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与冷思维--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对话_全球化论文

热点话题与冷思维--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对话_全球化论文

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新变化论文,话题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如果从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有500年之久,其间经历了多次阶段性嬗递,您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应如何划分?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每一历史阶段又有哪些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基本标志和特点?

       ●任何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制度,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都各有其阶段性,只不过由于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其不同阶段的更替并不明显,以致往往令人难以觉察。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与此大不相同,它的发展阶段性十分明显,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转变(或过渡)表现得非常突出。

       但是应该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标准来区分资本主义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以其经济关系作为基础,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全部社会关系和社会上层建筑都将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整个社会也就会发生全面的根本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其根本的区分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基本社会制度的不同。在同一社会制度的发展长过程中所显现的阶段性,同样也是由于其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旧的生产关系完全被突破、被消除,为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所取代;而同一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转变,则是在这种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并未被突破的情况下,原有生产关系和基本社会制度发生了部分质变。因此,判断资本主义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应该从其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其经济制度的变化着眼;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应以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部分质变来加以区分。根据这种观点来观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早在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欧洲城市对外贸易日益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那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的时期。直到16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臻于成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①;“虽然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②。从那时至今大约500年资本主义的历史,明显区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初始阶段(有人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或重商主义时期,或手工业工场时期)、自由竞争阶段、垄断阶段、国家垄断阶段,现在则是国际垄断阶段。每一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在其生产方式范围内,发生局部质变。在发生这种局部质变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而局部质变则是跃进式的变革。

       西方有些学者抓住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某种新现象,就把资本主义称之为某种资本主义。如把当今的资本主义叫做“网络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股东资本主义”、“后福特主义”、“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等等。这些名目的资本主义往往回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变化,因此,不能揭示其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是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正确制定我国改革、发展和开放战略的重要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学界,通常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了。人们认识到,划分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比如,从劳动方式看,资本主义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的发展;从所有制结构看,经历了业主私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发展;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经历了自由放任、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从竞争与垄断的关系看,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的发展;从资本形态看,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空间形式看,经历了民族资本主义、国际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而言,认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下五个维度是比较重要的,即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国家与资本的关系和世界体系。

       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多种不同概括,如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新自由资本主义、信息化资本主义等。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后,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信息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爆发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科技革命,导致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生产过程逐渐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弹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的趋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取代传统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二是政策自由化。滞胀危机后,二战后形成的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和体制受到了质疑,以“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获得了支配地位,国家和社会对资本运动的各种限制和调节被大大削弱,资本的逻辑强烈地渗透和改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是资本全球化。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急剧扩张,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飞速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性力量,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货币体系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的扩张在空间上几乎接近其发展的极限。

       四是资本的虚拟化或金融化。随着资本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关系和社会资产越来越表现为债权股权等金融关系和金融资产,货币、证券、外汇、金融衍生物等非实物的虚拟资产急剧膨胀,企业的利润来源日益依赖于金融市场,金融资本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上述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信息化技术赋予了资本以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新自由主义政策削减了国家对资本的限制,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政策手段;全球化和金融化使资本摆脱了国家主权和物质形态的束缚,为资本的运动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新的形式。这些重要变化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了新的阶段性的特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化的垄断资本主义,这是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学界有观点认为,依据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金融资本的大发展、大膨胀及其在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它带来的全球经济不稳定和危机,可以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您对此如何评价?

       ●多数学者是从近年来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异乎寻常的膨胀和变化出发,对其原因、特点、内在矛盾、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响进行分析,这对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无疑是大有助益的。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有不少符合实际的独到的论点,值得借鉴和吸收。但我认为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认定为金融资本主义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之类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有学者如美国左翼学者约翰·贝·福斯特曾提出垄断化促进经济停滞,停滞产生金融化,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即垄断金融资本的阶段的观点,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资本主义垄断并不总是导致停滞,垄断与竞争总是同时并存,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20世纪50—70年代的20多年间,资本主义经济曾出现过历史上少有的高涨和繁荣,只是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确实增长迟缓,停滞趋向占上风,这在欧洲和随后的日本更加明显。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尽管其制造业、运输业等生产部门的增长远不及金融和房地产部门的增长快。但这些生产部门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有些传统部门在缩减,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则蓬勃发展。这时,资本之所以大量进入金融领域,最根本的原因是,在这个领域,资本不投入生产部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高得多的利润。

       其次,如果说过去资本主义曾经历过工业化,而现在由于金融业迅猛发展,空前膨胀,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大大提高,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大为加强,其利润率超过实体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也可能成立。但也可能使人产生误解,以为金融资本已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现在人们所说的金融资本只是指银行、金融机构和私人所有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而这种金融资本已大大膨胀,其中很大部分不是投资于工业等实体经济,而是与实体经济相脱离,但它归根到底仍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且仍有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正是这两者的互相结合,才是当代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基础。何况即使脱离实体经济那部分也不能远离这一基础。发达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现状也说明了这一点。美、英等国金融业作为一个部门正在迅速扩大,但它们的制造业仍然在发展。据美国全球财经研究公司的统计,美国、德国的对外贸易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仍然名列前茅。总之,当代资本主义,即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其资本形态仍然包括金融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二者互相结合而又互相分离,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两翼。

       第三,资本主义的任何一个新阶段,都必定具有该阶段的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体现该阶段的质的规定性,也是该阶段资本主义的主要标识。如果说现阶段的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主义,那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有的论者对他们所说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进行过说明。如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就认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有五大特点,即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世界垄断寡头即跨国公司的形成、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高技术资本主义的形成。这些确实都可看做是当代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特点,但把它们都归结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却未必恰当。虽然当代金融垄断资本已渗入或介入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几乎无处不在,但如把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形成、高技术资本主义的形成等都认定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则似嫌勉强。

       第四,资本主义的任何新阶段都是从前一阶段转化而来的。因此,为了正确把握这个新阶段,就必须明确前一阶段是一个什么阶段,并对其向新阶段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性有所说明。我们认为,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那个阶段,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具有重大意义。但把那个阶段看做是“管理资本主义”并不能揭示其实质。其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国际垄断阶段。这时,国家对经济管理大大削减和放松。在这样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得以超常增长和扩大。但即使如此,认为目前的阶段是“投机商战胜了企业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产者”,因而据此断定资本主义进入了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也不一定适宜。众所周知,从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的角度,学者们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但这并不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工业社会而言,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就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到垄断阶段和国家垄断阶段都是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又从工业社会或传统的工业经济转变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但这与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转变是两回事。

       第五,多数论者在金融资本主义或垄断金融资本主义前面,加上“全球”或“全球化”,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已进入全球化金融资本主义或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诚然,目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金融全球化更显著和具有特殊重大意义。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也已经是全球化了。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或一种社会制度。虽然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仍起着主导作用,如果说资本的流动(包括金融资本的流动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已经全球化,是符合实际的,但不能因此说资本主义已进入全球化阶段。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囊括全球。因此,不仅说当今资本主义已转变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不妥,说它是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不适当。

       我认为,把当今资本主义界定为国际垄断阶段是更为适当的。由于20多年来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成为现阶段资本主义特别重要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至深且巨,因此,正如列宁曾把当时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列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也应把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空前大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垄断集团,看做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形式、新特点

       ▲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意义,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即通过自我破坏实现新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在长期缓慢发展之后,即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标志,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到方向转变的时刻。您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消费市场的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这种危机的性质是生产过剩性危机,危机的“效能”则是以强制性的力量,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以消除(企业停产、倒闭、过剩产品被销毁,大量工人失业等),使经济重新归于平衡,从而为新的投资和生产扫清道路,使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但资本主义市场的激烈竞争,“看不见的手”的盲目作用,很快又使生产与市场之间发生失衡,矛盾重新激化,又一次危机不可避免。因此,周期和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必然方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性质、基础和作用等进行了深刻、系统的理论说明,是人所共知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此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论点,也为多数学者所肯定。

       但是,资本主义每次周期和危机都各具特点,并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周期和危机更会有不同于前一阶段的特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危机的严重性有所不同。例如,在垄断阶段,1929年由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危机,就是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工业生产大幅倒退,企业、银行大量倒闭,工人失业人数激增,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在长期繁荣后,陷入前所未见的滞胀泥潭,十多年间,苦苦挣扎,不得解脱,其间1974—1975年和1979—1981年,又接连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滞胀危机同样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也应属大危机之列。至于2008年爆发的罕见的金融危机,更是不同于一般周期性危机的大危机。

       如上所说,危机是资本主义生命旅程中不可少的伴侣,每次危机造成破坏后,资本主义都会有新的发展,包括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新产品的推出、生产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加强等。但这是由于危机的破坏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损失之后才得到的,因此,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而言,危机造成的损害主要由他们来承受,更是不公平的。

       一般来说,通常的生产过剩性危机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倒是上述严重的大危机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阶段性交替的开端,或者说是向新阶段的过渡。这是因为,这些大危机除了有更为严重的生产过剩之外,还包含有严重的制度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上述几次大危机,都不单纯是生产过剩引起的,这次金融危机更是如此,如房地产信贷泡沫膨胀,金融体系失去监管而无限扩大,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居民大量负债,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长,公共债务不断积累,对外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许多传统产业衰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合理,石油和粮食价格一度猛涨,等等。这些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在危机发生前就已存在,并不断积累,到危机发生时,也就表面化了,它们互相促进、互相交织,使得危机更加深重、难以克服,正因如此,政府本身也被深深卷入危机,即使危机缓解后,这些制度性和结构性危机依然存在,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而政府因债务沉重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和调整,即使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因涉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和受到不同政党的反对,也难以贯彻落实,这就使危机后的复苏滞后和疲弱无力,困难时期也会延长。但经过一番努力和斗争,最终仍然会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而执政者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的努力,也会推动资本主义朝着新阶段转变。

       事实也说明,大危机往往会成为资本主义向新阶段转变的起点。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期,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改革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过渡的起点;80年代初,美国里根总统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实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推进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转向国际垄断;这次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总统也提出并力求实施他的“新政”改革方案和计划,虽然因遭受反对党激烈反对而大打折扣,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而这也将是资本主义向又一新阶段转变的标识。

       但是,资本主义的周期和危机,以及大危机和阶段性转变,并不会永久延续下去。因为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发达到发达的演变过程,它总会走到自己生命的晚期。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来,其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就愈益增多,其改革和调整也愈益困难,生产的增长和发展的活力在趋于减弱,而内外矛盾则日益复杂、激化、难以克服。总有一天,统治阶级无力照常统治下去,而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也不愿再照样安于被统治下去。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弄清这一问题需要区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性的危机或总危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强制性的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得到暂时恢复,从而为新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直到下次危机的爆发。从这个角度看,危机是资本主义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一种机制,它与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灭亡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那么,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将会通过周期性的危机,在繁荣与萧条的循环中得到永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告诉人们,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病症,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演变。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制度从盛到衰是不可避免的,与此相伴随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总危机的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只在于何时、何地、何种形式。

       20世纪最后20年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在深化,并且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

       第一,两极分化加剧。信息化、金融化、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大大推动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积累和扩张,使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更加明显,资本对劳动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失业率不断攀升,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突出。

       第二,生产持续低迷。两极分化的加剧,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的问题突出,对此,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采用各种刺激需求的措施以保证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崩溃性后果,减轻了其破坏作用,但也使走出危机的时间拉长了,导致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和长期停滞。

       第三,金融危机频发。资本的金融化使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金融泡沫支撑下财富效应的增长和负债水平的增长。这种建立在虚拟经济基础上的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是资产泡沫的周期性膨胀和破裂,金融危机频繁爆发,金融投机严重泛滥,金融市场风险巨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生态危机日益突出。资本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的冲动和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必然引发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难题。过度的资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日益威胁着环境和生态的平衡,破坏着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严重的生态危机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

       第五,世界经济严重扭曲。由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存在诸多不对称性:一是没有黄金和充足实物支撑的美元成为国际结算、支付和储备的主要货币,美元的霸权地位导致了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严重失衡。二是发达国家片面强调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却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化脱节。三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本国市场,但它们自己则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交替使用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四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地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发达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不平衡发展依然如故。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总根源。许多情况表明,当前的经济危机绝非一般的周期性危机,很有可能是一次全面的制度性或结构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爆发。

       首先是经济的持续低迷,从危机发生到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相对停滞和不稳定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至今没有看到彻底走出危机的迹象。

       其次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些制度性因素,如资本对劳动的强势地位,严重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腐朽性、寄生性和掠夺性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严重失衡等,并没有因为危机而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是危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领域、从美国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垄断资本对民主政治和社会舆论的操控,霸权主义和军事干涉的盛行,这些深刻弊端相互交织和集中爆发。

       资本主义将如何走出危机,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经历了此次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反剥削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扩大与消费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直到资本主义制度终结,它的这一基本矛盾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更不会消除。但随着资本主义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其基本矛盾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则会发生变化,一般说来,会更加复杂化,其表现形态也有所不同,有些矛盾趋于激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都会发生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阶段、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时代发生的。它是现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大爆发。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矛盾不仅没有根除,而且有新的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矛盾更加扩大和复杂化。如过去所说的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早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就已经扩大为垄断组织内部的有计划性与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现在更进一步扩大为各大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各个国家的经济有管理和全球经济缺乏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变本加厉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资本保护主义和无节制地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把大量纸钞撒向全球,等等。又如,过去所说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现在更进一步发展成大资产阶级与广大中间阶层居民和广大普通工人之间的矛盾,各大资本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大银行和金融资本集团与实体经济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大资本家、银行家、金融垄断集团把更多的社会财富聚敛到自己手中,形成新一代富豪和超级富豪,而广大中产阶级处境恶化,普通工人则收入低微,社会贫富鸿沟扩大。这次危机给大资本集团、大银行和金融集团以沉重打击,但它们在国家的帮助下很快重获生机,不仅把所遭受的损失弥补过来,而且正在开辟新的致富之路。据统计,目前美国占人口10%的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的90%,而90%的普通居民只占有财富的10%,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至于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消费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早在这次危机之前就不断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次次发生。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后,那些生产能力早已过剩、产品市场早已饱和的所谓传统产业,部分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部分停产或改行。这次危机中,仍有一些产业部门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因生产过剩而陷入危机,但主要是大量资本流入金融领域,重点是房地产次债,导致美国房地产次债泡沫破裂,从而引发了如此严重的全面金融危机。过去二三十年来,政府实行新自由主义,金融市场失去监管,金融资本大肆扩张和无限膨胀,以致与实体经济脱离,并以衍生品的形式到处泛滥。大银行、大金融机构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大量普遍民众被卷入这一非理性的投机浪潮中,直到危机爆发,人们才如梦方醒,纷纷指责华尔街那些大银行为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而为数众多的家庭为此丧失了多年积蓄的财产,并且大量负债。还在2007年,美国人除住宅负债外,仅消费债务就高达14万亿美元。

       其次,当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国际关系方面有更新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和瓜分殖民地而斗争,其中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而现今,这方面的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已取代了从前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实力更进一步跳跃式增强,成为远远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超级大国。从此,美国就力图以其超强实力称霸世界,这就产生了超级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美国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价值观等多种手段大力向这些国家渗透和扩张,这就产生了超级大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其中中国、印度、巴西等大国的实力和影响更为增强,美国与新兴国家的矛盾逐渐凸显,这表现在经济上美国为与新兴大国争夺世界能源和其他资源产地、争夺市场和投资场所展开激烈斗争。这次金融危机后,霸权力量更显衰落的美国在战略上决定“重返亚洲”,把蓬勃发展的亚洲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重点。为此,它拉拢东亚、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其盟国日本,企图围堵和遏制中国。在军事上,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二战后,美国与原苏联为争霸世界而矛盾激化,表现在两国全力以赴加强军备竞赛,“冷战”不断升级。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但原苏联的主体俄罗斯经过痛苦的转轨,国力得以恢复和加强,美国与俄罗斯的矛盾又逐渐显现,表现之一是在这次危机前,美国曾在以俄罗斯为主体的独联体国家发动一系列“颜色革命”,以图把这些国家拉上美国的战略轨道。另一表现是金融危机后,美俄两国在中东、北非的一系列国家,特别是伊朗、叙利亚、伊拉克以及阿富汗等国问题上,态度相左、互相掣肘。美国宣称“重返亚太”后,俄罗斯对亚洲地区的关注也在加强。

       再次,从当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多方面的复杂化新发展以及由此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冲突和摩擦不断的情势中,还可看出,当今主要矛盾是超级大国美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和人民之间的矛盾,而且美国是这些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这是就世界整体而言,在世界各不同地区,矛盾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东亚,日本在安倍晋三当政后,急切要求修改宪法,争取拥有“集体自卫权”,大力加强军备,把自卫队改为国防军,强词夺理地一再否认其侵略亚洲的历史,并企图占领我国的钓鱼岛,宣扬“中国威胁论”,拉拢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妄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重温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日本右派向错误的方向前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和支持,但已引起亚洲许多国家的警惕和不安。在这一地区,日本右派势力与东亚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在迅速激化,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矛盾。

       最后,当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表明,虽然这些矛盾错综复杂,有的地区表现得十分尖锐,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任何国家也不可能脱离世界;因此,尽管矛盾多端,但一般说来,难以相互绝对对立、断绝往来,而必须加强平等协商,争取合作双赢。这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所规定的,也是中国等许多亚洲国家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倡导的,更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拥护的。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三、危机后资本主义何去何从

       ▲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多种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危机后复苏的迟缓无力,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许多国家面临的罕见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欧盟国家群众出于对现状不满而举行的大规模抗议游行活动和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深感关切。

       ◎2008年以来的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受到广泛的怀疑,资本主义将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当前关于资本主义走向的讨论中,有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这是新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方案。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时代,这种方案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在现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已经声名狼藉。事实是,国家干预不仅是当代资本主义存续的必要条件,更是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维护其利益的最现实有力的工具,国家干预不仅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可能在危机中和危机后进一步加强。这就意味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条件。

       二是国家干预资本主义。这种方案认为,通过适当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性经济衰退,重新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实际情况是,自危机爆发后到现在,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大力度的常规和非常规救市措施,这些措施虽然防止了金融和经济的崩溃,但并未引导全球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相反却带来了主权债务危机等一系列新的矛盾。

       三是民主社会主义。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的实质是要改变资本相对于劳动的强势地位,实现资本与劳动的合作与和谐,解决需求不足的危机。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资本的信息化、金融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力,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劳资和谐共存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资本强势”的生产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劳资关系的再平衡几乎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完成的任务。

       四是工业资本主义。鉴于金融资本盲目膨胀的巨大危害,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再工业化政策,力图通过监管制度改革和新兴产业政策来平衡国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是,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相当大的困难。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的最高级历史形态,金融资本主义是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替代,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因此,金融垄断资本对国际、国内的统治很可能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五是社会主义。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兴盛,当时许多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纷纷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经历了新自由主义带来的收入两极分化、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和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之后,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社会主义倾向的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席卷欧美的“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等运动打出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行不通”、“资本主义正在衰亡,社会主义是替代”等口号和标语,也道出了发达国家民众的心声。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毫无疑问,这一趋势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社会历史前提和主客观条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

       总的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目前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其自我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少。从技术上看,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了资本对劳动的强烈排斥,资本主义发展日益表现出产业空洞化和无就业式增长的特点;从所有制上看,资本的虚拟化意味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历史合理性正在丧失,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从资本形态上看,金融资本是资本运动的最高级和最纯粹的形态,资本的运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而与生产过程日益脱节;从空间上看,资本的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发展上已达到了极限。面对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我们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还是福利资本主义,都显得无能为力。实行新自由主义,则难以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失业、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等严重问题;实行国家干预主义,则会损害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损害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力。实行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则会加剧经济衰退、恶化失业问题,实行刺激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则会加剧债务危机、扩大资产泡沫,同时对于解决生产过剩和失业率问题也无大的帮助。面对这样的困境,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金融、政治和军事实力,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维护本国利益,对外转嫁危机。事实一再证明,资本主义国家用来解决危机的种种手段,只能使这些危机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交织、自由主义的危机与国家干预危机并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是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历史征兆。

       ●尽管关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讨论并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共识,但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讨论的发起本身就说明,当前资本主义已重病缠身,而且这些病患并非短期内生成,而是其制度所固有的弊端在当前阶段的大发作,以至于非动大手术不可。但是在当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扬弃,以新的社会制度取而代之,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思想准备,甚至没有这种意识,更没有这种政治力量,总之,条件远不成熟。人们所希望的只是针对眼前存在的紧迫问题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使普通群众少受损失。当然,如果这样的改良主义政策措施能得以贯彻实施,也有助于资本主义当前激化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资本主义甚至仍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转向下一个新的阶段,并能在腐朽和寄生状态下、在社会不稳和危机不断的情况下,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但那将是资本主义更高的阶段,也将是更加迫切地要求跨越旧制度转向新社会的阶段。具体的前景究竟如何,只有今后的实践才能给予回答。

       此外,说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还应指出,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断加强的时代,这并不完全是个别国家自身的问题。实际上,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两种不同制度和多种模式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和互相竞争,只有那种能够使人、社会和自然真正协调发展,使人人都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真正为广大民众带来更大福祉的制度,才是更具优越性的制度,也才能有更广阔的前途。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每次发生大的危机后都会有一次新科技革命的爆发,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部门,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无线电和电话以及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之后,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也是在1980年的那次经济危机之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寻找调整经济结构的对象,您认为哪些领域将成为拉动未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点?

       ●资本主义每次发生大危机后,其经济都不可能立即强有力地复苏,都会出现较长的增长迟缓,低迷、困难重重,欲进不能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必须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是促进新的科技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加速酝酿,到80年代,掀起高潮,不仅有力地拉动资本主义经济走出滞胀,而且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走进信息社会,美国经济经历了20多年新一轮的较快增长。最近这次罕见的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促进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以从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今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经济性的,但不是任何一种创新都能引发科技革命,只有基础性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科技创新,才能引发一场科技革命,因为只有这样的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催生一系列新产业部门、新企业、新产品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生产率和利润得到明显提高,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革命高潮就是实例。

       但是,每次科技革命都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因为每种新科技创新的潜力总会被发掘到尽头,新产品的市场也总会达到饱和。目前,信息技术产业仍在发展,在今后新的科技革命中也可能仍然是重要角色,但恐怕不再是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核心。人们现在所预期和瞩目的未来新科技革命的中心将是能源技术,此外还有环保技术、医疗保健技术等。能源技术之所以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主角或中心,是因为能源科技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过去250多年来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使用的能源先是煤炭,后是石油、天然气,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也不是清洁能源,随着它们的长期大量消耗,排放了越来越多的有害气体,特别是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气温升高,成为各种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严峻的现实把能源技术推上了新科技革命的中心位置。

       能源技术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产业,它可分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多个行业;它又与其他多种产业相关朕,或者说,应用于其他多种行业,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冶金业以及其他各种加工业、公共设施和服务业。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9年12月11日表示,仅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包括风能设施、绝缘材料、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乙醇生产等)在2007年已创造了6300亿欧元的收入,该基金预计,到2020年,清洁能源技术的规模将增至1.6万亿欧元,成为继汽车和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部门。如果把包括其他能源技术和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各种产业的收益计算在内,则其规模必将几倍于这个数字。

       能源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产业部门的扩大,终将导致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概念早已提出并正在广泛传播,这种新经济形态,无疑将最终实现。

       广义言之,能源技术的研发、创新浪潮早已开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的广泛建设,可看做是能源技术创新的第一波。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及其后,发达国家大力探索和采用节能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效果明显,是能源技术进展的第二波。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在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生物燃料的发展、新型电池的研发、煤炭的气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各种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措施相继问世,投入能源技术领域的资金增多,专门从事新能源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迅速成长,许多国家把能源技术的研发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上,大力推进。这一切表明,能源技术革命已经拉开序幕。

       各国在推进能源技术、促进能源供应格局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促进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方面,展开了竞争。美国奥巴马总统把美国科研的重点进行了调整,在几大科技领域中,把能源作为重点之一。他在2010年发表国情咨文时说,“去年,我们进行了基础研究拨款方面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这项投资可能会带来世界最廉价的太阳能电池和杀死细胞的疗法。这种创新方面最成熟的领域非能源领域莫属。”他说,政府还将采取鼓励措施,以建设新一代洁净的核电厂;继续在先进的生物燃料和清洁煤技术方面投资。他深知“领导着清洁能源经济的国家将是领导全球经济的国家。美国必须成为这个国家”。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国也都已意识到,哪个国家能引领和主导这一革命潮流,它就能在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莫不全力以赴。

       目前,这场新“绿色革命”尚处于初始阶段,低碳经济的全面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间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如政府无力支付所需费用,企业担心投资受到损失,各国间竞争激烈、技术保密、标准各异、不愿合作等,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前途。

       至于作为生物工程技术重要内容的医疗保健技术的发展,也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各种传染病的频发和在全球范围流行,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医疗保健和养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将推动制药业、医疗保健业以及与养生有关的其他各种行业的大发展。

       此外,早已呈现并一直在迅速发展的航空航天技术、纳米技术、激光技术、机器人技术等高科技今后仍将继续发展,并将不断有所创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危机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

       ▲除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了金融危机的巨浪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危害。为尽快摆脱危机,各国都采取了一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行政手段,实行了一定的反危机计划和政策措施。您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后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新兴国家经历了危机前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和危机期间所受到的冲击和危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它们深刻地认识到本身经济存在的问题要求它们在经济发展理念上、战略方针上、前进方向和政策目标上,都有新的调整和转变。

       对于新兴国家来说,这种转变体现在:第一,不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量的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应着重致力于经济的质的提高,即生产率、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效益型、质量型增长方式。伴随着这一转变的应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生产向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生产的转变,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实行这一转变是必要的,是经济发展逻辑的自然要求。因为只追求数量的增长,固然可使经济规模很快扩大,但“大”不一定“强”,而且这种只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由于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有形生产要素的过多消耗,早晚将达到不可承受的限度,以至于增长不再是可持续的。只有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别无他路。即使实行这一转变比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要困难得多,也必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实行这一转变。其中必要的和重要的条件是增加对科技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当然,实行效益型或质量型生产方式,并不是不要数量或放弃较快的速度,但无疑,增长速度将要适当降低。

       第二,从过度依赖对外出口贸易向扩大内需方面转变。所谓“内需”包括生产的需求和民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需求。在这次金融危机前,新兴国家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出口迅速增长,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本国也从中获取了较大的收入,增加了外汇储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本国国内需求并未得到应有的扩大。这无论从世界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本国经济方面看,都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衡,也是不能持续的,必须改变。改变的途径是使国内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都有同等发展机会,给予广大劳动者同等发展机会,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同样享有改革开放和发展带来的成果。

       第三,从仿效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尚不够发达,科技创新少,在一定时期内,以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和产品为样品,进行仿效、消化、吸收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就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后面。何况在当今高新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发达国家的创新层出不穷,而许多创新成果和产品都是严格保密,不轻易转让给他国的,因此,一味地模仿,是不会有前途的。必须在学习和吸收他人之所长的同时,锐意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住脚跟。我们所说的创新型经济,不只是某种技术或个别产品的创新,而是基于一种创新精神而进行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全面创新实践,并且使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注重实现社会公平。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初都是落后的穷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经济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但在许多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却落到少数上层或权势集团手中,并没有或很少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致在许多国家,包括新兴大国,仍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贫民,社会贫富差距愈益扩大,甚至形成两极分化现象。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冲击和损害,其受害最深者更多的是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这种不公正和普遍的贫穷,是社会动乱和政治不稳定的重要根源,而在社会动乱和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仅经济得不到持续发展,即使已获得的成果也势将不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曾制定了《千年发展规划》,其目标之一是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减半,但现在看来,这一美好目标势将落空。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国际社会应共同负责,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难以推卸责任。但归根到底,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在致力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平机制的建设,减少和消除大规模贫困,缩小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

       第五,在实行经济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一些学者就已提出,经济改革应与政治改革同时进行,否则,只进行经济改革,那就是“一条腿走路”,是走不好、走不远的,而且很可能要跌倒。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核心就是从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出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中国家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的遗迹。独立后,这种传统社会的遗迹并没有消失,其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专权——个人、家族、教派上层或政治集团的专权,广大基层群众则处于无权和受统治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两极的分化和对立,一极是少数人政治上的专权与经济利益上的垄断,另一极是广大群众的无权和经济上的贫困。而且这种两极对立还被制度化,以求世代传递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政治体制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引发广大群众的反抗,造成社会的不稳和动乱,这也在客观上给了美国等外部势力插手甚至进行武装干涉的机会。这次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不久,2011年春,就从突尼斯开始,爆发了“茉莉花革命”,广大群众举行反对现政权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种局面立即蔓延到中东、北非的其他国家,包括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巴林等国。美、欧等立即介入,煽风点火,图谋对这些国家加强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并不差,但因动乱、内战和美欧的插手及武装干涉,其经济成果将付之东流,教训惨痛,令人深思。如何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加强国内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摆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议程上的重大问题。

       上述各方面转变的推进和成功完成,将使新兴国家的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新阶段,将使它们在未来20年间朝着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前进一大步,并将使它们有能力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承担更大责任。但这是更加困难的新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仍然要依靠更深入、更有力和方向更明确的改革开放,这也就要求更加明智、廉洁、有力和有效的领导,并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团结奋斗。

       ▲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一书在西方国家受到热烈追捧,西方学术界希望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缘由,继而找到解决金融危机的途径。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马克思重新回到了欧洲”。您认为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理论。这种科学性与革命历史性的统一在《资本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是多方面的,它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必然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体现了马克思在哲学、政治、法律、历史、宗教、技术、教育、家庭、道德等各个方面闪烁着天才火花的宝贵思想。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乃至于非马克思主义学科,都无不从《资本论》中吸取丰富营养,获得宝贵启示。《资本论》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思想的高峰、知识的高峰、智慧的高峰。

       就当前我们所讨论的主题来说,《资本论》的价值更是无与伦比的。《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博大精深,基本的理论和重要的观点很多,比如: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轴心,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财富在一极的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强制性解决;资本具有冲破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征服全球的冲动,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暴露出来;股份资本是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历史条件的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理论在当代是否有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度进入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在庆贺不战而胜的狂欢中,竟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终点的幻觉,《资本论》“过时论”一时甚嚣尘上。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转,物壮则衰,物极必反。进入21世纪后,资本主义在全球迅猛扩张、高歌猛进的同时,它的内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随之迅速膨胀起来了,日趋严重的失业问题、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频繁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国际垄断资本对全世界的剥夺,特别是2008年以来始于美国的严重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再次显示出了《资本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资本主义的命运恰如马克思在评论自由贸易时所说的那样,“在实行自由贸易以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将是无产阶级解放”④。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越是充分,其内在的矛盾也就越是尖锐,其自身的危机也就越是深重。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主义生产总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限制,但是它用来克服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这些限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的面前,从而使矛盾和危机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区域里爆发,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和辩证法。

       注释:

       ①②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第823页,第8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96页。

标签:;  ;  ;  ;  ;  ;  ;  ;  ;  ;  ;  ;  ;  

热点话题与冷思维--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对话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