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任艳艳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任艳艳

虎林市人民医院 1584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结果:观察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发作时间,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临床治疗

急性心绞痛属于心脏性疾病,在心血管内科中比较常见,患者会出现胸口剧烈疼痛的典型症状,一般会持续数分钟,病情轻者服药后可自行缓解,病情重者需服用多种药物才可控制。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之一,急性心绞痛以呼吸短促、阵发压榨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发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为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本文将氯吡格雷治疗用于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将6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入组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参与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②排除年龄超过75岁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7.2±4.7)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0.5±3.6)岁。两组急性心绞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照试验可行。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急性心绞痛患者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给予急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持续治疗4周。

1.2.2 氯吡格雷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的给药频率为50 mg/次,1次/d。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评分项包含无效、有效、显效3种。观察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发作持续时间。观察急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评分项包含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3种。

1.4 疗效判定依据

无效:急性心绞痛患者的阵发压榨性疼痛、呼吸短促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趋势;有效: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电图ST段上移≤0.1 mV。显效: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前胸压榨性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 果

2.1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观察组急性心绞痛患者中有效19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9%。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发病持续时间

对照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住院时间(34.16±3.28)天、发作持续时间(5.19±2.64)min/次,均长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6.73±1.14)天、发作持续时间(3.54±2.09)min/次,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纤维白蛋白(2.05±1.06)g/L、血浆黏度(1.52 ± 0.08)mpa/s、全血黏度(32.66±1.37)mpa/s,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纤维白蛋白(3.14±0.11)g/L、血浆黏度(12.43±0.21)mpa/s、全血黏度(39.24±1.56)mpa/s,两组急性心绞痛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绞痛的诱因主要包含斑块、冠脉炎症以及血栓等。发病后,患者前胸产生阵发性、压榨性疼痛。行心电图检查,可见明显ST-T段改变。当患者的病情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其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心绞痛因冠状动脉狭窄、硬化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2],会造成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等表现,患者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的症状,此外,引发心绞痛的因素还包括各种不良心理(愤怒、狂躁等)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发作时要立即含服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否则会危及生命安全。

常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汀类调脂药等,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较差且极易复发,无法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还需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作为一种吩噻并吡啶类抗血小板类药物,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作用机理为: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产生代谢产物将与偶联ADP受体间发生选择性结合。这种结合反应使得ADP受体与患者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得到有效抑制,并对血小板的聚集、GPⅡb受体的激活产生良好的阻碍作用。给予氯吡格雷治疗一段时间后,急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有效改善。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中应用广泛,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心绞痛等,可对血小板受体和ADP之间的结合过程进行选择性抑制,同时还可对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作用进行抑制,通过口服的给药方式可提高机体吸收速度,在血浆中与蛋白的结合程度较高,该药可能引发胃炎、腹痛、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临床需引起注意,同时肝肾功能损伤的急性心绞痛患者不得使用。氯吡格雷还是噻吩吡啶类药物的衍生物,可有效促进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对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进行改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次研究将6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后展开研究,结果部分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随访三个月后的疾病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李如华,张晨晖.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3):28-29.

[2]王荣琦.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2):62.

[3]张春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9):132.

[4]谢丽辉.浅谈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9):11-12.

论文作者:任艳艳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任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