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苏宁[1]2002年在《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园林甲天下,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之大成。苏州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文化载体,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就其庭院式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环境设计;充满人文精神的中国儒道“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因地置宜、顺应自然、藏露疏密、虚实远近、变化统一的辩证思维;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步移景移的时空间序列的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阐述。力求从苏州园林空间设计的一个侧面,去揭示其艺术的特征、文化的内涵、造园的艺术规律。
张婷婷[2]2012年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2006-2011)》文中研究说明本硕士论文收集了2006-2011年之间发表的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各种专着、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并将其按照建筑学、历史学、园林学和文化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深入分析近些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近些年各研究机构对各个园林的研究热点。最后发现研究力量在各园林之间并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对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投入的研究力量比较多,对其的研究成果也超越了其他园林。这为其他园林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本论文还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的研究成果,大致地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史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当今的一些社会、文化背景,深入剖析近些年研究热点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现存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张然[3]2017年在《江南古典园林修复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应用》文中认为江南古典园林及其营造艺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传统艺术典例,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南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修复已经受到学术界与遗产保护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相关遗产保护理念法规也逐步得到普及;但与其他传统建筑与聚落类遗产相比,江南古典园林及其营造艺术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将当前国内外一般遗产保护修复的理念与法规不加区别地运用于江南古典园林保护与修复中并不适宜。在深入探究江南古典园林及其营造艺术的基础上,结合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原则,探讨江南古典园林保护修复的适宜方法,是一项亟待展开的研究课题。本论文聚焦于江南古典园林保护修复的适宜性方法问题,从江南古典园林的物境营造与意境创造两方面分析,探究其独特的造园思想与营造手法特征;从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宪章法规进行解读,解析历史园林保护修复的理念与原则;进而回顾总结江南古典园林的修复历程与实践经验,从景象要素修复和景象结构修复两个维度总结其保护修复理念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基于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特征,探索在“复造兼顾”、遗产再生理念的指导下,以景象营造和园境营造为价值评估导向的江南古典园林修复方法,并将修复方法应用于“楠园”的修复实践中,通过修复实践完善修复理论,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冯迪[4]2014年在《苏州古典园林的“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文人雅士的心灵安顿之所,苏州古典园林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追崇自然的思想渊源,士人将自己对自然的思想体悟,尽情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中去,并且采用“柔”性的设计表达手法,艺术的再现自然。可以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一泓池水、一座假山,以至于一花一草的构建,都折射出了“柔”性设计的绝妙表现。苏州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园林布局构建形式的曲折回环,构景要素的杂多统一,空间布局的参差渗,都是以“柔”性手法从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无限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的“柔”性设计还充分表现在利用各个构景要素之间的多样统一,使园林的布局安排,空间变换,各元素之间互相融合、自然过渡,并运用存在于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虚实、动静、旷奥、曲直这些对立统一的结构,强调“柔性”设计的张力,从而体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同时,苏州古典园林还以“蜿蜒在曲折”、“中和自然”为造园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设计出园林中建筑、构件、景观等构成元素的符号性构成图式,将“柔”性设计的表现手法完美的收摄于高墙围合的有限天地之中。
冯琳[5]2008年在《苏州园林与斯蒂文·霍尔现象学建筑的联系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苏州园林与斯蒂文·霍尔的现象学建筑分别作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与西方当代建筑文化的精华与代表,前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造园技艺,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空间营造理念;后者以独特的建筑现象学思想和创作实践,诠释着当代建筑文化及空间设计的要义。对于它们的艺术表现力我国建筑界给予了热切的关注,由此展开的分析与研究也逐步向更深更广的方向积极推进。然而,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对于苏州园林和霍尔现象学建筑的探讨大都围绕各自领域分别展开,其差异使得二者之间跨时代、跨文化体系的比较与研究尚呈现空白。因此,本文拟在这一环节有所突破,改变以往对于苏州园林和霍尔现象学建筑孤立的研究方法,以联系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它们,运用对比,透过象,表探究本质。通过研究我们看到,尽管苏州园林与霍尔的现象学建筑分别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作品从建筑角度看也非同属一类,但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园林与建筑之间却存在着潜在的、必然的、重要的联系。这一相关性的揭示使我们在今后对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西方当代建筑文化的借鉴问题上,能够从更为深入的层面体会建筑的精神,探寻内在本质的联系。它对于我们运用新思维、开辟新视角、发展新技术、开拓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中国建筑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全文分为叁个部分:首先,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结构等;而后,从创作理念、空间表达、设计方法等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阐释苏州园林和霍尔现象学建筑之间潜在的一致性;最终,揭示二者之间潜在关联的必然性及其对于中国建筑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启示意义。
滕晓倩[6]2014年在《苏州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经历过十几年的“欧陆风”之后,中国住宅建筑市场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风向转向寻找本土根源和文化上来。近几年,关于中式住宅的话题逐渐成了建筑界和媒体讨论的一个热门,形成了一股“中国风”。中式低层住宅作为传承中式住宅的特点较典型的一种住宅类型,以其住宅院落空间,特别是住宅亲水空间,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协调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亲水空间设计方面处理较好的实例有江南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方面有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在亲水空间设计方面也有诸多的表现手法,例如空间的对比、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分隔、空间的蜿蜒曲折等,不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建设方面都相对比较成熟。由此本文选择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江南私家园林数量较多的苏州地区作为课题研究范围,进行大量搜集资料、数据并进行实地调研。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又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状况做了论述,明确了研究的方法、内容及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了低层住宅亲水空间的相关基本理论,分析了其内涵、功能、特征、类型及设计原则。第叁章介绍苏州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现状,中国传统理水艺术与苏州传统理水艺术,分析了近十年苏州中式低层住宅的分布情况及其亲水环境建设概况,并总结了苏州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苏州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手法。第五章分析苏州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设计手法,包括亲水空间的对比与统一,曲折与分隔,延伸与渗透、起伏与层次等。第六章为实地案例分析,结合上述第四、第五两个章节的相关内容,对笔者实地调研的两个苏州中式低层住宅的亲水空间设计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为今后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覃文勇[7]2007年在《扩展园林空间的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园林用地面积是有限的,而景观空间是无限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景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里,创造出即丰富又具有生态效应的多维景观,使城市景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扩展园林空间的各种手法;找寻更多的园林绿化空间。期待能帮助解决人类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日益增长的人与地的矛盾,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有限土地与无限景观的矛盾;借以推动我国城市建设走向和谐、多维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论文首先对园林空间作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结合古典园林探讨了传统园林空间的扩展手法,最后结合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对现代园林空间的扩展手法进行研究。通过这叁部分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如下几种扩展园林空间的手法:(1)运用空间的渗透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创造无限的景观空间;(2)通过对比手法营造小中见大的空间;(3)营造意境创造无限的精神空间;(4)通过找寻新的园林空间,达到真正扩展景观空间的目的;(5)结合现代技术,丰富空间的景观要素,创造多维景观;(6)挖掘空间要素的直觉感受,在视觉上对空间扩展。
曾琳[8]2007年在《明清苏州休闲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了明清时期苏州的休闲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将明清苏州的休闲空间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园林)和公共休闲空间(寺观庙宇等宗教场所、旅游胜地、街巷河道交往空间、茶馆、会馆等社交场所)。在分析明清及明清以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城市格局的背景对下围绕分布规律、兴起原因、发展特点等对明清苏州的休闲空间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明清苏州休闲空间的特点,并对今天城市遗产保护、居住区建设、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借鉴意见。 本文分为叁大大部分,第一部分共叁章,为理论基础研究及背景研究。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本质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综述;第叁章介绍了明清以前苏州城市发展,分析了各个时期苏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城市格局,为下面分析明清苏州的休闲空间奠定一个历史基础。 第二部分共两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了明清苏州的私人休闲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规律、特点等。第四章对私人休闲空间园林进行了分析,园林作为休闲空间要素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分析园林兴盛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明清苏州园林的分布规律以及园林居住空间的休闲生活研究;第五章分别针对公共休闲空间的各个要素,包括寺观庙宇等宗教场所、旅游胜地、街巷河道交往空间、茶馆、会馆等社交场所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公共休闲空间各个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休闲文化内容。第叁部分是论文的归纳总结部分。第六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明清苏州休闲空间的组织构造特点、休闲活动对休闲空间的影响以及明清苏州休闲主体的变化。第七章在研究明清休闲空间的基础上对今天城市遗产保护、居住区建设、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提出了借鉴意见。
焦伦[9]2010年在《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之听枫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代表,它应用独特的园林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通过迭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现存的较为完好的苏州园林进行系统、全面的资料收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合理的保护利用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对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兴盛原因、造园艺术特点、造园思想以及苏州园林特色较全面的阐述后,选取保存较好的清代苏州知府吴云的书斋庭院—听枫园,从四方面来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第一方面历史人文,论述听枫园的地理位置、历代园主等情况;第二方面造园艺术,从迭山、理水、建筑和植物四大要素来探讨听枫园的造园艺术;第叁方面介绍听枫园的特色;最后一方面讨论其利用保护,提出了听枫园修复建议,希望能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及现代园林的设计有启发作用。
沈克敏[10]2010年在《江南园林建筑的工程理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世界园林中的奇葩,它在哲学、艺术、建筑、园艺等方面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论从它所体现的文化意境,还是从它的工程理念上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在我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园林设计不光在解决土地规划和使用问题上具有针对性,还致力于为人们建造一个适宜交流活动、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这个场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同时,也意味着在各个层面上调解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的生存空间,更多地进行人工环境的调整,并在最大程度上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保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平衡。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我国兴起和发展,体现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追求和向往。江南园林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工程理念,影响着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对其有现实借鉴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强调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景观、人文特征出发,确定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方向,为人们创造一个贴近自然、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空间。本文试图以工程哲学的视角,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剖析江南园林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展示江南园林建筑和谐美的同时,揭示江南园林建筑体现出来的工程理念。同时,努力寻找江南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内在联系和设计上的结合点,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论文研究脉络首先是从整体上对江南园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从哲学、美学角度论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文学与绘画艺术对江南园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江南园林建筑的工程理念;简要论述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起源和在中国的发展,并论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工程理念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研究得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体现立意为先,突出意境造景;体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区域特色,创新城市文化;体现天人合一,满足人居需求。
参考文献:
[1]. 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D]. 倪苏宁. 苏州大学. 2002
[2].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2006-2011)[D]. 张婷婷. 天津大学. 2012
[3]. 江南古典园林修复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应用[D]. 张然. 华东理工大学. 2017
[4]. 苏州古典园林的“柔”性设计研究[D]. 冯迪. 苏州大学. 2014
[5]. 苏州园林与斯蒂文·霍尔现象学建筑的联系与启示[D]. 冯琳. 天津大学. 2008
[6]. 苏州中式低层住宅亲水空间研究[D]. 滕晓倩. 南京工业大学. 2014
[7]. 扩展园林空间的手法研究[D]. 覃文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明清苏州休闲空间研究[D]. 曾琳. 同济大学. 2007
[9]. 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之听枫园[D]. 焦伦. 苏州大学. 2010
[10]. 江南园林建筑的工程理念研究[D]. 沈克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 建筑论文; 艺术论文; 低层住宅论文; 江南园林论文; 建筑文化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明清建筑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明清论文;