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
关健词:数学 动手实践 自主合作
小学低段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只是粗浅的,对于一些理性、概念性的东西不易把握,生搬硬套教科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的年龄愈小,心理就愈不平衡,上课的集中力也不长久,而且好动,在低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接受。为此,优化数学教学课堂是我们在新的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优先”选择。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一、在学生生活实际与原有经验中学习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课堂大起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让学生的生活背景重现出来。如教学“加法”时,多媒体展示树上有两只鸟,用动画的方式展示“又飞来一只”,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感觉自己就像在真的生活情境中一样,很容易就理解了加法的意义。
二、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学习数学
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理解,我做过”这一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字有一种可触的实在的体验,在以后的学习里能较快地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数感;在教学“几和几”的过程时,让学生通过分小棒、分圆片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分成。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要有耐心,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这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要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所谓自主学习,是在课堂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再次,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同学互相交流,同时也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鼓励评价与多元评价为主的课堂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这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在鼓励下成长的,课堂上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不要怜惜自己的微笑,不要怜惜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赏,当我们在新授孩子们以前没学到的知识时,他们能回答出来不是很棒的吗?当我们在复习一个知识点时,他们能从那些相近的知识里分化出来,这不是很强的调节应用知识了吗?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1。
论文作者:刘玲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评价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