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昊
天津市天津医院 天津市 300211
摘要:为了观察分析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价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从我院2017年度收治的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不同斑块类型的内造影剂的增强情况,观察超声增强斑块的超声增强部位,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来对斑块的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DE)和达峰时间(TTP)。结果显示软斑块共有31例,超声增强率为100%,混合斑块共有20例,超声增强率为90%,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增强斑块增强部位以肩部增强发生概率最高(69.4%),以尾部增强发生概率最低(8.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在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的增强密度(DE)为(3.56±0.28)db/cm2,混合斑块的增强密度(DE)为(1.77±0.12)db/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于斑块的易损性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效果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大的危害[1]。其中易损斑块(临床也称之为不稳定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最初环节[2-4]。但是因为在发病过程中除了易损斑块外,患者还具有病理新生血管,因此易损性和内部新生血管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5]。为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进行准确评价,本文选取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超声造影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演技对象
本文从我院2017年度收治的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和24例,最大和最小年龄分别为75岁和46岁,平均年龄为(63.5±3.8)岁,最长和最短病程分别为13年和2年,平均病程为(5.4±2.6)年。对斑块的评价参考《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
1.2 方法
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采用择GE LOGIQ E9 彩色多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设置频率为12MHz,选择线阵探头为L9-3。具体的诊断过程采用纵横向相结合的诊断方式,对于单一动脉单斑块患者,可以直接观察该斑块的属性特征;对于单一动脉多斑块患者,建议选择最大体积的斑块进行属性特征观察[6]。操作流程为:(1)震荡造影剂,必须丢造影剂进行充分震荡以促使造影剂能够均匀的悬浮在溶剂中[7];(2)造影剂和生理盐水注射,先向患者注射2.4ml的造影剂,然后即刻注射5ml的无菌生理盐水;(3)打开超声造影诊断仪进行诊断,首先要注意造影剂微泡的影响,尽量待所有造影剂微泡消失后再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详细记录各种属性特征数据,包括斑块种类、回声增强部位以及回声增强特征等[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别采用期望值加减标准差的形式和百分数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扫描结果显示软斑块患者共有31例,占所有患者的55.4%,混合型斑块患者为20例,占所有患者的35.7%,硬度斑块患者共有5例,占所有患者的8.9%。其中软斑块超声增强率为100%,混合斑块超声增强率为90%,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对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中超声增强斑块的超声增强部位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超声增强斑块增强部位以肩部增强发生概率最高(69.4%),以尾部增强发生概率最低(8.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述分析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不仅可以分析硬化斑块的种类,还能够区分软斑块和混合版块的回声增强密度,对于斑块的易损性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辉,郗增慧,陈丹丹,等.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应用价值[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4):525-527.
[2]吴茹霞.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414-415.
[3]何雁,李小晶,彭红艳,等.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00-603.
[4]张学谦,田晖,贾丽景,等.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研究[J]. 临床荟萃,2016,31(11):1233-1236.
[5]王发辛,金媛.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50-51.
[6]孟盈,徐荣,王迎春,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方法学比较的初步探讨[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6(6):608-609.
[7]吴平勇,陈文卫,胡伟,等.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诊断试验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11):1310-1315.
[8]魏立亚,闵生辉,庞云.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的评价[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5):497-499.
论文作者:孙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造影论文; 超声论文; 粥样论文; 患者论文; 颈动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评价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