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于丽君 1江 婧 2王 聪 1
(1. 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2. 山东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山东烟台 264001)
摘 要: 核心素养的概念体系正成为新一轮课程深化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下的教研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推动教研组建设的发展,分析核心素养理念对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阐述其作用,提出以下关于教研组建设的途径:开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创建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教研培训、发挥教研组长引领作用、加强文化建设,从而实现核心素养时代下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研组建设;策略与途径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研组的建设作为载体。然而,当前在普遍以年级组为主的扁平化管理及精细化管理模式下,教研组的力量在逐渐弱化〔1〕,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教研组组织的松散、教研活动的无序、活动形式的单一、教研内容的形式化、教研管理的行政化等方面,这些都成为制约学校整体发展的因素,以至于退化为学校教学的基层行政单位〔2〕。教研组的建设将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发展及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根本。
一、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一)开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理念下,需要依靠课程进行教研组的建设,而核心素养是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推动着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3〕。只有把理论转为具体的、可操作实施的细则,核心素养才能在教研组扎根、在学生身上扎根,成为自己的素养,这样核心素养理念才能发挥其作用。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依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比如开设特色课程、多元课程、关键课程和跨学科素养课程。
特色课程要根据学校所在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开发一种或多种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4〕;多元课程要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人人有才,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目标;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特殊素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课程〔5〕;跨学科素养课程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科的整体性素养。比如,欧盟将信息素养、创业能力和公民素养等跨学科素养整合到小学或中学的多门课程中〔6〕。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素养课程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可以作为学习领域的一部分,可以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也可以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在最适酶添加量和料液比的试验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试验考察了酶解时间对辣椒碱、辣椒二氢碱及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见图2中D。
(二)创建有效的制度和规范
制度是保证学校运作的基本规则,教研组的发展也需要明确具体的制度保障〔7〕。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要完善学校的教研制度,明确其职责就是教学研究的专业组织。制度的创建从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两个方面着手。
实施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对客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客人的满意度。顾客在购买一家企业的产品以后是否再次购买,取决于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消费结果是否满意的判断。只有当客人享受到高的满意度时,才会选择重复购买,成为酒店的忠诚顾客,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优势。
1. 教研组内部制度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合作者本人的翻译实践,作者总结出以下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副注释构成与释义。
组内制度的创建是建设教研组的需要。成员通过教学实践,把一些规矩形成一种习惯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制度,比如:
(1)组内常规工作规范。组内开展活动时,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并为此次活动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活动过程中,成员要大胆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其他教师的心得体验。评课时,要依据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给予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包括优缺点、建议等。
(2)学科研究规范。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教研组在开展学科研究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人的发展”研究。核心素养理念下,教研组要体现学科研究的特色,即“又精又深”的必备品格。宏观上研究各素养的培养规律和迁移规律,以及如何与各学科教育结合;微观上要关注不同教学和学习个体,研究自我发展和互动规律,以便在学科研究中落实核心素养〔8〕。学科研究规范,也规范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研组向纵深方向发展。
1. 进行有效教学
2.改革课堂教学
“场”既是场所,又是作用。爱因斯坦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概言之,万事万物,几事几物,都能构成相应的“场”。“情感场”是以情感为作用方式的场,亦是以情感为存在方式的场。“校园情感场”是以校园为基本范畴的情感场,生成于校园,主要存在于校园。但由于“场”的辐射性特点,如果处在射线端点,我们期望这根射线延伸得长远一些,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处在圆心位置,我们期望这个圆的覆盖面积广一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为计量资料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 s 形式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协方差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去片裸眼视力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除了上述这些常规性制度外,学校还要随着教育改革、教师发展状况及教研组工作展开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与创新,发挥引领性作用。
(2)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教研组的制度。包括:①评选学科带头人制度。对于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不能盲目进行,要综合考量,必须符合必备的评选条件才有资格当选。比如要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从教期间的表现等都要考虑进来。②科研课题相关制度。课题的立项要经过教研组组长及相关学科教师的认可;在课题申报表中设立教研组(组长)意见签字栏〔12〕。③制定各阶段学业教研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此意见是对教研组发展方向的引领,相关部门要负责定期开展对教研组教学常规、教研活动的检查,并透明公开调查结果〔13〕。
(三)完善评价制度
核心素养下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利用好“评价”这个指挥棒,这样才能推动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开展。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特别是蕴含的大量隐性知识和态度层面的要素,对评价过程构成挑战〔14〕,所以要进行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也要注重综合素质和优良品质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教研组的建设。
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客观,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要对组内学科教师进行多角度评价;其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运用指向专业发展的自评、同伴评议及学校领导与组长的他评、学生评价等方式;最后,评价的过程要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评价。
66例头颈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3年生存率36.36%,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患者间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构建共同愿景
(四)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创新是保持教研组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认知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产生了新的变化,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17〕。所以,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等也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教研组要及时掌握这些新动态,而新内容的落实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打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其教研教学水平。
(3)组内发展方向规范。教研组制度建设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建立理论学习体系,用“学”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建立课题研究制度,用“研”营造学术氛围的形成;建立跨学科听课制度,用“听”促进动态的内化〔9〕。
核心素养时代下,要注意对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在自主化探究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所以教研组的建设需要符合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方式,这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研究教学、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探讨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服务,并具有深度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教在学生学习的“困惑期”〔18〕,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19〕。
2. 教研组外部制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从课堂角度审视核心素养才是其有效策略〔20〕。首先,课堂中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书本情境”向“生活情境”转变,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生活即知识”,核心素养就是指向学生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这样理解问题才能更加透彻;然后,由“教师经验”转变为“学生经验”,因为在解决问题时,许多学生并不是单纯地从“概念”入手,而是从自己的经验开始,重视学生经验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要改变“题海战术”,开展基于任务的学习〔21〕。基于任务的学习是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全身心地投入,是一种“浸入式”的学习方式〔22〕。而核心素养是隐形的,需要学生在生活或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开展任务型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且未来面对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地以某种具体学科的形式存在〔23〕,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灵活应对未来的挑战,这对提升教研组的整体素质也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从专业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让学生去全面增值的高效课堂。
3.实施“核心素养引领”的教学
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方式,必须加强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过程,在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和素养上下工夫,实现其转变。首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素养为中心”,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是其重点,要明白知识和素养、能力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其次,由“教”转变为“学”的方式。教师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是贯穿全程的,所以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最核心的内容,即学科核心素养知识;最后,由“抽象知识”转变为“具体情境”,通过再现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
为此,本文基于对故障前后信号的变化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语谱特征和高斯混合模型的高压开关柜故障检测算法。为了综合信号的时频特征,本文采用语谱图显著特征作为故障检测的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算法方面,本文引入高斯混合模型进行放电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所提的语谱特征有助于改善故障检测效率。相比于基于MFCC特征和LPCC特征的算法,最高识别率可以达到95.4%,且算法鲁棒性较高。
4.进行问题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立足于学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且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时,要以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为切入点,将知识和技能用于一个可解决的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25〕,设计的问题要有质量。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教在思维的深处〔26〕,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养成,才能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教研组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加强。
(五)加强教师教研培训
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将更积极、更容易地获得新的行为,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并改变教学行为,也能将这些行为更恰当地应用于教学实践〔28〕。教师与同事共同规划教学活动、提供反馈意见、彼此分享经验,这样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共同成长,这是教育智慧的互动互助。教研组的建设,需要这类学习型团队,而教研组长作为教师发展的领导者和推动者,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同伴互导的方式,运用自身的专业经验,重视个体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诊断,引导全组开展教学研究,让每位教师在互相学习中超越自我〔29〕。
(六)发挥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
教研组作为专业共同体,组长是其核心,对教研组的建设起着引领作用。
1. 开发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启新一轮教育改革,特色发展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作为学校中轴的教研组,其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课程和活动上的创新,所以教研组长应立足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各学科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和探索特色课程与活动,并延续课程与活动的发展,提升学科影响力。
2.采用“同伴互导”的方式
(1)学校制定有关教研组的制度。包括:①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内教师专业引领制度。学校鼓励优秀学科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活动,培养骨干教师,丰富教学资源,为教研组储备后续力量。②建立考核与监督制度。学校形成明确的考核与监督制度是确保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比如建立教研活动制度、考勤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量化考核制度等〔10〕,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③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是教研组存在的基本形态,也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最直接的动因〔11〕。国家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并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学校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依托,这要求学校要积极倡导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逐步形成较强的研究能力,推进教研组建设。
学习与研究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唯有持续不断地“充电”,教师才能跟随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教研组才能永葆活力。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推进,新世纪教师的发展方向、模式也纳入了思考与改革,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等都会影响教研组的发展,所以加强教师的教研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新加坡引入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强调建立教师网络增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与合作,建立开放、合作的文化氛围。美国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保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发展的报告,促进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作为教育强国的芬兰,注重科研型教师的培养,这些科研型教师在工作中积极研究并批判性地运用循证教育知识来指导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利保障〔27〕。
总之,评价机制要具有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指标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符合学校发展的整体要求,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来探索建立测评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形成一套以核心素养为指标的研究流程和范式〔15〕;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的过程应成为教研组发展的动力〔16〕。
共同愿景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30〕。教研组的共同愿景就是凝聚教师团结的力量,增进教师对发展目标的认同与归属,共同致力于教研组的发展。所以需要教研组长积极构建共同愿景,激励教师从注重个体发展转变为团体共同发展〔31〕。
4.保障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要针对性地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让组长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掌握必要的工作方法,提高能力建设,加强教研组建设的科学性〔3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牵头机制,为教研组长领导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33〕。
(七)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建设内涵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建设,它是教研组发展的内在动力。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研组文化建设,需要确认所蕴含的教学观,实现教师之间的共享,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其文化应是追求发展、坚持民主、追求高品质修养、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以人为本的文化,贯穿于人格独立、教学相长、平等自由等理念的文化。所以教研组要确立核心价值观及未来的展望,培养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积累和丰富教研组文化资源,逐步内化和增强教研组文化管理的意识〔34〕,使教研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研风格和特色,能够可持续、高品质、全方位地运行和发展〔35〕。
二、教研组建设的作用
(一)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研组使教师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研组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有利于师生形成共同的核心素养发展愿景,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的多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锻炼其思维能力。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深入落实,提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在我国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体系迫在眉睫。在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体系过程中,应当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先出台或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逐步修订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认识,加强行业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推进地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相关地方法规规章建设,并鼓励其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制度创新。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科教师必须先具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形式和内容上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并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教研组的建设能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科核心知识,促进学科教师科学地设计核心素养课程,精心选择其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科教学改革〔36〕。
热盘炉的主要技术特色就是与水泥窑炉呈“在线式”关系,是一个直接与分解炉下部锥体相连的废料燃烧装置,其设备结构和工艺布置特征就是将一个缓慢旋转的水平放置的大直径转盘镶嵌在窑尾烟室上方的分解炉锥部,高温三次风全部或部分进入热盘炉内,促使其中废料燃烧后所生成的1000℃以上的气体进入分解炉,再与煤粉一起燃烧。
(三)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组织,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37〕。教研组的建设,确保了教研活动的实施,解决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了核心素养新理念,更新教师观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深化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研组承担以校本为基础,实施国家课程的使命,并自主开发和实施新的教研活动,挖掘新的研究视角,培养发展新型教师以及创造新的教研文化,建设成一个具有学习型、实践型和研究型的共同体,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38〕。而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源泉,也是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39〕。加强教研组建设,把各科课程中内蕴的核心素养的养分融入到人才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中,通过课程设计与改革,逐渐细分和整理核心素养的相关方面,确定各阶段和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立足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有助于课程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转变〔40〕。
学生在阅读过论文后,需要上交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涵盖所读论文的审题、基本思路、文章的结构安排、作者的思路、算法流程及其实现、个人体会等方面。文中所涉及的算法或者建立的模型要求学生实现,并公开展示。
(五)推进学校发展
学校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传授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都是学科教研组的任务〔41〕。同时,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对教研组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42〕。因此,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执行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的专业组织,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积极探索教研组的创新模式,将其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研究共同体〔43〕,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9):22-23.
〔2〕〔36〕〔42〕赵宪宇.核心素养下学科组建设的内涵、路径与价值〔EB/OL〕.〔2017-11-05〕.京师书院BigData,http:∥mp.weixin.qq.com/s/9RcWI4MKnbZCZ-JY6hv7mg.
〔3〕〔6〕〔14〕〔15〕褚宏启,等.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6-7.
〔4〕〔5〕〔25〕吴陈兵.核心素养研究:内涵、价值与展望〔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29):28, 29.
〔7〕伍红林. 当代学校转型变革中的教研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73.
〔8〕梁砾文,王雪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2):61-67.
〔9〕〔10〕向荣.新时期科学教研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物理,2015(2).
〔11〕徐伯钧.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9):76.
〔12〕〔13〕〔37〕曹发根.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J〕.江西教育,2009(12B):30.
〔16〕梁国就.中学教研组的建设与评价〔J〕.基础教育参考,2012(17):48.
〔17〕胡进雨.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功能发挥〔J〕.教育科学论坛,2011(4):31.
〔18〕〔20〕〔21〕〔22〕〔23〕〔26〕陈平.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地?这三个经典案例说透了!〔EB/OL〕.〔2018-05-09〕.中国教师报,https:∥mp.weixin.qq.com/s/2W51kuRrEfucIjzPTGEmiA.
〔19〕〔27〕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7,46.
〔24〕王士卿.论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225.
〔28〕Little J W. Norms of Collegiality and Experimentation:Work place Conditions of School Succes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9(3):325-340.
〔29〕林岚,汪明帅.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学校教研组改进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9(8):74.
〔30〕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38.
〔31〕陈秋兰.教研组长引领下的优秀教研组建设策略〔J〕.治教观摩,2014(1):89.
〔32〕马国栋.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2013(12):18.
〔33〕江怀霞.中小学教研组长领导力现状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4〕陈薇.教研组文化创建的系统尝试〔J〕.中小学管理,2007(6).
〔35〕贡和法.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J〕.基础教育,2008(7).
〔38〕李叶峰.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管理,2012(1).
〔39〕王士卿.论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225.
〔40〕辛涛,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7.
〔41〕廖卫红.区域内推进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以中山市东升镇小学英语教研组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3〕张婕.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教研组建设中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7(12).
中图分类号: G4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09-0062-05
作者简介: 于丽君(1993-),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法规;江婧(1983-),女,山东烟台人,山东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王聪(1990-),女,山东济宁人,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责任编辑:张 敏)
标签:核心素养论文; 教研组建设论文; 策略与途径论文;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论文; 山东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