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的概念与策略_学校管理论文

校本管理的概念与策略_学校管理论文

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理念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0)02-0015-06

为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一、二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提出校本管理的思想,主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本化”。我国台湾、香港的学者也进行了校本管理的研究。如今,校本管理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传播。校本管理为我们开拓了学校管理研究的新视野,提供了学校管理改革新的生长点。研究并实践校本管理的理念,对于我国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并促进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走内涵质量型发展道路,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校本管理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思想

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教授在《学校管理的改进》一书中论述了校本管理的问题。他认为校本管理是针对外控式管理提出的。学校管理工作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而出发的。学校的成员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运用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使学校有长远的发展”。外控管理则是指“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外界的权威或中央所指令执行的,并不照顾本身的特性和需要,校内成员只是执行工具,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郑教授对校本管理和外控管理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在管理原理和校内运作两大方面都有理念和功能上的分别。外控管理追求的是教育需求目标一元化,追求数量的发展,所依据的是标准结构、中央集权等教育管理原理,主张学校只是一个执行系统。管理重点是重视制度的精密性。与此相反,校本管理则追求教育需求目标多元化,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它所依据的是殊途同归、权责下移等学校管理原理,主张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系统,管理重点在发展校内的人力资源,发挥人的积极性。可见,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理念、策略和模式,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文化,一个把学校管理看作是校本性活动,另一个则是把学校管理看作是非校本性的活动。上述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校本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启迪。

究竟什么是校本管理,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思想是什么,笔者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而不是游离于学校管理工作之外的一种新的体系,它将校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学校管理总体思路、管理结构、运行机制等,都要充分反映校本管理的宗旨,以校本管理为指导思想,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支撑。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坚持学校塑造人、培养人的办学宗旨。以学校为本位,最根本的体现和落实在学校教育、学校管理的目标。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乃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离开育人的目标,校本管理就失去其自身的价值。具体来说,校本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许多国家规定,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法人的代表。校长对学校工作负主要的全面的责任,有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权力。但是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运动中,由于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外控管理,校长办学自主权受到挑战,甚至出现校长无权决定学校课程、无权决定人员的任用等现象。这种倾向影响了学校自主办学,阻碍了学校自主发展,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正是针对这种倾向,校本管理应运而生,要求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校长有权管理学校和决策学校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甚至提出改革公立学校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像私立学校那样,校长有更多更大的权利。

第二,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日益社会化、开放化,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或是与世远离的“世外桃源”,不可能脱离社区求得自身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关系,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又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其他社会现象、社会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学校管理者就要树立教学质量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而不能本末倒置,不务正业。学校工作具有长周期、潜隐性、迟效应等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在短期内见成效。学校管理者就要春风化雨,细水长流,循序渐进,注重教化工作,而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学校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管理者就要以青少年的眼光看待青少年,顾及他们的心理气氛和个性特征,而不能成人化、简单化、模式化。从校本管理出发,学校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把握学校教育自身规律,探索和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点,做一名自觉的头脑清醒的管理者。

第三,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的理念,设计发展的蓝图和策略。每一所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校本管理主张要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如果不认识和把握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就无法面对学校现实和未来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就难以科学地设计和确定学校发展蓝图和发展策略。如有的学校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研究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既根据国家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案,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正是在对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校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走自己的路,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决策和规划学校的发展。

第四,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分式校长。校本管理以校为本,就要求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工作。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分式校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在学校事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教育部领导曾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存在着的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即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入不足。学校领导没有全身心投入,就难以实现校本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才可能去钻研探索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索学校教育规律和办学特色,校本管理的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可见,校长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态度是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包含在校本管理之中。

二、校本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在必然性

校本管理理念的提出,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现代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变革的必然要求。

1.校本管理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是卓越教育的话,那么90年代则是素质教育。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世界各国已形成如下共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杰出的高级人才,而且取决于亿万国民的素质。既要有一大批杰出的高级人才,又要有优良的国民整体素质,这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一流的科学家、设计师,但是缺乏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和熟练的劳动者,现代化也是难以实现的。奥·佩切依博士在《人的素质》一书中指出:“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某些杰出人物的素质,而且取决于亿万人民的素质。人类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始终是围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一主题而展开的。美国一些学者相继提出品质控制、品质保证、服务素质、全素质管理等概念,倡导一种素质文化。亚当斯认为,素质不仅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相对化的特点,同时又属于价值体系、文化和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就着手改革基础教育,但是改革的效果不甚理想,教育质量下降,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和检讨。一些人士认为,“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受到一种平庸低下的潮流的侵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因此现任总统在原先的六大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八大教育改革的目标,如全体儿童都能入学;高中毕业率上升到90%;一些挑战性科目取得好成绩;科学、数学成绩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等。英国政府教育改革白皮书也指出,要“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水平。专家认为,中小学生的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等明显落后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是过去30年英国片面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减少学生之间和学校之间竞争、过分尊重学生独立性的结果。为了实现改革目标,英国政府提出大刀阔斧的措施,如改革基础教育的考试体制、提高考试标准、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公布学校排名、努力提高教师水平、修建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等。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1996年7月19日通过的“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中,明确把培养青少年生存能力作为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对策。如开展轻松宽裕的教育活动、创设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以减少现代化对人的负面作用。韩国提出,

高质量教育的保障,才能适应后工业社会的要求。“学校不仅要成为人间教育的场所,而且成为能够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场所。”其改革目标和内容是:对学生,将挡住个人发展之路的教育变为“打开希望之门的教育”;对学校,将“封闭式教育”变为“协作和竞争”的教育;对企业,把无用教育变为有用教育;对国家,把“低效教育”变为“高效教育”。可见,在国际竞争的宏观背景下,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决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把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为立人之本。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学校教育。正如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中所指出的,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现代化的水平和现代化品质的转变:“在决定个人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和独立的因素”。但是,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力的因素,对人的发展起正面效应作用,就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教育工作。校本管理思想的提出,正是适应了当代教育素质化的发展趋势。

2.校本管理适应了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日益重视学校层面的变革和改造。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细胞。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学校,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提高,都落实在学校,体现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0年的美国》报告中指出,“为了我们的国家和子孙的未来,我们必须改造美国的学校”。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卡内基“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特别工作组于1986年5月发布题为《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报告。报告呼吁“要赋予教师新的权力,委以新的责任,面向未来,重建学校”。在全美兴起规模宏大的重建学校运动(reshucturing school movement)。重建学校教育包括四个策略,即校本管理、授权教师、家长选择及为理解而教等。通过重建学校,改革美国学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美联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新型学校创建协会(NASDC),其任务就是“支持设计与创造新型的高效率的学习环境,以便全国各个社区都可以用来为美国下一代儿童改革他们的学校”。具体目标则是筹集2亿美元用来支持设计梯队的工作,这个设计梯队广泛汇集个人与团体的才智、精力及专门技能来完成设计与实现未来教学新环境的任务。1997年,克林顿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又进一步提出教育三大目标和十大举措,计划到本世纪末在全美创立3000所合同制学校,即特许学校。它有权自行制订和追求最高标准,自行决定自己的存亡。并要求到2000年,美国所有学校都要进入信息网络,使所有学生都能平等享用信息知识。1988年,新加坡就提出“追求卓越”的理想,目标是使新加坡成为成就卓越的城市,表现优秀的社会。为此,强调“提供卓越的教育是我们的宗旨,政府的目标是要提高新加坡所有学校的水平”。为了迎接“生涯学习”时代的挑战,日本提出“必须要经常改进教育的素质和教育研究”,并为教育素质明确方向:重视个性发展;重视教育基础;培养创造力、思考力和表达的能力;增加选择的机会;教育环境人性化等。文部省在《新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学校教育的四大方针,即涵养心灵素养,灌输基础知识,发挥个性特长,训练主动学习的能力,尊重文化传统,培育国际观。我国香港教育署、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一致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要基石稳固,教育质素必须提高”;“动员社会力量,提出有效改善现时教育制度的方法,群策* 群力,善用资源,协力提高教育质素”。3个机构联合在香港推行优质教育,开展优质学校教育活动,构建优质教育文化,并专门成立优质教育基金会,筹集51亿港币,支持学校开展优质教育。教统会制定优质教育目标纲领,提出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使其一生能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合群的精神,有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的整体目标。香港优质学校教育,就是建立“有效能的学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的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既向宏观层面拓宽,又向微观层面深化,学校教育层面的变革和改造日益得到重视。正是适应学校改革的深化,校本管理应运而生。

3.校本管理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世界上诸多国家都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在学校管理中以校长为中心,确立校长的核心地位。但是,随着学校管理民主化、社会化的推进,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对学校的控制加强,出现了外控式管理的倾向,学校内部自主管理权有所削弱。以往美国联邦教育部无权管理学校,不能干预学校的课程设置,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美国先后成立国家教育目标审议小组、国家教育标准与考核委员会等,制定国家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加强对学校课程的控制。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在教育改革方案中,强化家长及校董会的职权,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在学校中设立校董会、教职工代表会议、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及其它常设机构。规定学校还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审议,接受课程、评价等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检查、监督,这些机构都强化了对学校的控制和影响。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强调校董会的作用,一方面把财政控制权下放给学校,但是,学校选择课程及教材等权利有所减少,校董会是学校最高权力机构。私立学校董事会由于承担着对学校投资的责任,因此,拥有更大的权力。校董事会的理事长由社区代表担任,校长是校董会的一名成员,原则上不能担任董事长。学校重大问题由校董会讨论决定。美国建立全国性的家长同盟,要求家长更多地参与学区教育委员会,协助学校管理工作。芝加哥不少学校建立由6名家长代表、2名教师代表和2名社区成员组成的10人委员会,负责学校的经费预算和分配,决定学校的改革及聘用校长等,由于家长代表占据委员会的多数,因而对学校的行政和政策起着关键作用。可见,在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外控式管理的倾向,校长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的权利有所削弱,这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校本管理思潮的出现,无疑是对现行学校管理弊端的反思,又是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校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反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结合我国学校实际,实施校本管理,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真正给予校长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外,从学校管理自身层面来说,需解决好以下问题:

1.增强决策意识,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校长仅仅看作是管理者、执行者,不少校长也固守管理者、执行者的角色,唯书唯上,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管理学家西蒙曾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命题,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关键,现代管理不是作业,而是决策。这就引发人们重新思考和认识管理的本质和功能。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也离不开决策活动,而不能把决策仅仅看作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功能。校长是学校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他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对学校发展作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的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大凡成功的校长,无不是高瞻远瞩、高层建瓴,对学校的发展作出整体的长远的思考和决策。江苏省名校长万小平认为,“在未来社会里,学生的发展是多极的,现代学校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同一驾马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适应未来”。

2.强化教学中心的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一命题反映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校本管理的题中之义。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强化教学为主的观念,使其转化为共同的教育行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强化了学校社会化意识,淡化了校本化意识。他们的主要精力往往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出来。有的校长连称呼也发生变化,以“老板”取而代之。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校长角色已发生很大变化,已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但是这种多重角色并不能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即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校长角色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改变。校长主导角色,就要求校长要承担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综观世界各国对校长职责的规定,概莫能外。如英国要求校长主要抓教学工作,确定教学科目,编制日课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等。加拿大规定校长主要职责是制订教学计划,领导教学工作等。法国要求校长负责检查教学进度,维护教学秩序。澳大利亚对校长选拔和聘用,强调具有保持学校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能力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改革学生学习质量的能力。美国联邦教育部曾对全国152所优秀中学校长进行调查,优秀中学校长工作职责主次排列顺序是:(1)教学管理;(2)教师工作评价;(3)课程的设置……。我国关于校长的工作职责,也把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内涵发展道路,是校长角色本质规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抓教学的校长不是一位好校长。每位校长都要处理好多重角色的关系,处理好主导角色与非主导角色的关系,分清轻重主次,坚持质量内涵发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3.增强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以获取成效的过程。而校本管理尤其注重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经济学里人们通常用一个函数公式表示不同资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量=F(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这个函数公式表明生产量取决于资源的投入量及其组合配置。同样,学校管理的效益取决于学校各种资源的开发及其优化组合。在学校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性的而不是被动的弹性资源,并处在发起、操纵和控制其他资源的位置上,在各种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力资源又是一种可能自身增值的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使用得当,不但可以创造出价值,而且其自身也能增值,成为更加宝贵、有用、更加高级的资源。基于这种认识,校本管理把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每所学校都是由众多知识分子组成,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禀赋、兴趣、专长,都有自己发展的领域。这就需要学校的校长去开发、利用,并加以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每位校长都应成为“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使组织成员在组织中有自己恰当的位置,各展其才,各尽其才。善用人者事必兴。校长要有识才之眼,据才之求和用才之道。成功的校长无不是高明的人力资源开发者,无不是得心应手的人力资源配置组合大师。

4.增强卓越意识,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学校管理精致化,是校本管理的目标,即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台湾学者认为精致化是指“品质管制与效率讲求的整合”,涵盖卓越性、绩效性和科技性。所谓“卓越性”,是强调学校不仅追求有,更在追求好,正如一个电视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在求量的扩充,更在求质的提升。所谓“绩效性”,是强调教育内容附加价值的提升,重视教育过程绩效的提高。所谓“科技性”,是强调借用科技方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根据校本管理的理念,追求学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学校要有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把学校办成精品化的学校;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优化的状态,以投入最少的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学校组织的整体功能,以获取最大可能的效果;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佳目标,让学生得到合理、科学的教育和管理,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也就是讲求学校管理的高水平的质量。

总之,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同时也向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如何从我国学校实际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有待我们作进一步地探索。

收稿日期:2000-02-20

标签:;  ;  ;  ;  ;  ;  

校本管理的概念与策略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