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人文研究进程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进程论文,人文论文,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图书馆人文研究的进程
早在1921年刘国均先生就在《金陵光》第12卷第 2期上发表一篇题为《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的文章,他指出:“今日之图书馆即使人人得利用其所藏之书为目的者也”,将注重对象由书籍而变为其所服务之人,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之中心。后在1931年杜定友先生认为:“书、法、人”为图书馆学的三要素时,指出图书馆学的理论重心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即第一个时期以“书”为重心,第二个时期以“法”为重心,第三个时期是以“人”为重心,并指出:“若以人为目标办图书馆,则事业能生动而结合实际,且有继续进行深潜研究之余地也。”可见中国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注意到了图书馆学中的人文思想。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有关图书馆人文精神主题的研究,图书馆界从思想认识领域重视人文精神,系统地探讨相关理论。自1999至2006年10月,国内对图书馆人文研究的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至今,发文数量增长迅速,保持一个相当多的论文数量,这说明人文问题已经引起图书馆界的充分重视。
笔者选取的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与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1999年 -2006年10月),以“图书馆”和“人文”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论文897篇,按年度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图书馆人文问题研究论文年度数量分布情况
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篇数
12234674142
202
235
163
比例(%)1%3%5%8%16%
22%
26%
18%
在1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根据近年来图书馆人文研究的发展和主题的变化,笔者认为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1.1 图书馆人文研究的启蒙和起步时期(1991年- 2000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将人文的理念引入图书馆学研究,大量文章主要是围绕高校图书馆人文教育为主题进行研究的,占到发文总量99篇的45%,但是最终引出了图书馆人文精神这一概念,为后来图书馆人文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蒋永福最早在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名称,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1] 1992年程焕文指出:“全部图书馆的历史实质上是图书馆人本身的历史。无论是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忽视了对人的研究,忽视了人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曾有所创造的人们的作用,实质上也就是抹杀了图书馆学术和图书馆事业。”[2]徐引篪和霍国庆认为:“图书馆学是众多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一方面,图书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物化形式之一,要研究图书馆,首先要研究人,研究如何为人的发展服务。”[3]因此他们提出:“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的最终和最高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吴唏则在1999年首次明确地提出图书馆人文精神这个名称。韩继章2000年指出:“图书馆人文观照的实践和经验是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随着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将一步步加深对图书馆人文化发展的认同。中国图书馆的人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重大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结果。我们的责任是使这种前进的步伐更快一些。”[4]肖希明对图书馆人文传统上升为人文精神作了总结性的阐述:“在西方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人文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并且逐渐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5]
1.2 图书馆人文研究的高峰时期(2001年-2004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为在理论研究上形成了人文图书馆学学术流派;人文关怀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技术化与人文化融合。
1.2.1 形成人文图书馆学学术流派
蒋永福、陈丽君的“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提出图书馆是人文进化需要的产物;图书馆是用户的图书馆;图书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体;图书馆是体现人类的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图书馆学是以人为核心对象的科学。[6]在“人文图书馆学论纲”中,他提出作为理论形态或学术流派,图书馆学可分为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是从人文视角观察图书馆现象的,它以弘扬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为目标。只有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的平衡发展,才能体现图书馆的完整性。目前应加强人文图书馆学研究。“人文图书馆学”这一称谓是针对“科学图书馆学”而言的,两者都不是学科名称,而都只是一种思想主张或流派。并且从六个方面对“人文图书馆学”的内涵作了概括性的表述;还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中寻找人文图书馆学理论的根据。最后对人文图书馆学的意义作了如下阐述:(1)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认清并克服技术传统的局限性;(2)有利于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3)有利于构筑科学内涵与人文内涵平衡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从而丰富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人文图书馆学从概念提出、特点描述、内容框架、肯定评价、探索争鸣到理论流派,历时十年有余。人文图书馆学只是一种思想主张或流派,那么它在理论上的构建基本上可以划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7]梁灿兴从社会学视角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进行了人文诠释,刘君从图书馆学发展史视角对人文图书馆学本质进行了诠释。
1.2.2 人文关怀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发表的与人文关怀相关的文章多达305篇。2002年图书馆人文关怀成为图书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两家杂志分别举办了关于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专题笔谈会,业内专业杂志也纷纷推出此领域的研究文章。黄俊贵、程亚男、储流杰的“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人文关怀——中国图书馆步入新世纪的思考,”从图书馆价值观、职能、自我完善、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图书馆建筑服务及阅读等诸多视角论述了人文关怀对于中国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黄俊贵指出:图书馆的价值体现于读者对它的利用之中;图书馆的天职在于尊重读者的阅读权益。储流杰认为,图书馆工作应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环境的构建,提倡人文关怀。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和用户。图书馆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读者或用户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8]张杰的“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现代图书馆”认为,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所缺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人文关怀。技术可以引进,资源可以积累,唯有人文关怀不是可以购买或移植的。[9]朱晓华的“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人文精神”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员不仅仅是信息处理、分析和组织工作,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读者查找和利用信息。因此,对于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必然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在对读者的科学教育中充分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10]2003年邱五芳在“超越习惯学术分野——对图书馆技术、人文研究的另类思考”中认为图书馆学人文研究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当前图书馆实践急切需求的实践问题——图书馆学人文研究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图书馆学的人文研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而这本来就是人文研究应有的作用。[11]同年蒋永福、陈丽君指出在图书馆管理中,培植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宗旨。图书馆人本管理应体现人本原则、情感原则、激励原则和“无为”原则。[12]2004年肖希明指出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公共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人为本是先进文化的精髓,现代图书馆应奉之为圭臬。[13]
1.2.3 提倡图书馆技术化与人文化融合
2001年初,肖希明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一文,指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当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14]李超平应用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学说考察图书馆学研究,讨论了图书馆学理论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以及技术应用领域的若干问题。她认为:“立足于现代科技和坚持人文精神的两种思想倾向的对立开始出现,美国图书馆学界尤为突出。从学科发展的合理性来看,有意识地消解这两种思潮的对立,使之朝着适中与融合的立场回归将是一种必然。”[15]2002年张杰的“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现代图书馆”分析了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本质,强调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和协调发展。[16]范并思、邱五芳、韩继章在“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中论述了20世纪图书馆学精神的理论精神和技术情结。邓小昭的“满足因特网用户信息需求的人文思考”一文,辩证地思考了因特网技术在信息交流应用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问题,认为网络技术的工具理性帮助人类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交流环境与手段,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文价值的弱化问题;欲改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离的局面,就应该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法律、道德、信息素质的人文关怀作用。[17]万里鹏在“技术回归:走出图书馆的技术困境”中,论述了图书馆在社会技术进步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提出了技术应用向图书馆价值的回归。[18]2003年蒋永福发表的“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论述给人们以知识共享的公共平台,给人们以知识自由的制度保障,就成了图书馆的基本精神与功能。[19]邱五芳在“超越习惯学术分野——对图书馆技术、人文研究的另类思考”中认为图书馆学的技术研究与人文研究不能分割,两者研究的根本目的一致,具体研究层面上内容相通。我们应超越图书馆学的习惯学术分野。[20]刘羚2004年在“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技术体现”一文中,强调图书馆借助于现代技术的应用发扬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开放程度的扩大、使用功能的增强、大众化文献信息服务的普及和多方面的人文实践等方面,拉近了图书馆与大众的距离。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中,必须时刻注意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精神。[21]
1.3 图书馆人文研究从理论到实践(2005年-今)
2005年图书馆人文研究文章的数量达到顶峰,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图书馆人文研究转向实践,研究人员将人文研究的内容与信息自由、信息权利和公共图书馆精神相联系,认识到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必须体现公共性与公正性,图书馆信息资源需要公平地提供给每一个读者,从而实现读者的利益均衡。具体表现则是关注社会和平民,关注弱势群体。2005年初《图书馆》推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征文,开辟专栏,刊出吴慰慈、张树华、刘兹恒、李国新、程焕文、李超平、杨文祥、梁灿兴、李金荣等一批专家和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图书馆人文研究文章数十篇,这些文章推动了图书馆人文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同时《图书情报知识》组织“弱势群体的图书馆知识援助”专题,集中刊登范并思、蒋永福、王子舟等专家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对弱势人群、对平民的人文关怀。范并思认为公共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是可操作的。公共图书馆体现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做法包括: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而不是“形象”,公共图书馆应该弥合信息鸿沟而不是制造鸿沟,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信息门户而不是信息“孤岛”。范并思还提出了基于信息公平保障的机构、制度,提出公共图书馆精神。[22]蒋永福认为信息自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信息权利是信息自由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公共图书馆制度是民主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23]王子舟则指出“弱势群体是近年我国社会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人群,它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知识贫困。对弱势群体实施知识援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图书馆应进行制度创新以保障知识援助有效开展。”[24]他组织研究生赴5省10县进行大范围基层图书馆调查,撰成《基层图书馆生存状态忧思录——5省10县图书馆调查纪实谈》。同年,李国新教授调研后,发表文章《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目光转移到人文图书馆学与实践的结合领域。 2006年,吴慰慈指出:“公共图书馆因其特有的职能,依赖于其保存的大量丰富的传统与数字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数字鸿沟,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现在许多图书馆都在考虑如何使弱势人群和贫困地区得到图书馆的服务,这也体现了图书馆的公平原则。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理念。”[25]于鸣镝、肖希明、蒋永福、范并思等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图书馆信息自由、信息权利、信息公平和公共图书馆精神等问题。自此,图书馆人文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 我国图书馆人文研究的发展趋势
2.1 研究目的逐渐明确、对象逐渐转移
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将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推动和谐发展的作用。[26]图书馆人文研究的目的将是如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图书馆人文研究的对象将向公共图书馆转移,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和代表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2 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完善构建人文图书馆理论体系,基础理论研究将围绕公共图书馆精神和信息资源的公平获取等问题展开,这些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指导实践。在实践上,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有效形式,实践研究将针对图书馆服务于社会、平民和弱势群体等问题展开,必将丰富和发展图书馆的人文研究理论。
2.3 建设符合国际图书馆惯例的宏观环境
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图书馆都分别制定出了各自体现其人文精神的章程、法律、法规、制度,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呼唤政府与立法机关早日出台体现我国国情的人文精神的章程、法律、法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实施打造了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4 技术化与人文化融合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技术与人文两类研究的内在相通性,强调入文研究应该与现实工作结合。未来的研究人员不会再将这种强调停留在理论呼吁或现象分析上,而是付诸实践,找到合适的载体,通过研究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收稿日期:200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