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运行规律与对策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运行规律与对策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变迁的运作规律及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规律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工农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互动,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选择适当的经营制度,强化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变迁的运作规律。要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速农业技术变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是解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问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我国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需要在遵循历史变迁已经揭示的运作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组织与制度的创新来实现。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这一组织和制度创新成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最佳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变迁的运作规律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四十多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农业现代化的一些运作规律和未来走向。

(一)工农业协调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具备的宏观政策环境。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积累,二是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有一种适宜的宏观政策环境,需要有工农业产业间合理的交换和价值流转关系以及城乡之间平等、通畅的产品和要素市场。

在这两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很长时期内,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战略目标,我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主要有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建立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城乡两个社会经济系统隔离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政策安排尽管对实现工业化这一战略目标起了历史性作用,但同时也阻滞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工农业产业价值交换和流转关系失衡,农业新创价值的25%左右被国家拿走,自身积累被削弱,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缺乏。二是在“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下,不仅产权界定模糊,努力供给与报酬之间是离散的,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窒息了微观经济的活力,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受到压抑。三是在人民公社体制及户籍制度双重作用下,割裂了城乡之间统一的要素市场,使城乡变成了两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系统,城乡两个经济系统之间二元化分隔,农业过剩劳动力失去了正常进入城市系统的机会和可能性,从而在制度上把广大农民排斥在工业化过程之外。由此导致了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无从转移,致使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四是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等原因,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进入90年代以后,工业与农业的矛盾仍很突出,1991~1995年工农业平均增长率之比为4.5:1,农产品供给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十分明显。因此,应对农业采取更加广泛和有力的保护和支持政策,否则,将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埋下四大隐患:一是恶化农业投资环境,资本受比较利益的诱动,大量流入非农部门,非农部门产生滚动增值效应,农业缺乏政府的外在投资启动和农民的内在投资冲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将会因投资不足而陷入长期徘徊境地;二是恶化农业贸易条件,农业发展成本加大,农业效率和效益降低;三是减少农业劳动力就业机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有限的资源和城市经济社会构成压力;四是扩大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剧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扭曲程度,妨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影响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的实现。因此,在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战略任务给予高度重视,在宏观上必须做到工农业协调发展,这是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具备的宏观政策条件。

(二)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的运作有很强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宏观经济仍是“以农养工”的格局下,农村在改革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这三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就业空间。进一步从行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农业产业链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农用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推进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消除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偏差。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可能引发农村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业积累流失,农业副业化、兼业化,耕地减少,甚至导致少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因此,除在国民经济这一宏观层次上要做到工农业协调发展外,同时也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的关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创新,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确保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技术路线的选择要适应资源禀赋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很长时期内,以强调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政策,导致了农业科技的狭义化,不仅农业机械化没有顺利推进,反而忽视和影响了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特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如东北的三江平原、新疆兵团农场等一些地区,农机具的投入使用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尤其是土地零碎的山区,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则会发生规模效益的损失。因此,片面追求农业机械化,不符合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发展的潮流。当然,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中的一项内容,仍将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依据我国的国情重建农业机械体系。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经验看,技术选择应遵循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要素替代方向,既要提高要素的质量水平,又要有利于释放已有要素的潜能,发挥其比较优势。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为实现更多的潜在利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技术选择应当坚持以生物技术为主、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的原则。

(四)农业现代化的经营制度选择要适应农业的产业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组织和经营制度多次变迁的趋势是追求组织形式的“大”和“公”,组织规模越来越大,随之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模式——人民公社。实践证明,农村人民公社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制度选择,不适应农业的产业特点,发生了制度性损耗,如监督管理成本加大、组织内部缺乏激励机制等。因此,在这种制度框架下,虽然政府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润滑作用和节约交易费用的作用,但仍然无法实现其规模效益的目标,反而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越来越低,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这一基本制度下,在市场取向改革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实践中,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规模经营形式,农村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有种养能手形成的专业大户,有村办农场,有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有按产业链相接的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这些经营形式发挥出了较好的规模效益,提高了集约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政府强化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改善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手段,这对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普及率及增强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9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放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扶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脱钩”、“断奶”的政策,致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其结果是阻碍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村的扩散,导致技术指导失灵,技术交流落空,适用技术的推广不到位。众所周知,社会中的公共品必须由政府组织和提供,而非市场所能为之,农业科研和推广作为公益性事业理应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组织保证。在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积累水平低,政府所负责任尤为重大,更应强化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六)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70年代末,学术界针对“石油农业”的弊端,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需要农、林、水等多方面综合配套治理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生态问题理解的价值论基础和选择基准相去甚远。我们认为,“石油农业”的成果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石油农业”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但并不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唯一原因,其所产生的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营者为了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其责任不完全在“石油农业”本身。生态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总之,农业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独特产业,它不仅追求产业利润,而且还要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的成长过程中,对生态和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更要求在今后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严格注意把农业经济绩效的提高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逐渐由单纯追求产业利润向“追求产业利润和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要求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

二、加速农业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有关政策需要作出必要的适应性调整。一是政府必须保证一定的农业科研投资水平,以改善农业科研条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表明,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平均为1%,其中发达国家为2%,发展中国家为0.5%~0.6%。而同期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包括农、林、水、气各业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和基建费总和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5%左右。因此,今后政府应强化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以增强农业科研成果的供给能力。二是完善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机制,这是促进农业技术变革的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已出现技术推广承包制、技术服务企业化、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中技术服务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等形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扩散,应大力提倡。现阶段的重点是要改变农技推广部门“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或“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变“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三是科研成果的扩散和农业技术变革的最终实现,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强的接收反馈信息的能力,掌握科学经营管理方法,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及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操作的新型农民来推动。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教育活动,尽管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渐变量,但正如人力资本理论和各国实践表明的那样,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四是农业技术变革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要素投入,这就需要增加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和配混饲料等产量,因而政府必须大力扶持农用工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的方向性选择,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规模化改造。尽管户营经济将长期是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户均经营耕地不足0.5公顷的基础上是难以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土地制度是农民能否形成技术变革动力的重要因素。要诱导农民增加诸如机器、道路、灌溉设施和贮藏设备等现代化投资,取决于这些投资要能获得较高的回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适度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由此可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最重要的是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使土地的经营与农民的就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机制。必须指出的是,土地经营规模化改造过程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推进。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切不可重犯历史上发生过的,把它作为政治行为而强制推行、一轰而起、一刀切的错误。

(二)生产专业化改造。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一些地方结合本地优势,因地制宜,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或专业市场的带动在一定区域开发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和区域经济优势。这种区域性专业生产,反过来又为专业市场和专业购销队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专业市场和购销队伍的发展又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接起来,这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另外,农村区域性专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使单家独户难以使用的农业新技术在生产中得以迅速推广,从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对农户小生产分散经营进行生产专业化改造和规模化改造的有效途径。

(三)服务社会化改造。这是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是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经济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80年代以来,各种民间农业专业协会在农民自愿参加、互助互利和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已得到了初步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148万个,它以专业合作为内容,既不受地域限制,可跨村镇、跨县、跨省,也不受所有制形式束缚,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股份合作为主,有的以会员制为主。在服务内容上有的以科技服务为主,有的则以产后服务为主。这种合作形式有效地弥补了集体和农户经济职能的不足。尽管它还处于初创阶段,但已显露出强大的生命力,将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一些农村的实践,从长远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朝着一体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这将使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经营市场化改造。一方面,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信息灵通、透明度高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商业行为特点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市场规模的拓展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提高农户市场化经营的能力。另一方面,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改变现行的国有商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垄断地位,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个体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以内外贸企业为龙头,以加工企业为龙身,以众多的农户为龙尾,通过合同方式形成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带入国内外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将农民推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经营水平,为提高农业总体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流通环境,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各种利益机制和组织方式,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严重分割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融通和整合成一个集种养加、或产供销、或贸工农为一体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改造的产物,它同时也起推动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的功能,这一组织与制度创新,是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市场取向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中探索出的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交换和规模经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市场机制的引入为交换关系的重建奠定了新的制度性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它为已经获得财产权和就业自由的农民带来了潜在利益。就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而言,这种潜在利益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与工商企业建立新型的交换关系(即“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而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或增值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农户与工商企业双方在要素和知识方面的优势所在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企业为农户提供原料购买、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农户专于产品的生产,这等于农户把他原来在产业分割情况下投入到上述环节的努力同企业作了交换,其结果是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增值的效应。二是产业化中的分工和合作交换,为分散农户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于公司亦然)。分散农户自身进入市场,必然需要支付搜集、加工、整理信息及协商、谈判和敦促履约的费用,产业化形成之后,由于交易对象及交易关系的相对固定,从而节约了企业和农户双方在市场中经常寻找交易伙伴和确定交易关系而注定要发生的交易费用。特别是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的不完善及农户自身存在缺陷,要在较高程度上利用和开拓市场,农户必须支付较高的费用,而在农业产业化这种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户可以依托公司进行产品销售和开拓市场,节省了依靠自身力量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首先,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或制度的创新过程。工商企业以各种方式介入和参与,如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主导产业带动、中介组织带动等,都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使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逐渐具备了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特征。现在,存在着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这个矛盾成了农业现代化最主要的制度性障碍,而产业化的形成和推进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障碍。可以这样说,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其次,产业化也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我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主要是对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支持,但在技术变革的终端往往因为受农民本身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相比之下,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向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与此相应的要素及对原料生产基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从而强化了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的意识和能力。再次,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并为农业现代化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在产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在企业和农户结成的经济共同体的收入流分割中,农民较之原来的生产经营可以获得来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比较经济收入,强化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诱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能够稳定地获得所需原料,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兴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对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三)强化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与制度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障碍和制约看,政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以期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理顺管理体制,消除体制障碍。在旧体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并在要素获取方面受到政策的区别对待,当这些环节趋于一体化发展时,自然也就要受到旧体制的严重影响和束缚。对于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体制障碍,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政府在体制上必须强化综合服务,弱化条块分割的政策管理职能,以促进农业产业链中诸环节由分割走向一体化。2.在税收和信贷方面提供政策优惠,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特别是要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倾斜,这也是从整体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3.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和传媒上的优势,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促进要素的跨地域流通和优化组合。4.提供许可证优惠,给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进出口以更多的自主权,推动农业的外向型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运行规律与对策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