从天亮到天黑,不可能有余瑕时间从事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由于劳动和生活负担很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体力消耗很大,因此,每天用于不多的余瑕时间里大多选择休息性的放松活动,比如看电视、聊天、睡觉。据1981年对上海和北京的统计情况,这两个城市的职工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每天用45%——47%的时间看电视、电影和听收音机等娱乐性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群众体育活动。这种把休息和娱乐联系起来的作法,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另外,当时我国尚处于温饱型的社会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将支付大部分开支解决食住问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还要紧缩开支,积蓄资金进行家庭建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体育投资,也不可能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我们的时间、精力、钱包很无奈。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工时制的缩短,经济收入的增加。于是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意识也极大的增强。他们已不满足于看电视比赛和听播音员的讲解,他们要参与,要体味运动的乐趣。从前这种乐趣只停留在视觉和听觉上,现在可以身体力行了。请看下面的事实。
“广场迪斯科”:清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中、小城市的公园、街道,你都会发现成百上千不分男女老少(中老人居多)的人们在翩翩起舞,那阵容、那气势让人惊呆,时间倒回去十年,这种场面连想象都难。
“长跑方阵”:在清晨或傍晚,你只要去留意一下城市的每一条街、学校的每一个操场,你不难发现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或老人或青壮年或少年儿童组成的长跑方阵,那气势绝不亚于奥运会马拉松长跑。
不要言必城市,即使相对偏僻的农村、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上也不比城市逊色多少。
94年的夏天很热,北京城里的游泳池人满为患。可在京城的郊区韩村的农民兄弟则尽可以悠闲地在标准游泳池里戏水消夏。这个只有两千多农民兄弟的村子却有三个标准游泳池,整个夏天全村人个个都到游泳池里“潇洒”过。
广东顺德有一个知名的“龙凤呈祥”。“龙”指顺德龙舟,“凤”指顺德均安女篮。由清一色农民兄弟组成的顺德龙舟队曾连续四次蝉联“屈原杯”全国龙舟赛桂冠,95年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而全由农家姑娘组成的均安女子篮球队参加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为广东队捧回唯一一座金杯。
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存方式的农民老大哥以百倍的热情参加健身活动,一位几乎跑遍了全中国的体育官员断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农村包围城市”。
5.2 健身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沧霜、历尽坎坷的重新站立起来的民族,蕴藏着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勇气,积极进取的姿态是中华民族的必然的历史选择。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经历过一穷二白的苦难历程,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为世人瞩目。在旧中国,资产阶级列强称我们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这一耻辱深深地剌激着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强国必先强种,建国初期,国家确立的体育工作方针中就有“加速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这一条,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具体的客观条件限制,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不少难度,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盲目发展阶段,人们尚没有真正把体育活动跟健身有机联系起来。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用在体育上说,是加强了全民族的健身意识。现在不管在城市、乡村都经常看到这种场面:老人们随着音乐在做“练功十八法”;这边在跳迪斯科,那边在扭秧歌;这边在打太极拳,那边在练气功。老年人已经成为中国健身大军中最自觉、最活跃的一支。艰辛了一辈子,不必再为温饱焦心,不必为生计操劳,健康快乐成万事之首。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老年体育人口已达225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23.11%。如此势头,到本世纪末, 老年体育人口将突破5000万。
年青人的健身则是另一种形式,北京街头的滑板、呼拉圈,广州的保龄球、山地车,上海的迪斯科和国标等等。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台球,华贵高档的高尔夫球,温文尔雅的国标、潇洒强劲的健美操也纷纷被接受或成为时尚。“广播操”一统天下的时代已成为历史。8-1 〉8的口号已不局限于清华园,也不局限于首都北京,已传遍了全中国。如果我们在8小时工作里拿出1小时进行锻炼,就会出现良性循环,就有可能在精神和身体上承担更艰巨的工作。
5.3 娱乐意识
体育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文化形态,它不但有健身健美价值,更有娱乐价值。人们常把运动场称为“忘忧地”,只要一进入这个场所就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这是因为体育活动能使人的情绪转移。
群体活动中也不乏竞技因素。竞技活动有一种极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可以使人格意识得到强化,使集体意识得到加强,使自尊、自强、团结奋斗的情绪得到感染、交流、传递,使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得到共鸣、共振、升华。从而使人的自尊心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而产生心理的愉悦。
大众社会心理需要体育娱乐,体育娱乐又能满足人们的自尊、自强的心理需要,这种社会助长与促进交互循环影响,使人民群众对群体活动的开展十分关注,使群体优先发展和社会大众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
6 群体优先原则是体育事业发展内在规律决定的
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受人们社会需要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同时还受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制约。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体育运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身体活动。无论是高水平的竞赛和训练,还是一般群众的健身活动;无论是明显的动作过程,还是不明显的动作过程都必须发生身体的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胡风《体育研究文集》)。运动是体育的基本元素和细胞。身体活动在个体或社会大多数人的身上有组织地进行,就成为服从于社会需要的体育事业,现阶段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群众体育是身体运动的非常普遍的社会化形式。群众体育可以把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都联系在一起,使人们结成暂时的松懈团体;群众体育通过简单的身体活动有了实际的价值体现,并得到身心愉悦。由于群众体育有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体育事业发展内在的、基本的、关键的组成要素,成为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成为体育运动社会化的普遍形态。
没有重点就没有对策。现阶段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群众体育这个中心环节,通过群众体育活动把人们的健身运动,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以及竞技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既是全民健身强体的保证,又是竞技体育的基石,把体育事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了群众体育这个核心,就等于抓住了体育事业发展的“龙头”。
群众体育是体育的最基本形式。用普及带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探索身体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在国际交往和友好外交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今后的实践将证明,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原则符合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7 结束语
根据对制约体育事业发展政策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探讨,笔者认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群体优先原则是群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空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大众心理的需要,按照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我们研究这项原则的可行性及其价值,使之成为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原则,在实践中和理论中得到科学的确定。
我们提倡群体优先,并不排除竞技体育的同步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同时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收稿:9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